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城市“求救”:复工三个月,但订单只有平时的一半
编辑/2020-05-26/ 分类:科技资讯/阅读:
[摘要]诸多产业中,受疫情冲击最重的就是制造业。国内疫情平稳后,恢复最慢的也是制造业。别看全国“复工”都喊了三个月了——生产端是逐渐步入正轨了,需求端仍然低迷,民众的消费信心并没有恢复,外贸更指望不上。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来 ...
[摘要]诸多产业中,受疫情冲击最重的就是制造业。国内疫情平稳后,恢复最慢的也是制造业。别看全国“复工”都喊了三个月了——生产端是逐渐步入正轨了,需求端仍然低迷,民众的消费信心并没有恢复,外贸更指望不上。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来看一张图。 这是中国内地GDP前20城,横轴对应它们的人均GDP,纵轴对应第三产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
不难看出,整体上,随着人均GDP的升高,第三产业占比是逐渐增大的。
这几乎是一条通行的规律,横向对比全球如此,全国如此,纵向对比每座城市的过往也是如此。 原因是相互的。当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了,自然需要更好的服务;同时,更好的服务自然附加值更高,能创造更多的GDP。
反观制造业,想创造更多的GDP很容易遇到瓶颈:方法一,把产品卖给更多的人(出海),但市场不易抢占,贸易壁垒也不易突破;方法二,提升产品性能、生产效率(创新),但科技革命哪能天天都有?
于是,美国、西欧、日本,都走过了一条消费升级、产业转型、经济结构向服务业倾斜的发展道路。
中国也在走这条路,只是我们的体量太大,人口太多,没打算放弃制造业。
《一代宗师》里说:一门里,有人当面子,就得有人当里子。面子不能沾一点灰尘,流了血,里子就得收着,收不住,漏到了面子上,就是毁派灭门的大事。
如果说服务业是光鲜亮丽的门面,那制造业就是咬紧牙关的里层。疫情期间,我们真真切切地看到,那些只有面子没有里子的国家,摊上大事有多么手足无措。
然而,自2012年,全国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以来,提升服务业占比成了地方政府的时尚。翻看一座城市的统计公报,如果第三产业比重从前一年的50%变成了 51%,往往忍不住自夸一句:“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动能进一步壮大”。
服务业占比高,就是产业结构优、发展动力足吗?
我们来看看四座一线城市的情况。 例如广州,第三产业的人均产值高出第二产业许多,这种情况下,产业结构向服务业倾斜,人员向服务业流动,才有可能称之为“优化”。
而深圳,第二、第三产业人均产值差不多,服务业固然是现代服务业,制造业也是先进制造业,因此第三产业比重虽然比广州低10个百分点,也不会有人觉得深圳的产业结构需要“优化”。
问题来了,不少西部城市、北方城市(尤其是省会),第三产业人均产值比第二产业低30%以上,这时候服务业占比提升,算什么?
不是服务业在做大做强,只是制造业越发落后而已。
每当此时,那些仍在努力发展第二产业的城市,就显得尤为珍贵。
比如我们今天要讲的泉州。 2019年,泉州的三次产业比例为2.2∶58.9∶38.9。这个58.9%的第二产业占比有多夸张呢?放眼全国,只有一些资源型城市(比如榆林、克拉玛依)的占比高于它。
而且,泉州的第二产业增速8.4%,位列TOP 20城市之首。
而且,泉州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超过八成,完全不是政府投资拉动型。
或许泉州自己,颇为苦恼于第三产业的落后,但在我们眼中,它简直是沧海遗珠,需要圈起来保护。
然而,今年以来……
诸多产业中,受疫情冲击最重的就是制造业。国内疫情平稳后,恢复最慢的也是制造业。别看全国“复工”都喊了三个月了——生产端是逐渐步入正轨了,需求端仍然低迷,民众的消费信心并没有恢复,外贸更指望不上。
今年第一季度,泉州GDP增速-10.3%,全省倒数第一,其中第二产业增速-12.2%,令人揪心。
泉州的民营企业多,小企业多,它们的抗风险能力弱,冬天不好过。抱着这样的关切,我们采访了一些当地的观察者,从收到的反馈来看,虽然地方政府积极有为,但情况确实颇不乐观。
泉州的情况,也能反映出许多制造业城市的现状(我们后续也会采访其他城市),它们需要被关注。
制造业在疫情中把我们保护得很好,现在换我们保护制造业了。
Q1
泉州制造业的复工情况如何? 自疫情发生以来,泉州企业在复工这块比较积极:第一批是从2月3日就开始复工,主要是保龙头企业;第二批是从2月9日开始,当时的制造业复工率达60%-70%;到了2月下旬,规上企业基本全面复工了。
3月7日,泉州一酒店突发坍塌事故,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件事之后,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复工的口子收得更紧了。政府对某些特定行业如人群密集、密闭室内空间等的复工审批更严,企业在后续防疫物资的准备上也更加紧张,最终导致中小微企业的复工相对滞后。但这可能也是国内中小微企业的普遍现象。 泉州一酒店突发坍塌事故
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外向型企业的复工问题,受全球疫情影响,国际订单尚未出现大面积取消,但大部分都延期了,这导致很多外向型企业无所适从,这些企业目前基本都处于产能吃不饱的状态,员工处于要么轮班上岗、要么放假的状态。
Q2
泉州制造业复工最大的困难是? 泉州制造业主要分两块:一块是以内销为主的自有品牌,比如安踏、特步、七匹狼、九牧王等鞋服、体育用品;另一块是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产业链,比如涉及到为一些国际性企业提供原材料的纺织企业,比如给耐克、阿迪、ZARA等欧美品牌代工的企业,以及具有泉州特色的工艺品企业等。
自有品牌最大的问题是国内消费端的疲软,目前国内疫情管控尚未完全放开(也就是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状态),消费者逛商超的意愿还不是很高,并且鞋服类消费品并非生活必需品,消费者基于对未来收入减少的预期,有可能减少了鞋服等非生活必需品方面的支出预算。
据我了解,目前自有品牌的销量虽有所恢复,但远未恢复到往年同期水平,销量方面的受影响程度起码达到30%-50%。比如龙头企业往年都是20%-30%以上的增长,现在可能第一季度是20-30%的负增长,一正一负,几乎影响一半的营收。 营业中的商场,顾客稀少
泉州自有品牌还有一个问题是,销售以传统线下渠道如品牌店、商超渠道为主,线上占比并不高,即便是龙头品牌,线上的销量也基本上只占到总销量的20%-30%,更不要说其他中小企业了。
疫情发生后,很多企业加紧布局线上,纷纷直播卖货,但说实话,在产业链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匆忙开始直播,作为一种应急手段确实有一定效果,但效果有限,甚至不排除部分企业找托购买,来突显亮眼的直播数据。
外向型企业这块的问题也比较麻烦,目前不少国外订单延迟或取消,从数据上大致估算,泉州出口型规上企业这块,如果是纯出口企业,订单只剩下1/2甚至1/3,那些除了出口还供给国内的企业,订单量尚能维持在50%-60%左右的量。
不过,最令人担心的是,过去3-5年,因为国外订单量的增加,泉州许多外贸企业都扩张了生产线,加了不少杠杆。早在疫情之前,泉州部分纺织、服装等出口企业已经出现问题,比如因为需求端疲软,出现了量价齐跌的情况,甚至出现了不健康的“面粉比面包还贵”的局面。当年这种现象不唯泉州独有,在全国传统制造业企业里也具有普遍性。
疫情的冲击对这些高杠杆的外贸企业来说,可谓雪上加霜。从这个角度说,风险极大的恰恰还不是中小微企业,而是前期加了高杠杆的规上企业。杠杆有多高?部分外贸规上企业的负债率,如果以年营收数据来对比,甚至可以达到100%。
从未来看,假如欧美疫情能在二季度被按下去,对泉州外向型企业的影响尚且可控;如果欧美疫情持续到三、四季度,高杠杆叠加疫情冲击,金融机构的支持如果出现收紧或对逾期缺乏一定的容忍度,恐将出现批量停工停产,甚至倒闭现象。
Q3
政府如何鼎力相助? 相对来说,泉州财政对产业经济的依赖度大于土地财政,而泉州传统产业以及外向型经济都在疫情中受损严重。因此,泉州政府层面也很着急,做了很多事情去帮助企业。
最常见的就是给予企业税收、社保等方面的减免,比如无纺布生产企业华诺公司,因为当地政府给予的电费优惠政策,每天能省下2万元左右的电费,社保方面可以缓交、少交,部分不交。
政府的用心虽好,但毕竟这方面政府投入资金较大,只能是缓兵之计,却不是长久之计。一季度泉州财政收入下滑比较明显,最根本的还是要让企业尽快运转起来。
所以,政府第一时间牵头跟商业银行接洽,为当地的核心企业争取更优惠的贷款利率,比如华诺公司存量贷款利率下降,目前年化贷款利率不到6%。再比如当地的染整龙头企业福建清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仅在疫情期间获得了1000万的信贷资金,且利率比平时低10%。
此外,石狮有8000多家纺织服装上下游企业,在2月底,经过摸底调查,石狮至少有1300多万件的鞋服库存。为了帮助鞋服企业去库存,当地政府组织了好几次直播活动,石狮市委副书记、市长黄春辉更是当主播亲自带货。 石狮市委副书记、市长黄春辉 正在向网友推介石狮市
2月22日,石狮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2020石狮品牌服装网上直播专卖节暨网红选品节”,促成36家本地服装企业与直播机构签订意向采购金额1.5亿元,直播销售1.19亿元。
4月18日,石狮将原本每年固定举办的线下展会搬进直播间,通过与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共同打造直播云会,累计关注浏览量超过8.5亿人次。
据不完全统计,石狮市服装企业通过直播“带货”或引流销售的经营额超过20亿元。 这次疫情中,政府层面有两个做法令我印象深刻。
泉州是制造大市,有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企业要尽快复工复产首先要解决外来务工人员返工问题。2月初,晋江两级政府通过泉州晋江国际机场协调瑞丽航空公司临时加开芒市直飞泉州航班,并给予机票价格优惠,这是福建省的首个员工返岗包机。此后,多家泉州企业都纷纷在政府的协助下,包机、包车将员工从家门口送到工厂。 第二个就是政府组织直播节,市长亲自直播带货。并且时间点比较早,当时国内尚未掀起领导干部带货的风潮。这个做法起到了很大的示范效应,目前石狮市大到卡宾、木林森这样的知名企业,小到服装城里的小档口都纷纷拿起手机直播带货,帮助企业找到了一条出路。
Q4
对于未来,你有什么想说的? 早在这次疫情之前,泉州制造业的分化已十分明显,拿自有品牌来说,放到5-10年前,安踏、特步、361度、贵人鸟、鸿星尔克等品牌占据着差不多的市场份额,如今只剩下安踏一家独大,别的品牌基本都被压垮了。比如,目前安踏市值为1760.37亿港元,而361度的市值是20.88亿港元,仅为安踏市值的1%。
巨头之间相互厮杀,最后只剩一个巨头,这是一种趋势。大分化是一个很残酷的阶段,但毫无办法,而疫情只会让这种痛苦来得更快更猛。虽说疫情不至于让泉州制造业出现大批量倒闭的情况,但很多企业的日子一定会非常难过,并且一点点走下坡路,直到几年后彻底倒闭。 从2020年第一季度数据看,泉州GDP为1997.64亿元,位居福建省第一位,但从增速上来说却排在福建省各地市中的最后一位,名义增速为-8.76%,实际增速为-10.30%,下降幅度比较大。
放到全国来说,一季度GDP增速最差的当然是武汉,但泉州在各大城市的排名中也基本上位于倒数几位。
因为泉州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受疫情的冲击尤其大。虽然泉州政府也采取了各种各样支持企业全面复工复产、提振消费等措施,比如与拼多多、阿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发放了消费券,但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有待观察。 泉州市政府与拼多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若在以往,泉州的本地消费市场优势性很强,如今虽然餐饮、酒店等服务业都复工了,但据我观察,人流量至少减少了40%-50%,许多小老板只能死撑。
我觉得泉州是中国的一个写照,泉州乃至中国的制造业拥有如此大的产能,靠内销是远远不够的,主要是供给全球。所以,一方面全球化的路必须坚定地往前走,没有回头路;另一方面,必须加快渠道变革、数字化转型升级,深度挖掘内需市场。
目前中国的疫情已经基本控制住,但国门依然紧闭,对国际人流进入中国依然控制极严,这对国际商贸往来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障碍,对国际性订单负面影响非常明显,对于中国制造业乃至整个经济来说挑战非常大。
我个人认为中国当前对疫情的防控有点过度,我们应该对出现新冠肺炎病例有一定的容忍度,比如每天新增几十个乃至上百个,目前的管控能力完全可以做到可防可控,没必要、也不可能偏执于要做到零新增。
严厉的问责机制不但导致地方政府的防疫措施层层加码,经济、社会代价极其高昂,而且从疫情的传播情况来看,也是不科学的。 这次疫情中,底子脆弱、现金流不够充沛、抗风险能力差、无法随时应对危机的企业终将淘汰,而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则表现出很强的韧性,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元气(比如在服装行业,转型新零售的企业就比纯粹代理商模式的企业情况好得多)。
面对疫情,有些企业身段很灵活,比如很多纸尿裤企业、鞋服产业迅速转产,弥补了疫情的损失。
一些企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如一些机械设备企业虽然拿不到订单,但它们快速研发口罩机等生产防疫物资的设备,甚至取得了更多的收益。当然,这方面政府的支持力度也很大,有的企业一次性拿到了一两百万的补贴。
本篇作者|李梦清|木有药师|当值编辑|李梦清
责任编辑 |何梦飞| 主编|郑媛眉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来看一张图。 这是中国内地GDP前20城,横轴对应它们的人均GDP,纵轴对应第三产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
不难看出,整体上,随着人均GDP的升高,第三产业占比是逐渐增大的。
这几乎是一条通行的规律,横向对比全球如此,全国如此,纵向对比每座城市的过往也是如此。 原因是相互的。当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了,自然需要更好的服务;同时,更好的服务自然附加值更高,能创造更多的GDP。
反观制造业,想创造更多的GDP很容易遇到瓶颈:方法一,把产品卖给更多的人(出海),但市场不易抢占,贸易壁垒也不易突破;方法二,提升产品性能、生产效率(创新),但科技革命哪能天天都有?
于是,美国、西欧、日本,都走过了一条消费升级、产业转型、经济结构向服务业倾斜的发展道路。
中国也在走这条路,只是我们的体量太大,人口太多,没打算放弃制造业。
《一代宗师》里说:一门里,有人当面子,就得有人当里子。面子不能沾一点灰尘,流了血,里子就得收着,收不住,漏到了面子上,就是毁派灭门的大事。
如果说服务业是光鲜亮丽的门面,那制造业就是咬紧牙关的里层。疫情期间,我们真真切切地看到,那些只有面子没有里子的国家,摊上大事有多么手足无措。
然而,自2012年,全国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以来,提升服务业占比成了地方政府的时尚。翻看一座城市的统计公报,如果第三产业比重从前一年的50%变成了 51%,往往忍不住自夸一句:“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动能进一步壮大”。
服务业占比高,就是产业结构优、发展动力足吗?
我们来看看四座一线城市的情况。 例如广州,第三产业的人均产值高出第二产业许多,这种情况下,产业结构向服务业倾斜,人员向服务业流动,才有可能称之为“优化”。
而深圳,第二、第三产业人均产值差不多,服务业固然是现代服务业,制造业也是先进制造业,因此第三产业比重虽然比广州低10个百分点,也不会有人觉得深圳的产业结构需要“优化”。
问题来了,不少西部城市、北方城市(尤其是省会),第三产业人均产值比第二产业低30%以上,这时候服务业占比提升,算什么?
不是服务业在做大做强,只是制造业越发落后而已。
每当此时,那些仍在努力发展第二产业的城市,就显得尤为珍贵。
比如我们今天要讲的泉州。 2019年,泉州的三次产业比例为2.2∶58.9∶38.9。这个58.9%的第二产业占比有多夸张呢?放眼全国,只有一些资源型城市(比如榆林、克拉玛依)的占比高于它。
而且,泉州的第二产业增速8.4%,位列TOP 20城市之首。
而且,泉州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超过八成,完全不是政府投资拉动型。
或许泉州自己,颇为苦恼于第三产业的落后,但在我们眼中,它简直是沧海遗珠,需要圈起来保护。
然而,今年以来……
诸多产业中,受疫情冲击最重的就是制造业。国内疫情平稳后,恢复最慢的也是制造业。别看全国“复工”都喊了三个月了——生产端是逐渐步入正轨了,需求端仍然低迷,民众的消费信心并没有恢复,外贸更指望不上。
今年第一季度,泉州GDP增速-10.3%,全省倒数第一,其中第二产业增速-12.2%,令人揪心。
泉州的民营企业多,小企业多,它们的抗风险能力弱,冬天不好过。抱着这样的关切,我们采访了一些当地的观察者,从收到的反馈来看,虽然地方政府积极有为,但情况确实颇不乐观。
泉州的情况,也能反映出许多制造业城市的现状(我们后续也会采访其他城市),它们需要被关注。
制造业在疫情中把我们保护得很好,现在换我们保护制造业了。
Q1
泉州制造业的复工情况如何? 自疫情发生以来,泉州企业在复工这块比较积极:第一批是从2月3日就开始复工,主要是保龙头企业;第二批是从2月9日开始,当时的制造业复工率达60%-70%;到了2月下旬,规上企业基本全面复工了。
3月7日,泉州一酒店突发坍塌事故,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件事之后,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复工的口子收得更紧了。政府对某些特定行业如人群密集、密闭室内空间等的复工审批更严,企业在后续防疫物资的准备上也更加紧张,最终导致中小微企业的复工相对滞后。但这可能也是国内中小微企业的普遍现象。 泉州一酒店突发坍塌事故
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外向型企业的复工问题,受全球疫情影响,国际订单尚未出现大面积取消,但大部分都延期了,这导致很多外向型企业无所适从,这些企业目前基本都处于产能吃不饱的状态,员工处于要么轮班上岗、要么放假的状态。
Q2
泉州制造业复工最大的困难是? 泉州制造业主要分两块:一块是以内销为主的自有品牌,比如安踏、特步、七匹狼、九牧王等鞋服、体育用品;另一块是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产业链,比如涉及到为一些国际性企业提供原材料的纺织企业,比如给耐克、阿迪、ZARA等欧美品牌代工的企业,以及具有泉州特色的工艺品企业等。
自有品牌最大的问题是国内消费端的疲软,目前国内疫情管控尚未完全放开(也就是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状态),消费者逛商超的意愿还不是很高,并且鞋服类消费品并非生活必需品,消费者基于对未来收入减少的预期,有可能减少了鞋服等非生活必需品方面的支出预算。
据我了解,目前自有品牌的销量虽有所恢复,但远未恢复到往年同期水平,销量方面的受影响程度起码达到30%-50%。比如龙头企业往年都是20%-30%以上的增长,现在可能第一季度是20-30%的负增长,一正一负,几乎影响一半的营收。 营业中的商场,顾客稀少
泉州自有品牌还有一个问题是,销售以传统线下渠道如品牌店、商超渠道为主,线上占比并不高,即便是龙头品牌,线上的销量也基本上只占到总销量的20%-30%,更不要说其他中小企业了。
疫情发生后,很多企业加紧布局线上,纷纷直播卖货,但说实话,在产业链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匆忙开始直播,作为一种应急手段确实有一定效果,但效果有限,甚至不排除部分企业找托购买,来突显亮眼的直播数据。
外向型企业这块的问题也比较麻烦,目前不少国外订单延迟或取消,从数据上大致估算,泉州出口型规上企业这块,如果是纯出口企业,订单只剩下1/2甚至1/3,那些除了出口还供给国内的企业,订单量尚能维持在50%-60%左右的量。
不过,最令人担心的是,过去3-5年,因为国外订单量的增加,泉州许多外贸企业都扩张了生产线,加了不少杠杆。早在疫情之前,泉州部分纺织、服装等出口企业已经出现问题,比如因为需求端疲软,出现了量价齐跌的情况,甚至出现了不健康的“面粉比面包还贵”的局面。当年这种现象不唯泉州独有,在全国传统制造业企业里也具有普遍性。
疫情的冲击对这些高杠杆的外贸企业来说,可谓雪上加霜。从这个角度说,风险极大的恰恰还不是中小微企业,而是前期加了高杠杆的规上企业。杠杆有多高?部分外贸规上企业的负债率,如果以年营收数据来对比,甚至可以达到100%。
从未来看,假如欧美疫情能在二季度被按下去,对泉州外向型企业的影响尚且可控;如果欧美疫情持续到三、四季度,高杠杆叠加疫情冲击,金融机构的支持如果出现收紧或对逾期缺乏一定的容忍度,恐将出现批量停工停产,甚至倒闭现象。
Q3
政府如何鼎力相助? 相对来说,泉州财政对产业经济的依赖度大于土地财政,而泉州传统产业以及外向型经济都在疫情中受损严重。因此,泉州政府层面也很着急,做了很多事情去帮助企业。
最常见的就是给予企业税收、社保等方面的减免,比如无纺布生产企业华诺公司,因为当地政府给予的电费优惠政策,每天能省下2万元左右的电费,社保方面可以缓交、少交,部分不交。
政府的用心虽好,但毕竟这方面政府投入资金较大,只能是缓兵之计,却不是长久之计。一季度泉州财政收入下滑比较明显,最根本的还是要让企业尽快运转起来。
所以,政府第一时间牵头跟商业银行接洽,为当地的核心企业争取更优惠的贷款利率,比如华诺公司存量贷款利率下降,目前年化贷款利率不到6%。再比如当地的染整龙头企业福建清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仅在疫情期间获得了1000万的信贷资金,且利率比平时低10%。
此外,石狮有8000多家纺织服装上下游企业,在2月底,经过摸底调查,石狮至少有1300多万件的鞋服库存。为了帮助鞋服企业去库存,当地政府组织了好几次直播活动,石狮市委副书记、市长黄春辉更是当主播亲自带货。 石狮市委副书记、市长黄春辉 正在向网友推介石狮市
2月22日,石狮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2020石狮品牌服装网上直播专卖节暨网红选品节”,促成36家本地服装企业与直播机构签订意向采购金额1.5亿元,直播销售1.19亿元。
4月18日,石狮将原本每年固定举办的线下展会搬进直播间,通过与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共同打造直播云会,累计关注浏览量超过8.5亿人次。
据不完全统计,石狮市服装企业通过直播“带货”或引流销售的经营额超过20亿元。 这次疫情中,政府层面有两个做法令我印象深刻。
泉州是制造大市,有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企业要尽快复工复产首先要解决外来务工人员返工问题。2月初,晋江两级政府通过泉州晋江国际机场协调瑞丽航空公司临时加开芒市直飞泉州航班,并给予机票价格优惠,这是福建省的首个员工返岗包机。此后,多家泉州企业都纷纷在政府的协助下,包机、包车将员工从家门口送到工厂。 第二个就是政府组织直播节,市长亲自直播带货。并且时间点比较早,当时国内尚未掀起领导干部带货的风潮。这个做法起到了很大的示范效应,目前石狮市大到卡宾、木林森这样的知名企业,小到服装城里的小档口都纷纷拿起手机直播带货,帮助企业找到了一条出路。
Q4
对于未来,你有什么想说的? 早在这次疫情之前,泉州制造业的分化已十分明显,拿自有品牌来说,放到5-10年前,安踏、特步、361度、贵人鸟、鸿星尔克等品牌占据着差不多的市场份额,如今只剩下安踏一家独大,别的品牌基本都被压垮了。比如,目前安踏市值为1760.37亿港元,而361度的市值是20.88亿港元,仅为安踏市值的1%。
巨头之间相互厮杀,最后只剩一个巨头,这是一种趋势。大分化是一个很残酷的阶段,但毫无办法,而疫情只会让这种痛苦来得更快更猛。虽说疫情不至于让泉州制造业出现大批量倒闭的情况,但很多企业的日子一定会非常难过,并且一点点走下坡路,直到几年后彻底倒闭。 从2020年第一季度数据看,泉州GDP为1997.64亿元,位居福建省第一位,但从增速上来说却排在福建省各地市中的最后一位,名义增速为-8.76%,实际增速为-10.30%,下降幅度比较大。
放到全国来说,一季度GDP增速最差的当然是武汉,但泉州在各大城市的排名中也基本上位于倒数几位。
因为泉州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受疫情的冲击尤其大。虽然泉州政府也采取了各种各样支持企业全面复工复产、提振消费等措施,比如与拼多多、阿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发放了消费券,但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有待观察。 泉州市政府与拼多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若在以往,泉州的本地消费市场优势性很强,如今虽然餐饮、酒店等服务业都复工了,但据我观察,人流量至少减少了40%-50%,许多小老板只能死撑。
我觉得泉州是中国的一个写照,泉州乃至中国的制造业拥有如此大的产能,靠内销是远远不够的,主要是供给全球。所以,一方面全球化的路必须坚定地往前走,没有回头路;另一方面,必须加快渠道变革、数字化转型升级,深度挖掘内需市场。
目前中国的疫情已经基本控制住,但国门依然紧闭,对国际人流进入中国依然控制极严,这对国际商贸往来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障碍,对国际性订单负面影响非常明显,对于中国制造业乃至整个经济来说挑战非常大。
我个人认为中国当前对疫情的防控有点过度,我们应该对出现新冠肺炎病例有一定的容忍度,比如每天新增几十个乃至上百个,目前的管控能力完全可以做到可防可控,没必要、也不可能偏执于要做到零新增。
严厉的问责机制不但导致地方政府的防疫措施层层加码,经济、社会代价极其高昂,而且从疫情的传播情况来看,也是不科学的。 这次疫情中,底子脆弱、现金流不够充沛、抗风险能力差、无法随时应对危机的企业终将淘汰,而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则表现出很强的韧性,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元气(比如在服装行业,转型新零售的企业就比纯粹代理商模式的企业情况好得多)。
面对疫情,有些企业身段很灵活,比如很多纸尿裤企业、鞋服产业迅速转产,弥补了疫情的损失。
一些企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如一些机械设备企业虽然拿不到订单,但它们快速研发口罩机等生产防疫物资的设备,甚至取得了更多的收益。当然,这方面政府的支持力度也很大,有的企业一次性拿到了一两百万的补贴。
本篇作者|李梦清|木有药师|当值编辑|李梦清
责任编辑 |何梦飞| 主编|郑媛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TAG:
阅读: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