宏观调控:持续创新完善 护航经济发展
编辑/2019-10-29/ 分类:科技资讯/阅读: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为人类制 ...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为人类制度文明作出新的中国贡献。今日起,本报推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治国理政新成效”专栏,敬请关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通过持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丰富和灵活运用财政、货币等政策工具,增强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实践。
形成政策体系新格局
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宏观调控持续创新和完善,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政策不断健全和完善。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论述。
“这一定位具有转折性的重要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财政与财税体制已经同国家治理紧密对接,而且,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税体制改革已经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联系在一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说。
财政宏观调控适应我国发展阶段和国家治理要求,全面创新和完善: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特别是减税降费,促进了经济稳定增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释放制度红利;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加强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
作为宏观调控另一重要工具的货币政策,基本形成了有效实施逆周期调节的宏观金融调控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货币政策总基调是“稳健”,同时货币政策强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措施,不仅为实体经济创造了松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更有效对冲了多次外部冲击。2017年,“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正式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
2018年以来,面对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下行压力,货币政策既保持战略定力,又适时预调微调,积极加大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持。作为宏观经济的稳定器,金融调控在维护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基本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较好地实现了金融调控预期目标。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之后陆续出台实施了多项政策措施,以更大力度支持就业创业。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明确“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发力”。
正是坚持把认识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作为宏观调控的大逻辑,不断调适理念、调适政策、调适方法,加强宏观政策组合运用,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预期,宏观调控更加科学有效,逐步形成新的政策体系。
护航经济平稳前行
“高质量发展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政策确立了新内涵和新目标。”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情况新变化,宏观调控站在新高度、寻找新定位、拓展新内涵,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相机调控,主动预调、微调,有力助推中国经济巨轮平稳前行。
宏观调控创新一方面是注重工具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体系不断创新,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流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央行初步建立了中央银行担保品管理框架,健全优化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制度,创新设立了中期借贷便利、常备借贷便利等货币政策新工具,不断提升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宏观调控的创新之处更在于注重寓改革于调控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财政部部长刘昆说。比如,在实施减税降费的同时,推进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及环境保护费等领域改革,完善消费税制度,调整征收范围、优化税率结构。
货币政策方面,2015年,在通过降准降息引导融资成本下行的同时,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同年10月,我国存贷款利率管制完全放开。今年8月,央行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并一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也为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升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奠定了基础。
宏观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更好发挥政策组合效应,提高精准性和有效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为经济稳中求进保驾护航。”刘尚希说。
稳健的货币政策从总量上稳住货币盘子,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稳定增长,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在货币政策守住“稳”的基础上,财政宏观政策加力提效,侧重从结构上发力,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着力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实体经济的“进”提供有力支撑。
财政、货币等政策有力支持就业优先政策。今年1月1日起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新个税法实施,为进一步促进就业、降低创业创新成本、增加收入提供有力支撑;4月1日起下调增值税税率,助力企业“轻装上阵”,稳定和扩大就业效果明显;5月1日起降低社保费率,企业负担有效下降……
最新统计显示,我国就业形势持续保持总体稳定,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7万人,基本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登记失业率均低于控制目标,稳就业各项政策措施持续发力,失业保险援企稳岗工作力度不断加大。
创新完善精准施策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正在不断向前推进。
今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的指导意见》。会议指出,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加快建立同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协调体系、监督考评体系、保障体系,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注重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短期和长期、国内和国际的关系,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近期以来,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持续发力,在落实好已出台政策基础上,在重点领域关键问题精准施策:
出台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的三大举措,有力支撑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落细。根据地方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按规定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新增额度,确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见效,并扩大使用范围;
在实施存款准备金率普降加定向降准政策组合的同时,进一步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为银行新发放贷款提供定价参考,带动贷款实际利率水平进一步降低;
支持企业稳定岗位,落实降低社保费率政策,推进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和运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
下一步,要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加力提效,在稳定总需求的同时,加大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持,推动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
“中国是一个大型经济体,货币政策主要是服务国内经济,以我为主,综合考虑国内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进行预调微调。”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目前,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手段充足,利率水平适中,政策空间较大。
在就业方面,需要继续突出就业优先政策导向,把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形成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循环。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形势正处于深刻变化之中,改革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宏观调控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因势利导、统筹谋划、精准施策,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起来,增强应对挑战、抵御风险能力,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记者曾金华 陈果静)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为人类制度文明作出新的中国贡献。今日起,本报推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治国理政新成效”专栏,敬请关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通过持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丰富和灵活运用财政、货币等政策工具,增强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实践。
形成政策体系新格局
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宏观调控持续创新和完善,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政策不断健全和完善。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论述。
“这一定位具有转折性的重要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财政与财税体制已经同国家治理紧密对接,而且,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税体制改革已经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联系在一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说。
财政宏观调控适应我国发展阶段和国家治理要求,全面创新和完善: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特别是减税降费,促进了经济稳定增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释放制度红利;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加强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
作为宏观调控另一重要工具的货币政策,基本形成了有效实施逆周期调节的宏观金融调控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货币政策总基调是“稳健”,同时货币政策强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措施,不仅为实体经济创造了松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更有效对冲了多次外部冲击。2017年,“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正式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
2018年以来,面对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下行压力,货币政策既保持战略定力,又适时预调微调,积极加大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持。作为宏观经济的稳定器,金融调控在维护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基本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较好地实现了金融调控预期目标。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之后陆续出台实施了多项政策措施,以更大力度支持就业创业。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明确“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发力”。
正是坚持把认识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作为宏观调控的大逻辑,不断调适理念、调适政策、调适方法,加强宏观政策组合运用,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预期,宏观调控更加科学有效,逐步形成新的政策体系。
护航经济平稳前行
“高质量发展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政策确立了新内涵和新目标。”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情况新变化,宏观调控站在新高度、寻找新定位、拓展新内涵,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相机调控,主动预调、微调,有力助推中国经济巨轮平稳前行。
宏观调控创新一方面是注重工具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体系不断创新,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流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央行初步建立了中央银行担保品管理框架,健全优化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制度,创新设立了中期借贷便利、常备借贷便利等货币政策新工具,不断提升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宏观调控的创新之处更在于注重寓改革于调控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财政部部长刘昆说。比如,在实施减税降费的同时,推进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及环境保护费等领域改革,完善消费税制度,调整征收范围、优化税率结构。
货币政策方面,2015年,在通过降准降息引导融资成本下行的同时,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同年10月,我国存贷款利率管制完全放开。今年8月,央行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并一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也为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升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奠定了基础。
宏观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更好发挥政策组合效应,提高精准性和有效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为经济稳中求进保驾护航。”刘尚希说。
稳健的货币政策从总量上稳住货币盘子,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稳定增长,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在货币政策守住“稳”的基础上,财政宏观政策加力提效,侧重从结构上发力,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着力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实体经济的“进”提供有力支撑。
财政、货币等政策有力支持就业优先政策。今年1月1日起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新个税法实施,为进一步促进就业、降低创业创新成本、增加收入提供有力支撑;4月1日起下调增值税税率,助力企业“轻装上阵”,稳定和扩大就业效果明显;5月1日起降低社保费率,企业负担有效下降……
最新统计显示,我国就业形势持续保持总体稳定,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7万人,基本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登记失业率均低于控制目标,稳就业各项政策措施持续发力,失业保险援企稳岗工作力度不断加大。
创新完善精准施策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正在不断向前推进。
今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的指导意见》。会议指出,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加快建立同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协调体系、监督考评体系、保障体系,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注重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短期和长期、国内和国际的关系,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近期以来,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持续发力,在落实好已出台政策基础上,在重点领域关键问题精准施策:
出台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的三大举措,有力支撑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落细。根据地方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按规定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新增额度,确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见效,并扩大使用范围;
在实施存款准备金率普降加定向降准政策组合的同时,进一步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为银行新发放贷款提供定价参考,带动贷款实际利率水平进一步降低;
支持企业稳定岗位,落实降低社保费率政策,推进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和运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
下一步,要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加力提效,在稳定总需求的同时,加大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持,推动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
“中国是一个大型经济体,货币政策主要是服务国内经济,以我为主,综合考虑国内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进行预调微调。”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目前,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手段充足,利率水平适中,政策空间较大。
在就业方面,需要继续突出就业优先政策导向,把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形成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循环。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形势正处于深刻变化之中,改革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宏观调控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因势利导、统筹谋划、精准施策,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起来,增强应对挑战、抵御风险能力,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记者曾金华 陈果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TAG:
阅读: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