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萧条期越是赚大钱时,10大机会已显露!(深度)
编辑/2020-10-24/ 分类:科技资讯/阅读:
很多人说最近这两年生意越来越难做,尤其是这次疫情之后,很多人茫然四顾,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走了,那是因为他们在拿着旧地图寻找明天的太阳。 这次疫情的突发,让很多企业加速倒下,同时也让很多企业加速成长,中国的商业正步入万象更新的阶段,有大破才有大 ...
很多人说最近这两年生意越来越难做,尤其是这次疫情之后,很多人茫然四顾,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走了,那是因为他们在拿着旧地图寻找明天的太阳。
这次疫情的突发,让很多企业加速倒下,同时也让很多企业加速成长,中国的商业正步入万象更新的阶段,有大破才有大立,建设与破坏必定同在。
我归纳了中国未来的10大红利,此文不长,但非常有价值,你可以读得慢一点,戒骄戒躁。 1
伟大的公司都诞生于经济危机
首先,翻开历史,可以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很多伟大的公司都诞生在经济危机时期。
比如:
宝洁和通用电气诞生于1873年经济大恐慌时期。
通用汽车诞生于1907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IBM诞生于1911年的一战前夕。
联邦快递诞生于1973年的石油危机时期。
还有很多企业都善于在逆势中布局:
1994年墨西哥遇经济危机,当时几乎所有企业都在缩减在墨西哥的投资,但是可口可乐却趁机加大在墨西哥的投资力度,结果赢得前所有为的业绩增长;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很多企业都在亚洲缩减开支,但是三星却趁机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结果一举成为龙头老大;
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例,很多大公司都十分艰难,美国汽车业三大巨头——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销量全部大幅下滑;还有不少巨头破产,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这家成立了100多年的华尔街金融大鳄轰然倒塌。
但与此同时,法国的欧莱雅公司2008年上半年销售额逆市增长5.3%;日本资生堂公司也逆势飘红;“优衣库”也是这一年爆发,并催生出了新晋日本首富——柳井正。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也遭受了波及,肯德基却看好中国市场,趁机加大在华投资,结果巩固了自己快餐老大的地位。
这说明危险和机会永远都是并存的,每一次动荡都会有人倒下,也一定会有人站起来,这是历史的铁律。 2
未来商业出路在哪里?
首先,我们要记住一句话:“答案”永远都比“问题”高一个维度。
当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要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必须将自己的立场升高一个维度,才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比“产品”高一个维度的是“品牌”,比“品牌”高一个维度的是“文化”,比“文化”高一个维度的是“文明”。
什么是“文明”呢?就是站在人类发展进程的角度看到各种现象,“文明”就是这个世界最高维度的东西了。
因此,做“产品”要有“品牌”思维,做“品牌”要有“文化”思维,做“文化”要有“文明”思维。
我们经常提到一个传奇的词“降维打击”,什么叫降维打击?就是将自己升一个维度再去跟对手抗衡,那是战无不胜的。
其实“人”也好,“产品”也好,“IP”也好,都是文化的产物。我们现在要做社群,要做品牌,要打造IP,这些东西背后是文化。未来如果不做文化,没有文化,基本上就是无路可走。
为什么现在全球的大牌(奢侈品)大多发源于欧洲呢?因为这些大牌起源的时候(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当时资本主义刚刚统领全球,欧洲是全球文化的引领者,也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强势文化造就了强势的品牌,引领了全球。
商业的“暴利时代”虽然过去了,但是“厚利时代”到来了,这个厚利的载体就是品牌,就是文化,乃至于文明。
然而“文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果非要把这个概念具象化,“文明”就是价值观,世间万物一定会朝着价值最优的序列去排列组合,谁能代表最高阶的文明,谁就能汇聚天下的消费者。
现在做品牌的逻辑跟之前不一样了,之前做品牌只需要你足够高大上,足够优雅/时尚就可以了,如今做品牌还需要你有鲜明的价值观,比如旗帜鲜明的设计理念,比如对于公共事件所采取的措施,对于公共话题所持有的观点,对于热点问题所抱有的态度等等,未来的品牌必须有自己的“三观”。(这一点我们会在下面再详细讨论)
3
商品的最好出路是“IP”化
做产品的朋友要注意了,无论你是做什么产品的,产品有多好,接下来都会遇到一个核心问题。你们都会被一种人剥削,就是那些掌握大量用户(粉丝/会员)的人,比如网红/主播/大V等等。
究其本质,商业的权力发生了转移,从“生产方”转移到“消费方”。之前是谁有“产品”谁是老大,现在是谁有“用户”是谁是老大,谁才能掌握商业主动权。这个社会早就不缺物质产品了,产能过剩都提了很多年了,社会上的好东西太多了,卖不出去烂在家里的也有很多。
因此,未来只有一个出路,就是做自己的影响力,打造自己的IP,因为未来人是跟着人走,而不是跟着产品走,商业的重心已经由“产品”转移到了“人”,未来谁能聚人,谁才能掌握商业主动权。
未来没有IP的产品一定没有前途。做网红,搞直播,确实是做IP的出路,但是不能为了直播而直播,直播只是你传递价值是工具和手段。如果不能明确自己的价值输出问题,再先进的工具都没有用。
假使你能像谐星一样,恶心自己娱乐别人,那也是一种娱乐价值,让别人放松/大笑,关键问题你有这个能力吗?如果没有,你直播给大家带来的究竟是什么价值?没人愿意在那里一直看你尬聊。
互联网上那么多各种搞怪,哗众取宠的人太多,但最终能真正能打造成影响力(IP)的却寥寥无几,大部分即便靠运气获得了关注,也只是一阵风,很快就过去了。
大家要记住一句话:只有那些能影响别人大脑的人,才可以常盛不衰,才能打造真正的IP。否则都是此一时彼一时,就像李佳琦/薇娅取代张大奕/雪梨一样,未来也会有人取代李家琦和薇亚。
从来只见新人笑,有谁见到旧人哭?
风水轮流转,各领风骚一两年,这就是互联网的特征。 如果你只靠单纯的娱乐,搞怪,恶搞,模仿等等套路走红,最终都只能被当成笑话看看,别人即使来关注,也只是来围观你一下,这并不能代表你走进大家心里,真正地被大家铭记。
围观和被铭记是两个概念。
真正能被大家铭记并且引领大众思潮的,是那些能触及别人灵魂的人。有句话说的好,触及灵魂比触及利益还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需要你有强大的思想武器。
世界最难的事就两个:
第一个是把自己思想灌入别人的大脑里;
第二个是把别人的钱拿到自己的口袋里。
而这两件事是相辅相成的,先有第一点再有第二点,这也是未来商业的不二法门。
明白了以上这个道理,再去搞直播,才能真正的成功。
直播未来必定是常态,也是大趋势。但是90%的人都将成为炮灰。
4
海量新品牌的崛起
这一点也很关键,中国崛起的一定不是某几个品牌,而是一大批林立的新品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现象呢?
因为中国的市场是最特殊的市场,这一点跟欧美和日韩完全不一样。在中国,不仅有开放的电商平台,有开放的物流平台,还有开放的供应链平台,这些资源都是共享的。只要你有好的产品,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迅速销售出去。
而在欧美和日韩,这些体系都是被巨头掌握的,中小品牌根本没办法开发这些系统,这就形成了巨头的垄断,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欧美和日韩的零售商都是巨头,他们都是全球采购/全球供应,他们的优势就是全球化式布局,可以迅速将全球最便宜的产品卖到价格最高的地方去。比如ZARA/H&M/沃尔玛等等,走的都是这种路线。
这些巨头刚进入中国时情形都还不错,但是这两年已经风光不在了。
举个例子,十年前我们用的日化用品,基本上都是宝洁提供的,没错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那个世界巨头,但是今天我们再看一下自己用的这些日化用品,有几个还是宝洁旗下的那几个大品牌呢?
宝洁这家已经快200年的公司在今天业绩大不如前,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因为中国作为它主要的战略要地,其市场情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互联网和物流的发展,诞生了很多小众品牌,这些小众品牌的销售渠道就是拼多多/淘宝/云集等平台,甚至还有很多微商品牌,这些商家就像蚂蚁雄兵一样蚕食宝洁的市场份额,而且这些产品专盯细分人群,有各种各样的细分功能,满足不同人的需求,于是那些大而全的产品就被抛弃了。
这就是海量的品牌的崛起,这将是中国经济下一轮发展的动力,也是独有的经济现象,而且极有可能为世界其它国家提供发展模版,比如中国已经在输出自己的互联网模式和“新基建”了,这其实就是在帮助世界建立新商业系统。
其实,中国的互联网给世界经济最大的贡献,就是将资源平台化/共享化了,而不是被某个巨头霸占着,这就给中国那些中小企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比如前段时间阿里巴巴的犀牛工厂开始运作了,犀牛工厂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式的工厂,比如一个网红通过直播卖了1000件衣服,就可以直接在犀牛工厂下单,工厂会按照需求生产出来直接邮寄消费者。
而作为普通的制造型企业,如果不能充分利用这些互联网平台提供的资源,必然被淘汰。
如果从文明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中国文明的最大特点是四个字:“和而不同”,讲究的就是多元化并存,这是造就海量品牌崛起的内在力量。
西方文明的核心在一个“赢”字,而中国文明的核心是一个“和”字,这是两种不同的文明逻辑,如果从人类文明的走向来看,下一步的大方向一定是多元化并存的格局。 上面讲那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们必须得扎实地做自己的品牌了。
那么究竟该如何做品牌呢?
我们先来看产品层面的问题。
5
匠造精神的崛起
我经常说,企业的发展有一个规律:短期拼“营销”,中期拼“模式”,长期拼“产品”。
企业的成功,刚开始往往需要借势,要站在风口上。但是到了一定阶段就得靠模式,模式必须是最先进/最符合时代潮流的。然而一个企业要想能够长远发展,必须得能提供过硬的产品或服务,否则一定玩不下去。
我们身边已经发生很多这样的案例:很多企业都曾无限风光,它们要么靠风口,要么靠营销,但是时间一拉长,他们就倒下了,还记得黄太吉吗?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而像最近出事的瑞幸,都没到拼“产品”的阶段,直接在拼“模式”的阶段就倒下了。
因此,未来的时代一定属于有“匠心”精神的企业,所谓“匠心”就是百般打造产品的那种耐心和细致。
一个产品(作品)从0到99%那部分可以靠时间和精力完成,这些也都是钱可以买到的。但是从99%到99.9%乃至到99.99%的那部分,却取决于一个人的热爱和心态,就是“匠心”。
谈到“匠心”就要谈到“做人”上面了,和企业发展的规律很类似,人的发展也离不开一个规律,那就是:短期拼“机遇”,中期拼“能力”,长期拼“人品”。
而且我坚信一个优良人品的人,做出来的东西一定不会太差。
前段时间,我看到刘德华的一个采访,让我非常感慨:
他说好演员有两种,第一种是“天才”型的,比如周润发和梁朝伟这种,这种人天生就有演戏的才能,很会演戏。
第二种是“好人”型的,这种人虽然并不是生来就是天才,但是人品各方面很好,能够听取别人意见,虚心好学,勤奋上进,这种人演的戏也不会差。
显然,刘德华就是这种好人型的好演员。反观我们身边那些成功的人,靠天分成功的真的很少,大部分人都是刘德华这种,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的成功靠什么?靠的是自己的品行和心性,一个勤劳/踏实/善良又上进的人,做出的事一定不会太差,做出的产品一定不会太差。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来总结两个社会规律:
1. 人类的一切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品”和“产品”的竞争。
2. 人类的一切胜利,都是“价值观”的胜利。
中国经济的下半场,必然会崛起一批有匠心的企业,以及一大批善于创造,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它们不仅引领了社会新风尚,还引领了最积极正向的价值观。 ?以上是产品层面,下面我们再来看经营层面的问题。
6
从经营产品到经营客户
水木然经常说,商业的重心发生变化了,之前的重心是“产品”,未来的重心是“人群”。
未来我们经营的不再是产品,而是消费者。那么经营“产品”和经营“消费者”的区别是什么??
第一大区别:
如果你想方设法地把产品卖给10000个消费者,这就是经营产品的逻辑。
如果你先把产品卖给100个消费者,然后力争让每个人消费10次,同时每个消费者还能再帮你找到10个消费者,这就是经营消费者的逻辑。
两种办法的结果看起来是一样的,消费频次都是1万次,但是第一种办法你需要投放大量的广告,需要大量的营销费用。而第二种却只需要提高服务质量,最重要的是,第二种办法是没有边界的,消费频次在无限扩张。
第二大区别:
经营“产品”是向所有人提供所有的商品;经营“人群”是向不同人群提供最合适的产品。
未来社会“人以群分”的特征将越来越明显,如果去满足所有人的要求,成本必定会居高不下。只有去满足一个特定人群的需求,才是最符合时代需求的生意。
这就是Costco和沃尔玛的区别,为什么Costco越来越火,而沃尔玛/家乐福/乐购这种传统大型超市都在先后退出中国市场?因为它们就是在试图向所有人提供所有的商品,而Costco就是在努力为中产阶层提供他们最合适的产品。
来看两个图的对比就一目了然了: 上面这张图是沃尔玛卖筷子的场景,是不是产品太琳琅满目,一下子不知道如何选择了?而下面这张图是Costco的一角,是不是极简?
因此,沃尔玛/家乐福/乐购退出中国,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和宝洁衰退一样,这就是传统国际巨头的宿命。
7
最值钱的是“消费数据”
今年疫情以来,大大小小各种商家,都转战电商,都转战直播和线上,最终就会形成一个结果,那就是更加激烈的价格战。而线上购物的最大特点就是比价特别方便,PC时代有淘宝,移动时代又诞生了拼多多。他们的诞生使比价变得更容易,让价格因素成为购物的决定性因素。
尤其还有一种情况在发生,现在国外形势非常不好,市场急速萎缩,于是出口转内销的企业也会更多,这些企业也好一起跟着转战国内的线上,可以预见:今后的价格战会更激烈血腥,几乎全是肉搏战!那些做产品的朋友,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
我早就说:未来我们不能再靠产品挣钱了,产品只是你体现价值的载体,未来的产品利润都会归零,甚至是负利润的。
大家一定要记住一句话:未来最值钱的不是产品,而是“消费数据”,什么是“消费数据”?比如用户信息,会员库,粉丝等等。谁掌握了大量消费数据,谁掌握了主动权。
未来会有很多商家会用低利润(甚至0利润/负利润)的产品去交换“消费数据”,吸引大家聚集而来,然后利用另外一套隐含的逻辑去挣钱,比如书店之前都是靠卖书挣钱,现在书都是免费送的,却可以开读书会挣钱了,开读书会的本质就是在经营“用户”啊,而卖书的本质是在经营产品。
从经营产品到经营用户,是商业的一场大升级!未来商业的重心不再是产品,而是用户。
再比如,现在很多4S店也不靠卖车挣钱了,只能依靠后期服务(比如保养)去挣钱。之前商家都是靠产品利润挣钱,现在的商家都是靠经营用户和服务挣钱。
大家发现没有,现在很多生意前期都是不赚钱的,或者从表面上看都是亏本的,其实这不是商家犯傻了,恰恰是商家变的更与时俱进了,因素商家们设置了隐形的路径,或者说是把赚钱的路径后移了,这叫“利润后延”。
其实这是商业发展的必然,随着竞争的加剧,很多企业都设计了流量性产品,这些产品都是为了吸引客户而设计的,可以是亏钱的,当客户进来之后,再靠深度服务产生利润。“利润后延“是商业的大势所趋。
未来随着社会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很多产品甚至都是免费提供的,因为商家需要掌握大量消费者才能挣钱。比如小米就是这样的,首先它的产品性价比都很高,最关键的是小米根本还不靠产品挣钱,而是靠自己的用户生态挣钱,用户生态就是“消费大数据”。
因此,现在最赚钱的都是各大平台,而商家只能挣到辛苦钱。因为“消费数据”都集中到了平台手里,商家仅能掌握自己的“消费数据”(自己的消费者/会员等等),这在平台面前是不值一提的。 有了消费大数据,平台可以精准的追踪每一个消费者的需求,可以精准的计算每一个商家的利润,商家和消费者都是平台的一个棋子而已。比如前段时间,广东的餐饮商家联合起了反抗美团的压榨,就是因为商家的脖子虽然被平台卡牢,他们也不会卡死你,只给你留一个可以喘息的空间,让你疲于奔命,只能赚到基本的利润率,维持生存,永远停留在这种状态。
总之,未来你能掌握多少消费数据,就能掌握多少商业主动权。
未来是消费者决定一切,一切都是以消费者的意志为转移。消费者开始用脚投票,掌握商业的主动权。
未来商业的重心就是无限的讨好这些消费者,我们可以称这种变化为商业的“消费者主义”。(后面会详细阐述)
8
供应链金融
随着商业的繁荣,未来无论做什么,门槛都会越来越低,比如开直播/做短视频/摆地摊等等,未来是人人都可以有商铺/有产品/出作品的时代,这也是社会越来越公平的表现。
也因此,未来的竞争会越来越充分,而当竞争绝对充分的时候,一切利润都会无限接近于0。
因为同样的商品/服务/作品,只要你还有利润存在,一定会有商家卖得比你更便宜;或者一定有平台诞生,上面的东西更优惠。而且比价会越来越方便,永远都是全网最低价最受欢迎,这时就会有人低价抢市场,或者赔本赚吆喝,那么你该怎么办?
产品利润无限趋近于0的时代,我们该靠什么挣钱? 看看很多大公司吧,它们早就都不再靠产品挣钱了,而是要靠“供应链金融”挣钱,举个例子:比如小米靠的是消费数据赚钱,它把产品的仅性价做到很高,杀死很多竞争对手,然后依托几千万用户做出了一个生态系统,衍生其它的赚钱模式,把利润往后延。这时可以杀死一大批传统型企业。
再比如像海尔/美的这样的传统制造型企业,也可以做“供应链金融”了,什么是供应链金融?其实就是把下游经销商的现金流把控住,你如果周转不开我来帮你,但是你要付利息给我,这就导致本来就利润微薄的下游商家们,纯利润更低了。
当然了,像阿里巴巴/美团这种互联网巨头也早就在布局供应链金融了,既有面对大众消费者(C端)的金融产品,比如支付宝的花呗/借呗,美团的新功能“月付”。,也有面对商家(B端)的金融产品等等,滴滴/神州这种也有自己的金融产品了,比如先充值再打车(给你一定优惠),这使大家的现金流被它们控制,利润越来越多的被平台拿走。
未来只有金融,甚至是供应链金融才能挣到钱。任何企业和人都很难再靠某种产品赚钱,因为未来的生产也是全开放式的,你能生产出来某种产品,就有人会以跟更低的价格生产出来。必须纵向布局供应链,才能建立壁垒,形成竞争力。
很多网红看上去有几百万粉丝,其实赚不到钱几个钱,为什么?因为她们不掌握产品供应链,更不可能布局供应链金融。
9
纵队变成横队
未来社会的供应链也将发生重大转变:
我们都知道,在排队的时候,个头矮的人队长是看不见的,有没有小动作也是不清楚的。也容易出现塔罗牌的效应,其中一个环节死了就全盘皆输,这就是纵队。
这个逻辑映射到供应链上是这样的:消费者面对的是渠道商,渠道商面对的是品牌商,品牌商面对的是生产商,生产商看的是技术,技术上面是资本,资本之上是金融,经过层层隔离,作为消费者想要看清整个产业链,是很困难的。
可现在不同,信息越来越公开,无论你是哪一个环节,你的信息和你掌握的信息几乎都是公共的,于是纵队变成横队,队列横过来个头高矮就一眼能看清楚,大家一起来面对所有人,这时要想知道产品如何加工、或者哪个环节有问题,哪个环节在做小动作也会变得很容易,所以会形成自然淘汰。如图: 开放化是整个世界的大势所趋,企业结构也是如此,你的股东、你的员工、你的渠道、你的商品往往都是打开的,让品牌共营,渠道共享,流量共联,我们必须适应在大庭广众之下展开工作。
今后企业的边界和围墙将被彻底打开,企业不再是封闭的组织,而是成为包容性和扩展性很强的平台,开始互相越界、穿插和共享。
10
用户主义到来
企业的结构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个阶段:股东股东之间的关系(单边关系)
第二个阶段:股东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双边关系)
第三个阶段:股东,员工,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多边关系)
未来的公司,其边界都将被打开,因为成百上千的员工,以及成万上亿的用户都将参与进来,共同分享利润,参与决策。当你看穿这个逻辑之后,就会发现所有的公司都需要推翻重构。
与此同时,你能赚多少钱基本上大家心里也都清楚,但是大家为什么还会让你去赚这个钱,因为大家认可你的价值,所谓未来一定会进入到价值决定一切的状态,一定是专业的环节做专业的事情,你要成为无可取代的。当然,大家相互都认可对方可以去赚这个钱。
只要你有技术,就能找到消费者;只要你有了钱,就可以找人去执行你的想法;只要你形成了模式就可以建立价值通路,然后再加上借助金融的力量,就可以做渠道通路。于是一项新的产业就出来了,未来的商业就是那么简单。
各个环节都有各自的员工,做品牌的也有工人,技术都有IT的原因,做资本的人也要请人干活,这些人都是平行且独立的,大家都需要解决衣食住行,都是消费者,一切推动设定的运转。
当然,既然纵队变横队了,那么谁站的离消费者越近,就越有发言权,当然也最有钱赚。
这就是未来的“商业命运共同体”,里面的个体(包括用户/消费者/股东等等)既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又可以随时被聚合起来。是一个循环流动的价值体系,每一个个体既是消费者也是创造者,大家各尽其才,各取所需。
还是那句话:有大破才有大立,万物凋谢之日也是万物复苏之时。商业的逻辑大变天了,紧握旧地图找不到明天的太阳,固守旧思维发现不了新大陆。
综上所述,做品牌的逻辑变了,建渠道的逻辑变了,获客方式也变了,如今很多公司/产品都可以从头再做一遍。
有大破才有大立,万物凋谢之日也是万物复苏之时。商业的逻辑大变天了,紧握旧地图找不到明天的太阳,固守旧思维发现不了新大陆。
万物皆有裂缝,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水木然
这次疫情的突发,让很多企业加速倒下,同时也让很多企业加速成长,中国的商业正步入万象更新的阶段,有大破才有大立,建设与破坏必定同在。
我归纳了中国未来的10大红利,此文不长,但非常有价值,你可以读得慢一点,戒骄戒躁。 1
伟大的公司都诞生于经济危机
首先,翻开历史,可以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很多伟大的公司都诞生在经济危机时期。
比如:
宝洁和通用电气诞生于1873年经济大恐慌时期。
通用汽车诞生于1907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IBM诞生于1911年的一战前夕。
联邦快递诞生于1973年的石油危机时期。
还有很多企业都善于在逆势中布局:
1994年墨西哥遇经济危机,当时几乎所有企业都在缩减在墨西哥的投资,但是可口可乐却趁机加大在墨西哥的投资力度,结果赢得前所有为的业绩增长;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很多企业都在亚洲缩减开支,但是三星却趁机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结果一举成为龙头老大;
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例,很多大公司都十分艰难,美国汽车业三大巨头——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销量全部大幅下滑;还有不少巨头破产,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这家成立了100多年的华尔街金融大鳄轰然倒塌。
但与此同时,法国的欧莱雅公司2008年上半年销售额逆市增长5.3%;日本资生堂公司也逆势飘红;“优衣库”也是这一年爆发,并催生出了新晋日本首富——柳井正。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也遭受了波及,肯德基却看好中国市场,趁机加大在华投资,结果巩固了自己快餐老大的地位。
这说明危险和机会永远都是并存的,每一次动荡都会有人倒下,也一定会有人站起来,这是历史的铁律。 2
未来商业出路在哪里?
首先,我们要记住一句话:“答案”永远都比“问题”高一个维度。
当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要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必须将自己的立场升高一个维度,才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比“产品”高一个维度的是“品牌”,比“品牌”高一个维度的是“文化”,比“文化”高一个维度的是“文明”。
什么是“文明”呢?就是站在人类发展进程的角度看到各种现象,“文明”就是这个世界最高维度的东西了。
因此,做“产品”要有“品牌”思维,做“品牌”要有“文化”思维,做“文化”要有“文明”思维。
我们经常提到一个传奇的词“降维打击”,什么叫降维打击?就是将自己升一个维度再去跟对手抗衡,那是战无不胜的。
其实“人”也好,“产品”也好,“IP”也好,都是文化的产物。我们现在要做社群,要做品牌,要打造IP,这些东西背后是文化。未来如果不做文化,没有文化,基本上就是无路可走。
为什么现在全球的大牌(奢侈品)大多发源于欧洲呢?因为这些大牌起源的时候(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当时资本主义刚刚统领全球,欧洲是全球文化的引领者,也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强势文化造就了强势的品牌,引领了全球。
商业的“暴利时代”虽然过去了,但是“厚利时代”到来了,这个厚利的载体就是品牌,就是文化,乃至于文明。
然而“文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果非要把这个概念具象化,“文明”就是价值观,世间万物一定会朝着价值最优的序列去排列组合,谁能代表最高阶的文明,谁就能汇聚天下的消费者。
现在做品牌的逻辑跟之前不一样了,之前做品牌只需要你足够高大上,足够优雅/时尚就可以了,如今做品牌还需要你有鲜明的价值观,比如旗帜鲜明的设计理念,比如对于公共事件所采取的措施,对于公共话题所持有的观点,对于热点问题所抱有的态度等等,未来的品牌必须有自己的“三观”。(这一点我们会在下面再详细讨论)
3
商品的最好出路是“IP”化
做产品的朋友要注意了,无论你是做什么产品的,产品有多好,接下来都会遇到一个核心问题。你们都会被一种人剥削,就是那些掌握大量用户(粉丝/会员)的人,比如网红/主播/大V等等。
究其本质,商业的权力发生了转移,从“生产方”转移到“消费方”。之前是谁有“产品”谁是老大,现在是谁有“用户”是谁是老大,谁才能掌握商业主动权。这个社会早就不缺物质产品了,产能过剩都提了很多年了,社会上的好东西太多了,卖不出去烂在家里的也有很多。
因此,未来只有一个出路,就是做自己的影响力,打造自己的IP,因为未来人是跟着人走,而不是跟着产品走,商业的重心已经由“产品”转移到了“人”,未来谁能聚人,谁才能掌握商业主动权。
未来没有IP的产品一定没有前途。做网红,搞直播,确实是做IP的出路,但是不能为了直播而直播,直播只是你传递价值是工具和手段。如果不能明确自己的价值输出问题,再先进的工具都没有用。
假使你能像谐星一样,恶心自己娱乐别人,那也是一种娱乐价值,让别人放松/大笑,关键问题你有这个能力吗?如果没有,你直播给大家带来的究竟是什么价值?没人愿意在那里一直看你尬聊。
互联网上那么多各种搞怪,哗众取宠的人太多,但最终能真正能打造成影响力(IP)的却寥寥无几,大部分即便靠运气获得了关注,也只是一阵风,很快就过去了。
大家要记住一句话:只有那些能影响别人大脑的人,才可以常盛不衰,才能打造真正的IP。否则都是此一时彼一时,就像李佳琦/薇娅取代张大奕/雪梨一样,未来也会有人取代李家琦和薇亚。
从来只见新人笑,有谁见到旧人哭?
风水轮流转,各领风骚一两年,这就是互联网的特征。 如果你只靠单纯的娱乐,搞怪,恶搞,模仿等等套路走红,最终都只能被当成笑话看看,别人即使来关注,也只是来围观你一下,这并不能代表你走进大家心里,真正地被大家铭记。
围观和被铭记是两个概念。
真正能被大家铭记并且引领大众思潮的,是那些能触及别人灵魂的人。有句话说的好,触及灵魂比触及利益还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需要你有强大的思想武器。
世界最难的事就两个:
第一个是把自己思想灌入别人的大脑里;
第二个是把别人的钱拿到自己的口袋里。
而这两件事是相辅相成的,先有第一点再有第二点,这也是未来商业的不二法门。
明白了以上这个道理,再去搞直播,才能真正的成功。
直播未来必定是常态,也是大趋势。但是90%的人都将成为炮灰。
4
海量新品牌的崛起
这一点也很关键,中国崛起的一定不是某几个品牌,而是一大批林立的新品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现象呢?
因为中国的市场是最特殊的市场,这一点跟欧美和日韩完全不一样。在中国,不仅有开放的电商平台,有开放的物流平台,还有开放的供应链平台,这些资源都是共享的。只要你有好的产品,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迅速销售出去。
而在欧美和日韩,这些体系都是被巨头掌握的,中小品牌根本没办法开发这些系统,这就形成了巨头的垄断,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欧美和日韩的零售商都是巨头,他们都是全球采购/全球供应,他们的优势就是全球化式布局,可以迅速将全球最便宜的产品卖到价格最高的地方去。比如ZARA/H&M/沃尔玛等等,走的都是这种路线。
这些巨头刚进入中国时情形都还不错,但是这两年已经风光不在了。
举个例子,十年前我们用的日化用品,基本上都是宝洁提供的,没错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那个世界巨头,但是今天我们再看一下自己用的这些日化用品,有几个还是宝洁旗下的那几个大品牌呢?
宝洁这家已经快200年的公司在今天业绩大不如前,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因为中国作为它主要的战略要地,其市场情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互联网和物流的发展,诞生了很多小众品牌,这些小众品牌的销售渠道就是拼多多/淘宝/云集等平台,甚至还有很多微商品牌,这些商家就像蚂蚁雄兵一样蚕食宝洁的市场份额,而且这些产品专盯细分人群,有各种各样的细分功能,满足不同人的需求,于是那些大而全的产品就被抛弃了。
这就是海量的品牌的崛起,这将是中国经济下一轮发展的动力,也是独有的经济现象,而且极有可能为世界其它国家提供发展模版,比如中国已经在输出自己的互联网模式和“新基建”了,这其实就是在帮助世界建立新商业系统。
其实,中国的互联网给世界经济最大的贡献,就是将资源平台化/共享化了,而不是被某个巨头霸占着,这就给中国那些中小企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比如前段时间阿里巴巴的犀牛工厂开始运作了,犀牛工厂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式的工厂,比如一个网红通过直播卖了1000件衣服,就可以直接在犀牛工厂下单,工厂会按照需求生产出来直接邮寄消费者。
而作为普通的制造型企业,如果不能充分利用这些互联网平台提供的资源,必然被淘汰。
如果从文明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中国文明的最大特点是四个字:“和而不同”,讲究的就是多元化并存,这是造就海量品牌崛起的内在力量。
西方文明的核心在一个“赢”字,而中国文明的核心是一个“和”字,这是两种不同的文明逻辑,如果从人类文明的走向来看,下一步的大方向一定是多元化并存的格局。 上面讲那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们必须得扎实地做自己的品牌了。
那么究竟该如何做品牌呢?
我们先来看产品层面的问题。
5
匠造精神的崛起
我经常说,企业的发展有一个规律:短期拼“营销”,中期拼“模式”,长期拼“产品”。
企业的成功,刚开始往往需要借势,要站在风口上。但是到了一定阶段就得靠模式,模式必须是最先进/最符合时代潮流的。然而一个企业要想能够长远发展,必须得能提供过硬的产品或服务,否则一定玩不下去。
我们身边已经发生很多这样的案例:很多企业都曾无限风光,它们要么靠风口,要么靠营销,但是时间一拉长,他们就倒下了,还记得黄太吉吗?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而像最近出事的瑞幸,都没到拼“产品”的阶段,直接在拼“模式”的阶段就倒下了。
因此,未来的时代一定属于有“匠心”精神的企业,所谓“匠心”就是百般打造产品的那种耐心和细致。
一个产品(作品)从0到99%那部分可以靠时间和精力完成,这些也都是钱可以买到的。但是从99%到99.9%乃至到99.99%的那部分,却取决于一个人的热爱和心态,就是“匠心”。
谈到“匠心”就要谈到“做人”上面了,和企业发展的规律很类似,人的发展也离不开一个规律,那就是:短期拼“机遇”,中期拼“能力”,长期拼“人品”。
而且我坚信一个优良人品的人,做出来的东西一定不会太差。
前段时间,我看到刘德华的一个采访,让我非常感慨:
他说好演员有两种,第一种是“天才”型的,比如周润发和梁朝伟这种,这种人天生就有演戏的才能,很会演戏。
第二种是“好人”型的,这种人虽然并不是生来就是天才,但是人品各方面很好,能够听取别人意见,虚心好学,勤奋上进,这种人演的戏也不会差。
显然,刘德华就是这种好人型的好演员。反观我们身边那些成功的人,靠天分成功的真的很少,大部分人都是刘德华这种,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的成功靠什么?靠的是自己的品行和心性,一个勤劳/踏实/善良又上进的人,做出的事一定不会太差,做出的产品一定不会太差。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来总结两个社会规律:
1. 人类的一切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品”和“产品”的竞争。
2. 人类的一切胜利,都是“价值观”的胜利。
中国经济的下半场,必然会崛起一批有匠心的企业,以及一大批善于创造,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它们不仅引领了社会新风尚,还引领了最积极正向的价值观。 ?以上是产品层面,下面我们再来看经营层面的问题。
6
从经营产品到经营客户
水木然经常说,商业的重心发生变化了,之前的重心是“产品”,未来的重心是“人群”。
未来我们经营的不再是产品,而是消费者。那么经营“产品”和经营“消费者”的区别是什么??
第一大区别:
如果你想方设法地把产品卖给10000个消费者,这就是经营产品的逻辑。
如果你先把产品卖给100个消费者,然后力争让每个人消费10次,同时每个消费者还能再帮你找到10个消费者,这就是经营消费者的逻辑。
两种办法的结果看起来是一样的,消费频次都是1万次,但是第一种办法你需要投放大量的广告,需要大量的营销费用。而第二种却只需要提高服务质量,最重要的是,第二种办法是没有边界的,消费频次在无限扩张。
第二大区别:
经营“产品”是向所有人提供所有的商品;经营“人群”是向不同人群提供最合适的产品。
未来社会“人以群分”的特征将越来越明显,如果去满足所有人的要求,成本必定会居高不下。只有去满足一个特定人群的需求,才是最符合时代需求的生意。
这就是Costco和沃尔玛的区别,为什么Costco越来越火,而沃尔玛/家乐福/乐购这种传统大型超市都在先后退出中国市场?因为它们就是在试图向所有人提供所有的商品,而Costco就是在努力为中产阶层提供他们最合适的产品。
来看两个图的对比就一目了然了: 上面这张图是沃尔玛卖筷子的场景,是不是产品太琳琅满目,一下子不知道如何选择了?而下面这张图是Costco的一角,是不是极简?
因此,沃尔玛/家乐福/乐购退出中国,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和宝洁衰退一样,这就是传统国际巨头的宿命。
7
最值钱的是“消费数据”
今年疫情以来,大大小小各种商家,都转战电商,都转战直播和线上,最终就会形成一个结果,那就是更加激烈的价格战。而线上购物的最大特点就是比价特别方便,PC时代有淘宝,移动时代又诞生了拼多多。他们的诞生使比价变得更容易,让价格因素成为购物的决定性因素。
尤其还有一种情况在发生,现在国外形势非常不好,市场急速萎缩,于是出口转内销的企业也会更多,这些企业也好一起跟着转战国内的线上,可以预见:今后的价格战会更激烈血腥,几乎全是肉搏战!那些做产品的朋友,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
我早就说:未来我们不能再靠产品挣钱了,产品只是你体现价值的载体,未来的产品利润都会归零,甚至是负利润的。
大家一定要记住一句话:未来最值钱的不是产品,而是“消费数据”,什么是“消费数据”?比如用户信息,会员库,粉丝等等。谁掌握了大量消费数据,谁掌握了主动权。
未来会有很多商家会用低利润(甚至0利润/负利润)的产品去交换“消费数据”,吸引大家聚集而来,然后利用另外一套隐含的逻辑去挣钱,比如书店之前都是靠卖书挣钱,现在书都是免费送的,却可以开读书会挣钱了,开读书会的本质就是在经营“用户”啊,而卖书的本质是在经营产品。
从经营产品到经营用户,是商业的一场大升级!未来商业的重心不再是产品,而是用户。
再比如,现在很多4S店也不靠卖车挣钱了,只能依靠后期服务(比如保养)去挣钱。之前商家都是靠产品利润挣钱,现在的商家都是靠经营用户和服务挣钱。
大家发现没有,现在很多生意前期都是不赚钱的,或者从表面上看都是亏本的,其实这不是商家犯傻了,恰恰是商家变的更与时俱进了,因素商家们设置了隐形的路径,或者说是把赚钱的路径后移了,这叫“利润后延”。
其实这是商业发展的必然,随着竞争的加剧,很多企业都设计了流量性产品,这些产品都是为了吸引客户而设计的,可以是亏钱的,当客户进来之后,再靠深度服务产生利润。“利润后延“是商业的大势所趋。
未来随着社会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很多产品甚至都是免费提供的,因为商家需要掌握大量消费者才能挣钱。比如小米就是这样的,首先它的产品性价比都很高,最关键的是小米根本还不靠产品挣钱,而是靠自己的用户生态挣钱,用户生态就是“消费大数据”。
因此,现在最赚钱的都是各大平台,而商家只能挣到辛苦钱。因为“消费数据”都集中到了平台手里,商家仅能掌握自己的“消费数据”(自己的消费者/会员等等),这在平台面前是不值一提的。 有了消费大数据,平台可以精准的追踪每一个消费者的需求,可以精准的计算每一个商家的利润,商家和消费者都是平台的一个棋子而已。比如前段时间,广东的餐饮商家联合起了反抗美团的压榨,就是因为商家的脖子虽然被平台卡牢,他们也不会卡死你,只给你留一个可以喘息的空间,让你疲于奔命,只能赚到基本的利润率,维持生存,永远停留在这种状态。
总之,未来你能掌握多少消费数据,就能掌握多少商业主动权。
未来是消费者决定一切,一切都是以消费者的意志为转移。消费者开始用脚投票,掌握商业的主动权。
未来商业的重心就是无限的讨好这些消费者,我们可以称这种变化为商业的“消费者主义”。(后面会详细阐述)
8
供应链金融
随着商业的繁荣,未来无论做什么,门槛都会越来越低,比如开直播/做短视频/摆地摊等等,未来是人人都可以有商铺/有产品/出作品的时代,这也是社会越来越公平的表现。
也因此,未来的竞争会越来越充分,而当竞争绝对充分的时候,一切利润都会无限接近于0。
因为同样的商品/服务/作品,只要你还有利润存在,一定会有商家卖得比你更便宜;或者一定有平台诞生,上面的东西更优惠。而且比价会越来越方便,永远都是全网最低价最受欢迎,这时就会有人低价抢市场,或者赔本赚吆喝,那么你该怎么办?
产品利润无限趋近于0的时代,我们该靠什么挣钱? 看看很多大公司吧,它们早就都不再靠产品挣钱了,而是要靠“供应链金融”挣钱,举个例子:比如小米靠的是消费数据赚钱,它把产品的仅性价做到很高,杀死很多竞争对手,然后依托几千万用户做出了一个生态系统,衍生其它的赚钱模式,把利润往后延。这时可以杀死一大批传统型企业。
再比如像海尔/美的这样的传统制造型企业,也可以做“供应链金融”了,什么是供应链金融?其实就是把下游经销商的现金流把控住,你如果周转不开我来帮你,但是你要付利息给我,这就导致本来就利润微薄的下游商家们,纯利润更低了。
当然了,像阿里巴巴/美团这种互联网巨头也早就在布局供应链金融了,既有面对大众消费者(C端)的金融产品,比如支付宝的花呗/借呗,美团的新功能“月付”。,也有面对商家(B端)的金融产品等等,滴滴/神州这种也有自己的金融产品了,比如先充值再打车(给你一定优惠),这使大家的现金流被它们控制,利润越来越多的被平台拿走。
未来只有金融,甚至是供应链金融才能挣到钱。任何企业和人都很难再靠某种产品赚钱,因为未来的生产也是全开放式的,你能生产出来某种产品,就有人会以跟更低的价格生产出来。必须纵向布局供应链,才能建立壁垒,形成竞争力。
很多网红看上去有几百万粉丝,其实赚不到钱几个钱,为什么?因为她们不掌握产品供应链,更不可能布局供应链金融。
9
纵队变成横队
未来社会的供应链也将发生重大转变:
我们都知道,在排队的时候,个头矮的人队长是看不见的,有没有小动作也是不清楚的。也容易出现塔罗牌的效应,其中一个环节死了就全盘皆输,这就是纵队。
这个逻辑映射到供应链上是这样的:消费者面对的是渠道商,渠道商面对的是品牌商,品牌商面对的是生产商,生产商看的是技术,技术上面是资本,资本之上是金融,经过层层隔离,作为消费者想要看清整个产业链,是很困难的。
可现在不同,信息越来越公开,无论你是哪一个环节,你的信息和你掌握的信息几乎都是公共的,于是纵队变成横队,队列横过来个头高矮就一眼能看清楚,大家一起来面对所有人,这时要想知道产品如何加工、或者哪个环节有问题,哪个环节在做小动作也会变得很容易,所以会形成自然淘汰。如图: 开放化是整个世界的大势所趋,企业结构也是如此,你的股东、你的员工、你的渠道、你的商品往往都是打开的,让品牌共营,渠道共享,流量共联,我们必须适应在大庭广众之下展开工作。
今后企业的边界和围墙将被彻底打开,企业不再是封闭的组织,而是成为包容性和扩展性很强的平台,开始互相越界、穿插和共享。
10
用户主义到来
企业的结构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个阶段:股东股东之间的关系(单边关系)
第二个阶段:股东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双边关系)
第三个阶段:股东,员工,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多边关系)
未来的公司,其边界都将被打开,因为成百上千的员工,以及成万上亿的用户都将参与进来,共同分享利润,参与决策。当你看穿这个逻辑之后,就会发现所有的公司都需要推翻重构。
与此同时,你能赚多少钱基本上大家心里也都清楚,但是大家为什么还会让你去赚这个钱,因为大家认可你的价值,所谓未来一定会进入到价值决定一切的状态,一定是专业的环节做专业的事情,你要成为无可取代的。当然,大家相互都认可对方可以去赚这个钱。
只要你有技术,就能找到消费者;只要你有了钱,就可以找人去执行你的想法;只要你形成了模式就可以建立价值通路,然后再加上借助金融的力量,就可以做渠道通路。于是一项新的产业就出来了,未来的商业就是那么简单。
各个环节都有各自的员工,做品牌的也有工人,技术都有IT的原因,做资本的人也要请人干活,这些人都是平行且独立的,大家都需要解决衣食住行,都是消费者,一切推动设定的运转。
当然,既然纵队变横队了,那么谁站的离消费者越近,就越有发言权,当然也最有钱赚。
这就是未来的“商业命运共同体”,里面的个体(包括用户/消费者/股东等等)既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又可以随时被聚合起来。是一个循环流动的价值体系,每一个个体既是消费者也是创造者,大家各尽其才,各取所需。
还是那句话:有大破才有大立,万物凋谢之日也是万物复苏之时。商业的逻辑大变天了,紧握旧地图找不到明天的太阳,固守旧思维发现不了新大陆。
综上所述,做品牌的逻辑变了,建渠道的逻辑变了,获客方式也变了,如今很多公司/产品都可以从头再做一遍。
有大破才有大立,万物凋谢之日也是万物复苏之时。商业的逻辑大变天了,紧握旧地图找不到明天的太阳,固守旧思维发现不了新大陆。
万物皆有裂缝,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水木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TAG: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