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记笔记,印象笔记还想成为你的“第二大脑”|独家对话印象笔记CEO唐毅
编辑/2020-01-16/ 分类:科技资讯/阅读:
?深响原创?·?作者|依民 ?核 心 要 点? ???印象笔记不仅仅帮用户收集、捕捉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帮用户进行信息的加工与处理。 ???印象笔记的新用户70%-80%来自自然增长,主要通过产品和口碑传播。 ???印象笔记在To B方向上的打法是,标准化、轻销售成本、重 ...
?深响原创?·?作者|依民
?核 心 要 点?
???印象笔记不仅仅帮用户收集、捕捉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帮用户进行信息的加工与处理。
???印象笔记的新用户70%-80%来自自然增长,主要通过产品和口碑传播。
???印象笔记在To B方向上的打法是,标准化、轻销售成本、重品牌和使用场景以及功能。 进入中国市场八年,印象笔记的发展历程以2018年6月为时点分成了两个阶段,时点之前,印象笔记是Evernote在中国的分支,此后,经过资本本地化,印象笔记成为了完全意义上的本土公司。
?
带领印象笔记的是自称“老炮”的唐毅,身为印象笔记董事长、CEO,有过创业、投资背景的唐毅正兴致盎然的与团队以“第二大脑”的愿景往前走,所谓“第二大脑”,是指要满足用户对于信息的收集、处理、使用、整理和知识归纳需求。
? 唐毅参加「深响」年度峰会圆桌
?
尽管唐毅在多次采访中提到了这个愿景,但如果不结合更宏观的战略视角,外人并非那么容易真正理解。在近期与「深响」的独家对话中,唐毅从战略角度对“第二大脑”愿景进行了实操层面的拆解。
?
面对「深响」有关印象笔记如何帮助用户在信息捕捉后进行加工处理的疑惑,唐毅表示,“在信息的智能处理上,印象笔记会持续推出一系列解决用户痛点的功能,它们积累在一起之后,也许会有革命性的突破,不管是在信息的收集、整理、编辑、处理、使用等方面,这是我们一个战略方向和能摸到的感觉。”
?
因此,事实上,围绕终局,印象笔记也在进行不断的尝试和摸索。但对印象笔记终局的思考非常重要,这决定了团队、产品向前的方向。
2018年6月至今,印象笔记以月为单位进行了多次产品迭代,唐毅表示,每上线一个功能,团队都是从终局的角度去思考。
? 印象笔记官网产品迭代图
?
“我们的选择都是基于在场景上的深度思考,而不仅仅是在技术和功能上的生硬堆砌,我们的加、减逻辑都在于未来要通过这些功能连在一起,在什么场景里给用户什么样的价值体现。每个功能都会有终局思考,这个终极思考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打造一个全新的革命性的信息处理平台。”
?
这是一个宏大的愿景,实现需要靠一步步的实践。
?
基于自2019年下半年开始,印象笔记团队看到的三个大方向机会,围绕终局思考,印象笔记接下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
首先是C端,唐毅将尚未发布的“超级笔记”称为“下一代的笔记、文档、知识、信息平台”,将在今年三季度左右在主APP与大家见面,不过,2019年12月上线的微信服务号速读功能已经基于自然语义分析技术的应用,迈出了帮助用户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第一步。
?
“结合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印象笔记将逐步实现帮助用户‘创造现有信息之间的关联’,甚至帮助用户‘培育新创想’的可能。“
?
其次是B端,印象笔记将基于C端的优势和经验,以协作为切入点,发力To B市场。
?
唐毅认为,中国的TO B业务有几个特点:
?
不是一个和美国市场一样的主力市场,把单纯的工具形态和协作形态放在TO B里是不对的。
TO B如果是高销售成本和复杂私有部署(即高定制、高销售成本、低复购率,而且复购的门槛很高的),它就失去了长尾效应和SaaS应有的低边际成本的基本原则。
中国企业的购买行为、对SaaS的认识、对于SaaS的付费意愿、购买行为的特点,决定了TO B市场的难度非常大。
?
因此,印象笔记在TO B方向上的打法是,标准化、轻销售成本、重品牌和使用场景以及功能。一定是和现有市场上的,不管是协作产品还是笔记产品不同的。围绕这一战略,印象笔记在产品层面已有重大部署。
?
第三是硬件,2019年印象笔记已经推出了智能笔,接下来还将有更多的硬件出现。之所以推出硬件,是因为“知识不会全部以二进制的形式存在,一定会有以物理媒介形式存在的“,因此,推出智能硬件可以服务印象笔记实现“第二大脑”的愿景,服务“重要知识和信息平台”的战略。
?
第四是知识,据「深响」了解,印象笔记已经围绕为用户提供更多匹配的知识而组建专门团队。
?
整体来看,围绕“第二大脑”的终局思考,印象笔记正在进一步打开自己的边界。做更多的同时,唐毅及团队还在坚持不做什么,他强调:印象笔记不是一个从上到下的内容平台,不是用知识大V来传递内容;不是私有部署的企业平台;不是以硬件为主和以电商为主的企业,是以软件赋能为主的,而不是以运营为主的。
?
唐毅透露,印象笔记的新用户70%-80%还是来自自然增长,通过产品和口碑的传播,“我们的状态是可以自我生存的很好。”
?
基于对用户知识处理的需求的判断,唐毅认为,“在一些核心知识和信息处理的方式方向上,我们看到一些革命性的机会,这些革命性的机会可能依附于第二大脑,也可能独立于第二大脑存在,给印象笔记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
以下为专访核心内容:
?
?将推出To?B产品的独立APP?
?
深响:印象笔记在To B端的布局和战略规划是什么?
?
唐毅: 谈起B端很难避开“产业互联网”的话题,在2019年12月份之前,会是“产业互联网的机会”的话题,但现阶段说到产业互联网,大概会是“产业互联网的机遇与挑战”的话题。
?
深响:你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规划To B业务的?
?
唐毅:印象笔记团队对于To B是很有经验的,我们对To B的判断早早就做出来了。除了做出几个判断之外也做出几个非判断,非判断就是“它不是什么”——它不是一个和美国市场一样的主力市场。简单地看,把单纯的工具形态和协作形态放在To B里是不对的。
?
第二,To B如果是高销售成本和复杂私有部署(即高定制、高销售成本、低复购率,而且复购的门槛很高的),它就失去了长尾效应和SaaS应有的低边际成本的基本原则。即便看美国市场的估算,对于企业互联网或To B的更大价值是从ARR(Annual Recurring revenue-年度经常性收入)中体现出来的,如果陷入了大企业的高销售成本、低复购率、高定制的话,它的ARR和毛利率优势是很难体现出来的。
?
第三,中国企业的购买行为、对SaaS的认识、对于SaaS的付费意愿、购买行为的特点,以及中国企业的生存年限的特点,都使得在标准解决方案SaaS解决方案中,高复购率、低销售成本、没有真正专职销售,连电话销售都很少甚至没有,而且是水平的解决方案,不是重垂直的解决方案。这个市场非常有挑战,它的粘度、活跃度、复购率、转化率和持续每年的转化率,从某个角度来说,比C端市场的付费意愿还要更挑战。我们非常重视这个市场,但是我们也看到这个市场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印象笔记To B的策略,是稳稳地站在To C的基础上的。
?
在To C服务的过程中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坚定稳定2C用户的口碑、产品使用的状态、活跃度以及付费转化,从这些指标看,我们To C的业务是非常健康的,所以在业务上,挖掘最大的To C潜力。
?
第二,在服务2C当中,更好更优秀地服务有B端场景的C端用户,以及B端个人的C端用户(比如自由职业者)。每个人既是自己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既是社会的人,也是企业的人。
?
印象笔记对于To B的方向非常清楚——标准化、轻销售成本、重品牌和使用场景以及功能。一定是和现有市场上的,不管是协作产品还是笔记产品不同的。2020年印象笔记会独立推出To B产品的APP。
?
深响:你们未来最大的机会在哪里?
?
唐毅:2019年下半年我们看到了好几个不同的重大的机会:一个机会是在C端的“第二大脑”和重要的知识和信息平台工具属性上,看到了很强的自我迭代的机会,以及很强的“也许我们能够根本性地改变用户对于信息的收集、处理、使用、整理、知识归纳体验”的机会——这在不同的时间点上能够看到。
?
一个是我们的“超级笔记”,是纯软件,是未来或下一代的笔记、文档、知识平台、信息平台……具体的产品形态大家在今年就能看到。我们看到了一个集“智能”和“下一代编辑”的C端知识整理、信息使用、分享协作、信息归纳等可能的技术突破点。
?
印象笔记在这个突破点上持续布局,期待在2020年第三季度左右,能有一个非常不同的功能,在主APP里与用户见面。
?
另外一个端倪是上个月底上线的产品。它是低调上线的,第一步仅在我们微信服务号里提供给用户。这个功能是什么?你把一篇图文消息直接转给我们服务号,它就替你收藏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我们增加了速读摘要功能。这是我们对于自然语义分析技术的应用,也是一个未来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
?
我们对于“成为人类第二大脑”的追求,意味着印象笔记不仅仅帮用户收集、捕捉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帮用户进行信息的加工与处理。结合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印象笔记将逐步实现帮助用户“创造现有信息之间的关联”,甚至帮助用户“培育新创想”的可能。
?
?战略:To B+To C+内容+硬件?
?
深响:因为你之前提过印象笔记的理念是第二大脑,有收集捕捉信息、加工处理,我一直不太懂怎么去捕捉。
?
唐毅:用户每天接收到的信息过多,可能没时间看完一篇文章,但需要大概知道文章的意思,然后来决定下一步怎么做——等有空的时候认真读,或是大概知道就行了。所以在信息的智能处理上,印象笔记会持续推出一系列解决用户痛点的功能,它们积累在一起之后,会有革命性的突破,不管是在信息的收集、整理、编辑、处理、使用等方面,这是我们一个战略方向和能摸到的感觉。
?
另外是TO B的。我们在C端先推出了共享空间,可以把大家拉进来组建一个小群组实现共享。在B端,我们会有单独的APP分拆出来,让我们在B端更好的服务个人的同时,更好的服务团队、服务企业。对此也有一些思考,也有非常具体的针对B端的业务形态,会在2020年4-5月份逐渐通过我们新的APP呈现在用户面前。
?
第三,我们在战略上的总结。印象笔记不是典型的工具,我们是重度内容的工具,用户在不断产出笔记、内容,所以我们本身就是一个平台型的产品。我们的用户不但有使用我们的产品来处理信息的需求,也有通过我们产品来获取信息的需求。我们会逐步满足用户的信息共享、交流、分享需求。
?
这是一个独立的内容产品,会有一个独立的区块和体验,在微信的环境下也有,这个产品会在春节后逐步向市场推出。
?
最后一点,我们的定位很清晰,不管是服务C(个人)、B(企业)、T(团队);不管是提供内容的交流,让用户分享内容;还是给用户非常强有力的工具,能够去收集、整理、创作、产生、编辑等等。在此之外,我们看到一些必须要涉及的物理世界的发展点:知识不会全部以二进制的形式存在,一定会以物理媒介的形式存在。也就是我们在记录的过程当中,有些地方可以完全通过电脑、手机设备来实现,有些地方不是的。我们会非常重点的,不是浅尝辄止,但也肯定不是全面进攻的来做服务于“第二大脑”、服务于“重要知识和信息平台”战略的智能硬件。
?
深响:连接线上线下。
?
唐毅:是的,连接线上线下,但更重要的是服务好“第二大脑”的输入、输出、使用和分析,不管是给个人还是给团队还是给企业,核心是没有变的,但它的边界是在拓展的。因为说到信息的处理绕不开笔和本,很多人是主要用笔和本的,所以我们第一款推出的就是“印象笔”这个产品,这是一次尝试。我们一定是以软件为主的,硬件是对软件的补充。
?
深响:也就是这个笔其实只是开始是吗?
?
唐毅:我们今年还会有两到三个,完全不同的智能硬件。
?
深响:也不一定局限在笔上?
?
唐毅:肯定不局限在笔上,我们在不断思考,哪些地方哪个场景需要有额外的硬件来支持“第二大脑”更好地服务信息和知识的处理体验。
?
深响:整个今年的战略,2B、2C、硬件,其实方向非常明确。
?
唐毅:2B、2C、内容和硬件。
?
?是什么不是什么?
深响:用户已经表现出来的需求,是可以通过数据或行为分析发现的,他们没有表现出来,但是是他们潜藏的需求你们怎么发现?这可能是创新的突破点。
?
唐毅: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我们自己有一个方式叫:“听用户”、“看行业”、“想自己”。答案在想自己,来自于听用户和看行业。看行业也是看技术、看趋势,看后面的两个字可以换,但听用户这一点没得换,这个顺序没得换,先听用户。当然,听用户也不是只听用户就行了。
?
只听用户,得出的结论一定是片面的,不是错的但也不是全对的。越重度的用户、越是技术强的用户呼声就越响,但那个需求不一定是普遍性的。
?
普遍用户的需求没有太多前瞻性。在iPhone出来之前,你问用户需要下一个更好的电话的时候,他一定不会说把键盘取消,不可能有人说让我们滑动,更不会有人说让我们这样操作放大缩小……所以我们的思考方式是先听用户,再看趋势,然后看行业,甚至看同行,然后回来想自己。
?
想自己就不一样了,同样的看用户、看趋势,但比尔盖茨和乔布斯回来想的一定不一样,腾讯和阿里想的肯定也不一样。这个想出来的其实是整个团队和创业团队、管理团队、创业者本身和企业本身都要去想去思考,想完了之后,会反映到比如产品的判断,综合你所有的知识积累、企业风格、技术的积累和判断,甚至企业内部的理科文科的平衡,逻辑思考和创意思考的平衡,愿景和使命的坚持,外延和内涵的定义,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
?
所以这个思考就回到了我们团队和我本人的特性上——我们希望非常认真听用户、看行业趋势,但我们希望永远不断地去超越而不是单纯的满足。
?
第二,我们希望能够不断地顺应趋势,而且引领趋势,特别是在技术趋势上。
?
第三,我们特别强调的愿景和核心的使命是不变的,这是我们最核心的追求。
?
这一点特性如果在“连猪都能吹起来”的风口上,可能会被人看成是负面的,但我们不是那么思考的。我们企业也不太会做那么机会主义的事,所以在我们的坚持上,我们希望能够引领潮流,而不是仅仅顺应潮流;我们希望能够提供核心的前瞻性的解决方案;我们很强调坚持我们的愿景和使命。这是我们整个团队和我本人找到的最舒适的空间,这个舒适的空间不是指很舒服,是指我们能够最增值、最能发挥自己潜力的空间。
?
我们可以定义几个词:第一,我们一定是以软件为主;第二,我们一定是一个靠创意、创新、技术、设计、交互来创造行业领先的企业;第三,我们一定不会做销售成本特别高的布局。
?
深响:说实话,在现在这个发展阶段,要坚持其实还挺难的。
?
唐毅:其实在前一阶段可能会挺难,现在这个阶段不那么难。2019年是企业本质回归的一年,已经不能只拿流量数据来换更多的钱了,我们还是踏踏实实地做一些未来布局的思考,不着急也不缺钱。
?
深响:盈利上呢?
?
唐毅:我们的状态是可以自我生存得很好。2019年对于一个企业来讲,需要考虑的是,你到底是谁?你的能力是什么?你不能仅仅赚钱,还要用户满意,还要有新用户上来,还要有好的口碑,你还要赚钱……这个圈是避不了的,而且只有发挥你最强的来避免自己比较弱或比较累赘业务,你才能发挥好。
?
从这个逻辑上来说,印象笔记的业绩非常好,我们很少甚至几乎不靠烧钱来找用户,我们现在的新用户70%-80%都还是自然增长,通过产品和口碑的传播,所以获取用户的成本非常低。
?
当你在一个好的业务模式下,而这个业务模式刚好是你未来愿景的方向和你所擅长做的,而又得到了市场和用户的正向反馈时,你就会活得好,这就是企业的本质。
?
所以我们基本上的方法论总结起来就是这样的:不会花太多精力在竞争对手上,我们是听用户、看行业/看趋势、想自己,想自己的话我们非常专注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积累下来通过我们的重组再一次发扬甚至升级。
?
?终局思考决定具体功能?
?
深响:你刚才说的理念层面的东西,具体到我们2018年6月独立重组之后,其实动作非常快,出了非常多的新功能,在这些功能,你们在听用户、看行业,肯定会有很多的需求需要你们去满足,你们如何去排列优先级,这里面如何与战略思考结合起来?
?
唐毅:当你知道自己是谁的时候,说出来不是人人都会听的,只能说我们不是什么。我们不是一个从上到下的内容平台;不是用知识大V来传递内容;我们不是私有部署的企业平台;我们不是以硬件为主和以电商为主的企业。我们是以软件赋能为主的,而不是以运营为主的。
?
我们的选择都是基于在场景上的深度思考,而不仅仅是在技术和功能上的生硬堆砌,我们的加、减逻辑都在于未来你要通过这些功能连在一起,在什么场景里给用户什么样的价值体现。
?
深响:还是会有一个终局的思考。
?
唐毅:一定会,每个功能都会有终局思考,这个终极思考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有一个全新的革命性的信息处理的平台和工具能力。
?
深响:我觉得你们的理念会很宏大。
?
唐毅:但我们会很具体,一个一个功能做出来,总体原则是:
?
内外数据信息的打通,不再考虑一个平台的内部外部,而是通的。
可分析性、可视觉化、场景属性是要加强的。
在用户选择智能属性的时候,我们能带给用户非常好的智能体验,帮助用户做一些事情。
?
在每个功能上,我们都是要在终极思考上再想一遍。所以说实话,我们每天早上都要重新思考的,这个功能为什么加,这个功能为什么不做,都是有一个核心思考的。
?
有两件事可以决定产品加什么减什么:第一,你的产品要成为什么?第二,你是谁?我可能只能用一个相对笼统的方法来回答你具体的问题。
?
第一,?你要成为什么?我们的方向挺清楚的,就是第二大脑、首屏应用、重要的知识和信息平台。
第二,?你是谁?这体现在设计思维、价值取向,对于不同平台的判断上。
?
这两个加在一起,基本上就是我们每天都要做的判断。印象笔记内部有一套非常严谨的判断方法。
?
深响:团队怎么做决策?不可能大家一起来讨论投票决定吧?
?
唐毅:我比较信仰一个灵活的决策机制,我觉得任何勉强和刻意的决定都会出问题。有的地方我们会非常犹豫的等更多的信息,等到最后一刻才决策,有的时候我们会非常准确第一时间决策,有的时候有非常棒的公司来给我们做决策,我们也会在关键产品上一次一次的推翻。
?
深响:12月份更新的两个功能是怎么决策的?
?
唐毅:这两个功能的决策方法刚好不同,一个是深思熟虑仔细推敲,决策时间比做功能的时间长得多,一个是几个人5分钟就决定了。
?
互联网产品的特点是可以很快,可以尝试。用户心理特点是熟悉一个东西会很慢,破坏一个东西会很快。我们既是数据驱动的growth派,也是品牌驱动的marketing派,印象笔记两者都要想。从基本的快速理论、互联网的增长理论来看,一点问题都没有,从心理层面考虑,我们毕竟不是APP工厂,我们只有一个APP,没办法试,所以我们有些地方完全可以遵循非常迅速的测试派,但我们在有些地方必须非常尊重用户、珍视品牌,所以有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决策就是要等——就是要考虑更多的人,就是要考虑到方方面面,不然会踩空,会踩到坑。
?
还有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涉及到用户数据、服务稳定性、用户隐私的决策都要非常慢,都不能着急。所以你会知道我们为用户做了很多事,其实我们面前有很多坑,我们避开了一些,,还是得到用户的认可和业界的正面评价。怎么过来的呢?得益于我们团队的丰富性和思辨性,我是比较强调整个团队的互补性和丰富性的。
?
?会有社区出现,但不是社交产品?
?
深响:在独立之后,印象笔记所有的功能更新里面,你认为哪些是比较有代表终极思考。
?
唐毅:越和我们近的布局,越能代表终极思考。
?
深响:具体到产品上,你们是通过哪些功能来实现第二大脑的信息处理和加工,这是否会意味着你们在整个体系中,会建立一个更紧密的社交网络的关系?
?
唐毅:第一,从我刚刚讲的一些和对今年一些产品的预告,可以看出比较清晰的端倪。重点还是提超级笔记,它作为一个处理和编辑的核心,我们希望逐渐的迭代,革命性的改变用户在这一类产品上的体验,我们将在年中逐渐发力,B端在四五月份就开始发力,内容平台和共享在春节后开始发力。在这个过程当中,从智能性来说,我们在不断做尝试,也有两三款的智能硬件出来。所以整体加在一起会给用户一个完整的体验。
?
我是觉得关系、社区、社交这三个概念,它是不同层面的,我们肯定不是社交,当把关系的特性理解清楚了,和不同场景理解清楚了,我们发现一定要做能够满足这些关系的建立的基础设施。
?
我们很具体的看真正的场景是什么,而不是简单的冠一个名词。我们第一件要做的事,让用户在关键的场景上,建立他想建立的应有的关系。第二件事,我们想到这种关系可能会形成一定的社区性但不会有社交性。所以你可以说我们会建立关系,我们会有社区的出现,但我们不是一款社交产品。
?
深响:关于公开信息的时候说印象笔记三方控股这是平均分配的状态吗?决策路线长还是短?
?
唐毅:非常清楚,战略和股权相关的一定是全票,剩下的从产品到公司运营的事务全授权CEO,很清楚,而且我们会非常坚持,在未来管理团队对公司重大决策的发言权,它核心还是一家创业公司。
?
深响:你也提到过应该说印象笔记的领域是巨头没有办法拿钱和资源能快速堆起来的,你觉得印象笔记的核心壁垒是什么?
?
唐毅:品牌+内容+自身积累+对问题的判断和看法。
?
内容和品牌是很重要的两点,另外一点是信息平台的积累上,就是我们用户的信息坚决不会碰。用户在上面沉淀了数十亿条重要的信息,这个沉淀不是轻易能够做到的,并不是说沉淀了之后我们会怎样,而是用户会怎样,用户对这个平台的情感和重视程度、对品牌所带来的心理联结是很强的,很私人很重要的信息都在上面。
?
深响:社交联系产生了人和人的关系,到这儿其实是人和信息的关系?
?
唐毅:是的,是人和信息、人和自己历史、人和自己成长、人和自己知识的关系——这类关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在这类关系的前提下,用户把这些重要的知识信息、个人历史和成长过程映射到印象笔记这个品牌上,从而对这个品牌带来的喜爱、忠诚度和美誉度又是非常大的,这两点其实很关键。
?
深响:在商业模式上,因为我们看到的是用户账户的权限,这是一个收入来源是吧?
?
唐毅:当然还是以C端订阅收入为主。我们会坚持订阅为主,未来理想的收入格式应该是15%-20%来自于内容和培训,15%-20%来自于智能硬件,60%-70%来自于企业+个人的订阅。
?
深响:最后一个问题,如果让你去描述印象笔记的宗旨,你怎么去描述?
?
唐毅:随着科技、用户需求、信息量、城市化以及教育结构、经济结构的拓展,印象笔记作为“第二大脑”在用户未来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如果简单定义,知识工作者会不断地扩大,这是第一件事。第二件事,我们通过在“第二大脑”愿景上的耕耘、思考、不断地前进、尝试,我们看到了从有互联网产业以来,甚至有软件产业以来,在核心知识和信息处理方式方向上的革命性机会。这些革命性的机会可能依附于“第二大脑”,也可能独立于“第二大脑”存在。它们给印象笔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深响
?核 心 要 点?
???印象笔记不仅仅帮用户收集、捕捉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帮用户进行信息的加工与处理。
???印象笔记的新用户70%-80%来自自然增长,主要通过产品和口碑传播。
???印象笔记在To B方向上的打法是,标准化、轻销售成本、重品牌和使用场景以及功能。 进入中国市场八年,印象笔记的发展历程以2018年6月为时点分成了两个阶段,时点之前,印象笔记是Evernote在中国的分支,此后,经过资本本地化,印象笔记成为了完全意义上的本土公司。
?
带领印象笔记的是自称“老炮”的唐毅,身为印象笔记董事长、CEO,有过创业、投资背景的唐毅正兴致盎然的与团队以“第二大脑”的愿景往前走,所谓“第二大脑”,是指要满足用户对于信息的收集、处理、使用、整理和知识归纳需求。
? 唐毅参加「深响」年度峰会圆桌
?
尽管唐毅在多次采访中提到了这个愿景,但如果不结合更宏观的战略视角,外人并非那么容易真正理解。在近期与「深响」的独家对话中,唐毅从战略角度对“第二大脑”愿景进行了实操层面的拆解。
?
面对「深响」有关印象笔记如何帮助用户在信息捕捉后进行加工处理的疑惑,唐毅表示,“在信息的智能处理上,印象笔记会持续推出一系列解决用户痛点的功能,它们积累在一起之后,也许会有革命性的突破,不管是在信息的收集、整理、编辑、处理、使用等方面,这是我们一个战略方向和能摸到的感觉。”
?
因此,事实上,围绕终局,印象笔记也在进行不断的尝试和摸索。但对印象笔记终局的思考非常重要,这决定了团队、产品向前的方向。
2018年6月至今,印象笔记以月为单位进行了多次产品迭代,唐毅表示,每上线一个功能,团队都是从终局的角度去思考。
? 印象笔记官网产品迭代图
?
“我们的选择都是基于在场景上的深度思考,而不仅仅是在技术和功能上的生硬堆砌,我们的加、减逻辑都在于未来要通过这些功能连在一起,在什么场景里给用户什么样的价值体现。每个功能都会有终局思考,这个终极思考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打造一个全新的革命性的信息处理平台。”
?
这是一个宏大的愿景,实现需要靠一步步的实践。
?
基于自2019年下半年开始,印象笔记团队看到的三个大方向机会,围绕终局思考,印象笔记接下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
首先是C端,唐毅将尚未发布的“超级笔记”称为“下一代的笔记、文档、知识、信息平台”,将在今年三季度左右在主APP与大家见面,不过,2019年12月上线的微信服务号速读功能已经基于自然语义分析技术的应用,迈出了帮助用户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第一步。
?
“结合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印象笔记将逐步实现帮助用户‘创造现有信息之间的关联’,甚至帮助用户‘培育新创想’的可能。“
?
其次是B端,印象笔记将基于C端的优势和经验,以协作为切入点,发力To B市场。
?
唐毅认为,中国的TO B业务有几个特点:
?
不是一个和美国市场一样的主力市场,把单纯的工具形态和协作形态放在TO B里是不对的。
TO B如果是高销售成本和复杂私有部署(即高定制、高销售成本、低复购率,而且复购的门槛很高的),它就失去了长尾效应和SaaS应有的低边际成本的基本原则。
中国企业的购买行为、对SaaS的认识、对于SaaS的付费意愿、购买行为的特点,决定了TO B市场的难度非常大。
?
因此,印象笔记在TO B方向上的打法是,标准化、轻销售成本、重品牌和使用场景以及功能。一定是和现有市场上的,不管是协作产品还是笔记产品不同的。围绕这一战略,印象笔记在产品层面已有重大部署。
?
第三是硬件,2019年印象笔记已经推出了智能笔,接下来还将有更多的硬件出现。之所以推出硬件,是因为“知识不会全部以二进制的形式存在,一定会有以物理媒介形式存在的“,因此,推出智能硬件可以服务印象笔记实现“第二大脑”的愿景,服务“重要知识和信息平台”的战略。
?
第四是知识,据「深响」了解,印象笔记已经围绕为用户提供更多匹配的知识而组建专门团队。
?
整体来看,围绕“第二大脑”的终局思考,印象笔记正在进一步打开自己的边界。做更多的同时,唐毅及团队还在坚持不做什么,他强调:印象笔记不是一个从上到下的内容平台,不是用知识大V来传递内容;不是私有部署的企业平台;不是以硬件为主和以电商为主的企业,是以软件赋能为主的,而不是以运营为主的。
?
唐毅透露,印象笔记的新用户70%-80%还是来自自然增长,通过产品和口碑的传播,“我们的状态是可以自我生存的很好。”
?
基于对用户知识处理的需求的判断,唐毅认为,“在一些核心知识和信息处理的方式方向上,我们看到一些革命性的机会,这些革命性的机会可能依附于第二大脑,也可能独立于第二大脑存在,给印象笔记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
以下为专访核心内容:
?
?将推出To?B产品的独立APP?
?
深响:印象笔记在To B端的布局和战略规划是什么?
?
唐毅: 谈起B端很难避开“产业互联网”的话题,在2019年12月份之前,会是“产业互联网的机会”的话题,但现阶段说到产业互联网,大概会是“产业互联网的机遇与挑战”的话题。
?
深响:你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规划To B业务的?
?
唐毅:印象笔记团队对于To B是很有经验的,我们对To B的判断早早就做出来了。除了做出几个判断之外也做出几个非判断,非判断就是“它不是什么”——它不是一个和美国市场一样的主力市场。简单地看,把单纯的工具形态和协作形态放在To B里是不对的。
?
第二,To B如果是高销售成本和复杂私有部署(即高定制、高销售成本、低复购率,而且复购的门槛很高的),它就失去了长尾效应和SaaS应有的低边际成本的基本原则。即便看美国市场的估算,对于企业互联网或To B的更大价值是从ARR(Annual Recurring revenue-年度经常性收入)中体现出来的,如果陷入了大企业的高销售成本、低复购率、高定制的话,它的ARR和毛利率优势是很难体现出来的。
?
第三,中国企业的购买行为、对SaaS的认识、对于SaaS的付费意愿、购买行为的特点,以及中国企业的生存年限的特点,都使得在标准解决方案SaaS解决方案中,高复购率、低销售成本、没有真正专职销售,连电话销售都很少甚至没有,而且是水平的解决方案,不是重垂直的解决方案。这个市场非常有挑战,它的粘度、活跃度、复购率、转化率和持续每年的转化率,从某个角度来说,比C端市场的付费意愿还要更挑战。我们非常重视这个市场,但是我们也看到这个市场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印象笔记To B的策略,是稳稳地站在To C的基础上的。
?
在To C服务的过程中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坚定稳定2C用户的口碑、产品使用的状态、活跃度以及付费转化,从这些指标看,我们To C的业务是非常健康的,所以在业务上,挖掘最大的To C潜力。
?
第二,在服务2C当中,更好更优秀地服务有B端场景的C端用户,以及B端个人的C端用户(比如自由职业者)。每个人既是自己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既是社会的人,也是企业的人。
?
印象笔记对于To B的方向非常清楚——标准化、轻销售成本、重品牌和使用场景以及功能。一定是和现有市场上的,不管是协作产品还是笔记产品不同的。2020年印象笔记会独立推出To B产品的APP。
?
深响:你们未来最大的机会在哪里?
?
唐毅:2019年下半年我们看到了好几个不同的重大的机会:一个机会是在C端的“第二大脑”和重要的知识和信息平台工具属性上,看到了很强的自我迭代的机会,以及很强的“也许我们能够根本性地改变用户对于信息的收集、处理、使用、整理、知识归纳体验”的机会——这在不同的时间点上能够看到。
?
一个是我们的“超级笔记”,是纯软件,是未来或下一代的笔记、文档、知识平台、信息平台……具体的产品形态大家在今年就能看到。我们看到了一个集“智能”和“下一代编辑”的C端知识整理、信息使用、分享协作、信息归纳等可能的技术突破点。
?
印象笔记在这个突破点上持续布局,期待在2020年第三季度左右,能有一个非常不同的功能,在主APP里与用户见面。
?
另外一个端倪是上个月底上线的产品。它是低调上线的,第一步仅在我们微信服务号里提供给用户。这个功能是什么?你把一篇图文消息直接转给我们服务号,它就替你收藏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我们增加了速读摘要功能。这是我们对于自然语义分析技术的应用,也是一个未来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
?
我们对于“成为人类第二大脑”的追求,意味着印象笔记不仅仅帮用户收集、捕捉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帮用户进行信息的加工与处理。结合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印象笔记将逐步实现帮助用户“创造现有信息之间的关联”,甚至帮助用户“培育新创想”的可能。
?
?战略:To B+To C+内容+硬件?
?
深响:因为你之前提过印象笔记的理念是第二大脑,有收集捕捉信息、加工处理,我一直不太懂怎么去捕捉。
?
唐毅:用户每天接收到的信息过多,可能没时间看完一篇文章,但需要大概知道文章的意思,然后来决定下一步怎么做——等有空的时候认真读,或是大概知道就行了。所以在信息的智能处理上,印象笔记会持续推出一系列解决用户痛点的功能,它们积累在一起之后,会有革命性的突破,不管是在信息的收集、整理、编辑、处理、使用等方面,这是我们一个战略方向和能摸到的感觉。
?
另外是TO B的。我们在C端先推出了共享空间,可以把大家拉进来组建一个小群组实现共享。在B端,我们会有单独的APP分拆出来,让我们在B端更好的服务个人的同时,更好的服务团队、服务企业。对此也有一些思考,也有非常具体的针对B端的业务形态,会在2020年4-5月份逐渐通过我们新的APP呈现在用户面前。
?
第三,我们在战略上的总结。印象笔记不是典型的工具,我们是重度内容的工具,用户在不断产出笔记、内容,所以我们本身就是一个平台型的产品。我们的用户不但有使用我们的产品来处理信息的需求,也有通过我们产品来获取信息的需求。我们会逐步满足用户的信息共享、交流、分享需求。
?
这是一个独立的内容产品,会有一个独立的区块和体验,在微信的环境下也有,这个产品会在春节后逐步向市场推出。
?
最后一点,我们的定位很清晰,不管是服务C(个人)、B(企业)、T(团队);不管是提供内容的交流,让用户分享内容;还是给用户非常强有力的工具,能够去收集、整理、创作、产生、编辑等等。在此之外,我们看到一些必须要涉及的物理世界的发展点:知识不会全部以二进制的形式存在,一定会以物理媒介的形式存在。也就是我们在记录的过程当中,有些地方可以完全通过电脑、手机设备来实现,有些地方不是的。我们会非常重点的,不是浅尝辄止,但也肯定不是全面进攻的来做服务于“第二大脑”、服务于“重要知识和信息平台”战略的智能硬件。
?
深响:连接线上线下。
?
唐毅:是的,连接线上线下,但更重要的是服务好“第二大脑”的输入、输出、使用和分析,不管是给个人还是给团队还是给企业,核心是没有变的,但它的边界是在拓展的。因为说到信息的处理绕不开笔和本,很多人是主要用笔和本的,所以我们第一款推出的就是“印象笔”这个产品,这是一次尝试。我们一定是以软件为主的,硬件是对软件的补充。
?
深响:也就是这个笔其实只是开始是吗?
?
唐毅:我们今年还会有两到三个,完全不同的智能硬件。
?
深响:也不一定局限在笔上?
?
唐毅:肯定不局限在笔上,我们在不断思考,哪些地方哪个场景需要有额外的硬件来支持“第二大脑”更好地服务信息和知识的处理体验。
?
深响:整个今年的战略,2B、2C、硬件,其实方向非常明确。
?
唐毅:2B、2C、内容和硬件。
?
?是什么不是什么?
深响:用户已经表现出来的需求,是可以通过数据或行为分析发现的,他们没有表现出来,但是是他们潜藏的需求你们怎么发现?这可能是创新的突破点。
?
唐毅: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我们自己有一个方式叫:“听用户”、“看行业”、“想自己”。答案在想自己,来自于听用户和看行业。看行业也是看技术、看趋势,看后面的两个字可以换,但听用户这一点没得换,这个顺序没得换,先听用户。当然,听用户也不是只听用户就行了。
?
只听用户,得出的结论一定是片面的,不是错的但也不是全对的。越重度的用户、越是技术强的用户呼声就越响,但那个需求不一定是普遍性的。
?
普遍用户的需求没有太多前瞻性。在iPhone出来之前,你问用户需要下一个更好的电话的时候,他一定不会说把键盘取消,不可能有人说让我们滑动,更不会有人说让我们这样操作放大缩小……所以我们的思考方式是先听用户,再看趋势,然后看行业,甚至看同行,然后回来想自己。
?
想自己就不一样了,同样的看用户、看趋势,但比尔盖茨和乔布斯回来想的一定不一样,腾讯和阿里想的肯定也不一样。这个想出来的其实是整个团队和创业团队、管理团队、创业者本身和企业本身都要去想去思考,想完了之后,会反映到比如产品的判断,综合你所有的知识积累、企业风格、技术的积累和判断,甚至企业内部的理科文科的平衡,逻辑思考和创意思考的平衡,愿景和使命的坚持,外延和内涵的定义,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
?
所以这个思考就回到了我们团队和我本人的特性上——我们希望非常认真听用户、看行业趋势,但我们希望永远不断地去超越而不是单纯的满足。
?
第二,我们希望能够不断地顺应趋势,而且引领趋势,特别是在技术趋势上。
?
第三,我们特别强调的愿景和核心的使命是不变的,这是我们最核心的追求。
?
这一点特性如果在“连猪都能吹起来”的风口上,可能会被人看成是负面的,但我们不是那么思考的。我们企业也不太会做那么机会主义的事,所以在我们的坚持上,我们希望能够引领潮流,而不是仅仅顺应潮流;我们希望能够提供核心的前瞻性的解决方案;我们很强调坚持我们的愿景和使命。这是我们整个团队和我本人找到的最舒适的空间,这个舒适的空间不是指很舒服,是指我们能够最增值、最能发挥自己潜力的空间。
?
我们可以定义几个词:第一,我们一定是以软件为主;第二,我们一定是一个靠创意、创新、技术、设计、交互来创造行业领先的企业;第三,我们一定不会做销售成本特别高的布局。
?
深响:说实话,在现在这个发展阶段,要坚持其实还挺难的。
?
唐毅:其实在前一阶段可能会挺难,现在这个阶段不那么难。2019年是企业本质回归的一年,已经不能只拿流量数据来换更多的钱了,我们还是踏踏实实地做一些未来布局的思考,不着急也不缺钱。
?
深响:盈利上呢?
?
唐毅:我们的状态是可以自我生存得很好。2019年对于一个企业来讲,需要考虑的是,你到底是谁?你的能力是什么?你不能仅仅赚钱,还要用户满意,还要有新用户上来,还要有好的口碑,你还要赚钱……这个圈是避不了的,而且只有发挥你最强的来避免自己比较弱或比较累赘业务,你才能发挥好。
?
从这个逻辑上来说,印象笔记的业绩非常好,我们很少甚至几乎不靠烧钱来找用户,我们现在的新用户70%-80%都还是自然增长,通过产品和口碑的传播,所以获取用户的成本非常低。
?
当你在一个好的业务模式下,而这个业务模式刚好是你未来愿景的方向和你所擅长做的,而又得到了市场和用户的正向反馈时,你就会活得好,这就是企业的本质。
?
所以我们基本上的方法论总结起来就是这样的:不会花太多精力在竞争对手上,我们是听用户、看行业/看趋势、想自己,想自己的话我们非常专注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积累下来通过我们的重组再一次发扬甚至升级。
?
?终局思考决定具体功能?
?
深响:你刚才说的理念层面的东西,具体到我们2018年6月独立重组之后,其实动作非常快,出了非常多的新功能,在这些功能,你们在听用户、看行业,肯定会有很多的需求需要你们去满足,你们如何去排列优先级,这里面如何与战略思考结合起来?
?
唐毅:当你知道自己是谁的时候,说出来不是人人都会听的,只能说我们不是什么。我们不是一个从上到下的内容平台;不是用知识大V来传递内容;我们不是私有部署的企业平台;我们不是以硬件为主和以电商为主的企业。我们是以软件赋能为主的,而不是以运营为主的。
?
我们的选择都是基于在场景上的深度思考,而不仅仅是在技术和功能上的生硬堆砌,我们的加、减逻辑都在于未来你要通过这些功能连在一起,在什么场景里给用户什么样的价值体现。
?
深响:还是会有一个终局的思考。
?
唐毅:一定会,每个功能都会有终局思考,这个终极思考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有一个全新的革命性的信息处理的平台和工具能力。
?
深响:我觉得你们的理念会很宏大。
?
唐毅:但我们会很具体,一个一个功能做出来,总体原则是:
?
内外数据信息的打通,不再考虑一个平台的内部外部,而是通的。
可分析性、可视觉化、场景属性是要加强的。
在用户选择智能属性的时候,我们能带给用户非常好的智能体验,帮助用户做一些事情。
?
在每个功能上,我们都是要在终极思考上再想一遍。所以说实话,我们每天早上都要重新思考的,这个功能为什么加,这个功能为什么不做,都是有一个核心思考的。
?
有两件事可以决定产品加什么减什么:第一,你的产品要成为什么?第二,你是谁?我可能只能用一个相对笼统的方法来回答你具体的问题。
?
第一,?你要成为什么?我们的方向挺清楚的,就是第二大脑、首屏应用、重要的知识和信息平台。
第二,?你是谁?这体现在设计思维、价值取向,对于不同平台的判断上。
?
这两个加在一起,基本上就是我们每天都要做的判断。印象笔记内部有一套非常严谨的判断方法。
?
深响:团队怎么做决策?不可能大家一起来讨论投票决定吧?
?
唐毅:我比较信仰一个灵活的决策机制,我觉得任何勉强和刻意的决定都会出问题。有的地方我们会非常犹豫的等更多的信息,等到最后一刻才决策,有的时候我们会非常准确第一时间决策,有的时候有非常棒的公司来给我们做决策,我们也会在关键产品上一次一次的推翻。
?
深响:12月份更新的两个功能是怎么决策的?
?
唐毅:这两个功能的决策方法刚好不同,一个是深思熟虑仔细推敲,决策时间比做功能的时间长得多,一个是几个人5分钟就决定了。
?
互联网产品的特点是可以很快,可以尝试。用户心理特点是熟悉一个东西会很慢,破坏一个东西会很快。我们既是数据驱动的growth派,也是品牌驱动的marketing派,印象笔记两者都要想。从基本的快速理论、互联网的增长理论来看,一点问题都没有,从心理层面考虑,我们毕竟不是APP工厂,我们只有一个APP,没办法试,所以我们有些地方完全可以遵循非常迅速的测试派,但我们在有些地方必须非常尊重用户、珍视品牌,所以有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决策就是要等——就是要考虑更多的人,就是要考虑到方方面面,不然会踩空,会踩到坑。
?
还有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涉及到用户数据、服务稳定性、用户隐私的决策都要非常慢,都不能着急。所以你会知道我们为用户做了很多事,其实我们面前有很多坑,我们避开了一些,,还是得到用户的认可和业界的正面评价。怎么过来的呢?得益于我们团队的丰富性和思辨性,我是比较强调整个团队的互补性和丰富性的。
?
?会有社区出现,但不是社交产品?
?
深响:在独立之后,印象笔记所有的功能更新里面,你认为哪些是比较有代表终极思考。
?
唐毅:越和我们近的布局,越能代表终极思考。
?
深响:具体到产品上,你们是通过哪些功能来实现第二大脑的信息处理和加工,这是否会意味着你们在整个体系中,会建立一个更紧密的社交网络的关系?
?
唐毅:第一,从我刚刚讲的一些和对今年一些产品的预告,可以看出比较清晰的端倪。重点还是提超级笔记,它作为一个处理和编辑的核心,我们希望逐渐的迭代,革命性的改变用户在这一类产品上的体验,我们将在年中逐渐发力,B端在四五月份就开始发力,内容平台和共享在春节后开始发力。在这个过程当中,从智能性来说,我们在不断做尝试,也有两三款的智能硬件出来。所以整体加在一起会给用户一个完整的体验。
?
我是觉得关系、社区、社交这三个概念,它是不同层面的,我们肯定不是社交,当把关系的特性理解清楚了,和不同场景理解清楚了,我们发现一定要做能够满足这些关系的建立的基础设施。
?
我们很具体的看真正的场景是什么,而不是简单的冠一个名词。我们第一件要做的事,让用户在关键的场景上,建立他想建立的应有的关系。第二件事,我们想到这种关系可能会形成一定的社区性但不会有社交性。所以你可以说我们会建立关系,我们会有社区的出现,但我们不是一款社交产品。
?
深响:关于公开信息的时候说印象笔记三方控股这是平均分配的状态吗?决策路线长还是短?
?
唐毅:非常清楚,战略和股权相关的一定是全票,剩下的从产品到公司运营的事务全授权CEO,很清楚,而且我们会非常坚持,在未来管理团队对公司重大决策的发言权,它核心还是一家创业公司。
?
深响:你也提到过应该说印象笔记的领域是巨头没有办法拿钱和资源能快速堆起来的,你觉得印象笔记的核心壁垒是什么?
?
唐毅:品牌+内容+自身积累+对问题的判断和看法。
?
内容和品牌是很重要的两点,另外一点是信息平台的积累上,就是我们用户的信息坚决不会碰。用户在上面沉淀了数十亿条重要的信息,这个沉淀不是轻易能够做到的,并不是说沉淀了之后我们会怎样,而是用户会怎样,用户对这个平台的情感和重视程度、对品牌所带来的心理联结是很强的,很私人很重要的信息都在上面。
?
深响:社交联系产生了人和人的关系,到这儿其实是人和信息的关系?
?
唐毅:是的,是人和信息、人和自己历史、人和自己成长、人和自己知识的关系——这类关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在这类关系的前提下,用户把这些重要的知识信息、个人历史和成长过程映射到印象笔记这个品牌上,从而对这个品牌带来的喜爱、忠诚度和美誉度又是非常大的,这两点其实很关键。
?
深响:在商业模式上,因为我们看到的是用户账户的权限,这是一个收入来源是吧?
?
唐毅:当然还是以C端订阅收入为主。我们会坚持订阅为主,未来理想的收入格式应该是15%-20%来自于内容和培训,15%-20%来自于智能硬件,60%-70%来自于企业+个人的订阅。
?
深响:最后一个问题,如果让你去描述印象笔记的宗旨,你怎么去描述?
?
唐毅:随着科技、用户需求、信息量、城市化以及教育结构、经济结构的拓展,印象笔记作为“第二大脑”在用户未来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如果简单定义,知识工作者会不断地扩大,这是第一件事。第二件事,我们通过在“第二大脑”愿景上的耕耘、思考、不断地前进、尝试,我们看到了从有互联网产业以来,甚至有软件产业以来,在核心知识和信息处理方式方向上的革命性机会。这些革命性的机会可能依附于“第二大脑”,也可能独立于“第二大脑”存在。它们给印象笔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深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TAG:
阅读: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