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机也玩跨界融合 中铁工服为地下空间工程建设增值赋能
编辑/2019-12-13/ 分类:科技资讯/阅读:
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面临着挑战,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企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挑战之下,盾构服务新模式却应运而生。 智慧互联、远程诊断、大数据应用正改变着传统的施工方式和施工 ...
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面临着挑战,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企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挑战之下,盾构服务新模式却应运而生。
智慧互联、远程诊断、大数据应用正改变着传统的施工方式和施工设备管理模式。在盾构服务领域,有这样一家企业,在“大智云物移”前沿技术的推动下,通过跨界技术创新、运营和商业模式创新,提供“生产+服务”的完整组合,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盾构行业,它就是中铁工程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工服)。11月27日,人民网“一撇一捺看发展”大型主题调研采访团走进中铁工服,专访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牟松,听他讲述传统企业创新融合的新思路。 盾构机作业现场(图片由中铁工服提供)
记者:在盾构施工服务领域,中铁工服在“大智云物移”前沿技术的推动下,通过创新跨界学科交叉、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提供“生产+服务”的完整组合,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盾构施工及设备管理模式。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模式?
牟松:简单来说,中铁工服就是根据盾构机目前的应用链,搭建互联网平台,将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融入到传统的盾构全产业链中。
随着轨道交通行业不断发展,国内盾构机的市场需求规模随之不断扩大,目前国内投入地下空间开发盾构机数量已接近2000台,虽然盾构机数量规模庞大,但由于项目施工地点分散,施工周期较长,因此行业内存在安全隐患难排查、工程项目难监管、施工效率难保障、掘进风险难把控、设备故障难定位、盾构数据难存储等诸多难题。
同时,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在各行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到目前为止,盾构施工的数据未能形成规模化存储,导致了大量数据的遗失。盾构施工行业已经具备相当规模,通过对盾构施工数据的存储和分析,将逐渐推动行业向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这也是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技术中心(图片由中铁工服提供)
近年来,中铁工服通过跨界技术创新、运营和商业模式创新,提供“生产+服务”的完整组合,开辟了“盾构云”、“掘进机租赁网”、“中铁工服MALL”、“共享工程师”等四大信息化平台。信息化平台依托大数据处理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盾构机运行监控、报警管理、健康诊断、掘进进度与安全风险管控、部件维护保养、项目资料归档、安全教育、工序优化及智能掘进、盾构机租赁以及配件销售一站式服务、知识共享等应用功能。
为了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公司开发了满足业主需求的业主版、满足现场管理需求的现场版以及满足施工服务需求的施工服务版,同时,为了方便用户的携带和使用,开发了与网页版配套的手机APP,安卓手机和苹果手机均可进行下载并安装,通过一部手机即可了解工程状况、管控安全风险、监控项目进度、录入维保数据、上报停机原因、观看现场视频、评估设备状况、了解盾构租赁以及配件销售信息等,实现了管理人员与现场的零距离接触,管理更加方便、快捷、有效。
记者:信息的不对称、施工及服务人员的技能水平差异以及市场发展滞后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盾构机的高效利用和行业的高效运行。为解决行业发展痛点,企业如何借助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推动盾构服务产业进步?
牟松:从实质来看,我们平台核心是借助共享经济的模式,打破大型设备产权的限制、打破传统盾构机租赁的配比模式,将不同公司、不同地区的资源实现了实时共享。
中铁工服已逐步形成装备管理及研发技术服务、施工技术服务、信息化技术服务和机械制造服务等为核心的四大业务板块,正积极构建以盾构云平台(组织平台)、掘进机租赁网(调度平台)、中铁工服MALL(物资平台)、共享工程师平台(专家平台)等四大平台为主的工业互联网。通过“四大业务”与“四大平台”的有机融合,互相支持,联动发展,公司正快速向管理型、科技型、平台型的地下工程全产业链服务商转型升级。
记者:如何实现共享工程师?
牟松:共享工程师平台是围绕地下空间工程开发,为政府、企业以及工程师提供专业的“知识共享”平台,实现以“专家”为核心的行业交流圈,充分运用工程师的实战经验,及时解决地下空间开发中的装备、施工、运维等棘手问题。
同时,针对地下工程开发领域提供丰富的技术、科研及学术等线上线下活动。共享工程师平台现已初步实现了功能框架、产品研发需求的修改,并完成了APP原型设计,平台上线后,将依托盾构云平台、中铁工服MALL、掘进机租赁网等进行初步推广,根据市场需求逐步优化平台功能。一方面施工单位在施工中遇到问题时需要有经验的工程师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工程师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知识将其转化为财富,共享工程师平台正是联系需求双方的纽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记者:企业为何要借力共享?
牟松:我们就是要释放资源、降低成本!盾构机属特有专用设备,价格昂贵,且大部分属于大中型中央企业,由于不同地区地层不同、业主要求不同闲置情况较多,企业运营盾构机能力较差。
据统计,目前国内每台盾构机年掘进里程仅为900m,效率的低下不仅造成设备浪费,也给盾构机的拥有者造成了很大的成本压力。牟松指出,中铁工服盾构云平台、掘进机租赁两个平台的诞生很好地解决了行业长期以来存在的难题。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依托,合理对盾构机进行运营调配,大大提高了盾构机的运营效率。目前,纳入盾构云平台的每台盾构机年掘进里程已经超过1200m,效率明显得到提升。同时,通过盾构机资源的整合,中铁工服聚集了较大规模的盾构机数量,在合理的托管下形成盾构机银行,通过合理资源调配使闲置设备得以最大化发挥产生价值。盾构机动辄上百万的运费费用也不容忽视,通过资源合理调配,采用中铁工服自有的运输力量,可为租赁双方节省大量运输费用。
记者:盾构机服务是一个范畴庞杂的系统工程,构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服务新模式,这不仅需要对盾构行业有专业的认知,更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和互联互通经营意识。中铁工服与其他同业务类别企业相比,中铁工服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牟松:不同于传统的企业,中铁工服十分注重地融入创新理念,这不仅体现在以创新的技术给公司发展以硬性支撑,还以特色的文化给公司发展以柔性支持。所以,公司提出了“不忘初心、为党工作”为价值核心的党建文化,将党管国企和现代化公司治理的各项要求与企业实际相结合。
现在,企业要实现长远发展,要有跨界思维。公司本身具备盾构机研发和再制造的能力、以盾构工法为支撑的施工技术服务能力,再融入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盾构信息化技术服务能力,公司已初步形成“装备技术+土木技术+信息化技术”的跨界技术创新格局。
未来,我们将通过技术与资源、产品与资本、业务与市场的平台化运作,实现线型管理到闭环建设,构件盾构产业联盟,为地下空间开发增值赋能。内外互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围绕地下空间开发,实现基建建设、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与金融租赁、前沿科技、教育研究等方面的深入融合,不断探索和优化服务型制造业新路径、新发展。(朱虹)
智慧互联、远程诊断、大数据应用正改变着传统的施工方式和施工设备管理模式。在盾构服务领域,有这样一家企业,在“大智云物移”前沿技术的推动下,通过跨界技术创新、运营和商业模式创新,提供“生产+服务”的完整组合,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盾构行业,它就是中铁工程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工服)。11月27日,人民网“一撇一捺看发展”大型主题调研采访团走进中铁工服,专访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牟松,听他讲述传统企业创新融合的新思路。 盾构机作业现场(图片由中铁工服提供)
记者:在盾构施工服务领域,中铁工服在“大智云物移”前沿技术的推动下,通过创新跨界学科交叉、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提供“生产+服务”的完整组合,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盾构施工及设备管理模式。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模式?
牟松:简单来说,中铁工服就是根据盾构机目前的应用链,搭建互联网平台,将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融入到传统的盾构全产业链中。
随着轨道交通行业不断发展,国内盾构机的市场需求规模随之不断扩大,目前国内投入地下空间开发盾构机数量已接近2000台,虽然盾构机数量规模庞大,但由于项目施工地点分散,施工周期较长,因此行业内存在安全隐患难排查、工程项目难监管、施工效率难保障、掘进风险难把控、设备故障难定位、盾构数据难存储等诸多难题。
同时,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在各行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到目前为止,盾构施工的数据未能形成规模化存储,导致了大量数据的遗失。盾构施工行业已经具备相当规模,通过对盾构施工数据的存储和分析,将逐渐推动行业向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这也是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技术中心(图片由中铁工服提供)
近年来,中铁工服通过跨界技术创新、运营和商业模式创新,提供“生产+服务”的完整组合,开辟了“盾构云”、“掘进机租赁网”、“中铁工服MALL”、“共享工程师”等四大信息化平台。信息化平台依托大数据处理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盾构机运行监控、报警管理、健康诊断、掘进进度与安全风险管控、部件维护保养、项目资料归档、安全教育、工序优化及智能掘进、盾构机租赁以及配件销售一站式服务、知识共享等应用功能。
为了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公司开发了满足业主需求的业主版、满足现场管理需求的现场版以及满足施工服务需求的施工服务版,同时,为了方便用户的携带和使用,开发了与网页版配套的手机APP,安卓手机和苹果手机均可进行下载并安装,通过一部手机即可了解工程状况、管控安全风险、监控项目进度、录入维保数据、上报停机原因、观看现场视频、评估设备状况、了解盾构租赁以及配件销售信息等,实现了管理人员与现场的零距离接触,管理更加方便、快捷、有效。
记者:信息的不对称、施工及服务人员的技能水平差异以及市场发展滞后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盾构机的高效利用和行业的高效运行。为解决行业发展痛点,企业如何借助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推动盾构服务产业进步?
牟松:从实质来看,我们平台核心是借助共享经济的模式,打破大型设备产权的限制、打破传统盾构机租赁的配比模式,将不同公司、不同地区的资源实现了实时共享。
中铁工服已逐步形成装备管理及研发技术服务、施工技术服务、信息化技术服务和机械制造服务等为核心的四大业务板块,正积极构建以盾构云平台(组织平台)、掘进机租赁网(调度平台)、中铁工服MALL(物资平台)、共享工程师平台(专家平台)等四大平台为主的工业互联网。通过“四大业务”与“四大平台”的有机融合,互相支持,联动发展,公司正快速向管理型、科技型、平台型的地下工程全产业链服务商转型升级。
记者:如何实现共享工程师?
牟松:共享工程师平台是围绕地下空间工程开发,为政府、企业以及工程师提供专业的“知识共享”平台,实现以“专家”为核心的行业交流圈,充分运用工程师的实战经验,及时解决地下空间开发中的装备、施工、运维等棘手问题。
同时,针对地下工程开发领域提供丰富的技术、科研及学术等线上线下活动。共享工程师平台现已初步实现了功能框架、产品研发需求的修改,并完成了APP原型设计,平台上线后,将依托盾构云平台、中铁工服MALL、掘进机租赁网等进行初步推广,根据市场需求逐步优化平台功能。一方面施工单位在施工中遇到问题时需要有经验的工程师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工程师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知识将其转化为财富,共享工程师平台正是联系需求双方的纽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记者:企业为何要借力共享?
牟松:我们就是要释放资源、降低成本!盾构机属特有专用设备,价格昂贵,且大部分属于大中型中央企业,由于不同地区地层不同、业主要求不同闲置情况较多,企业运营盾构机能力较差。
据统计,目前国内每台盾构机年掘进里程仅为900m,效率的低下不仅造成设备浪费,也给盾构机的拥有者造成了很大的成本压力。牟松指出,中铁工服盾构云平台、掘进机租赁两个平台的诞生很好地解决了行业长期以来存在的难题。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依托,合理对盾构机进行运营调配,大大提高了盾构机的运营效率。目前,纳入盾构云平台的每台盾构机年掘进里程已经超过1200m,效率明显得到提升。同时,通过盾构机资源的整合,中铁工服聚集了较大规模的盾构机数量,在合理的托管下形成盾构机银行,通过合理资源调配使闲置设备得以最大化发挥产生价值。盾构机动辄上百万的运费费用也不容忽视,通过资源合理调配,采用中铁工服自有的运输力量,可为租赁双方节省大量运输费用。
记者:盾构机服务是一个范畴庞杂的系统工程,构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服务新模式,这不仅需要对盾构行业有专业的认知,更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和互联互通经营意识。中铁工服与其他同业务类别企业相比,中铁工服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牟松:不同于传统的企业,中铁工服十分注重地融入创新理念,这不仅体现在以创新的技术给公司发展以硬性支撑,还以特色的文化给公司发展以柔性支持。所以,公司提出了“不忘初心、为党工作”为价值核心的党建文化,将党管国企和现代化公司治理的各项要求与企业实际相结合。
现在,企业要实现长远发展,要有跨界思维。公司本身具备盾构机研发和再制造的能力、以盾构工法为支撑的施工技术服务能力,再融入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盾构信息化技术服务能力,公司已初步形成“装备技术+土木技术+信息化技术”的跨界技术创新格局。
未来,我们将通过技术与资源、产品与资本、业务与市场的平台化运作,实现线型管理到闭环建设,构件盾构产业联盟,为地下空间开发增值赋能。内外互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围绕地下空间开发,实现基建建设、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与金融租赁、前沿科技、教育研究等方面的深入融合,不断探索和优化服务型制造业新路径、新发展。(朱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TAG:
阅读: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