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共享工厂”来了!传统企业面临大洗牌!
编辑/2021-02-13/ 分类:科技资讯/阅读:
根据央视的报道,最近“共享员工”一词火了! 原来,年底浙江多地都推出了“共享用工”的做法,就是让让务工人员在企业之间灵活穿插工作!浙江是制造业大省,各个行业的用工高峰期不同,比如服装行业跟羊毛衫、领带行业就刚刚有一个错峰,由当地人力资源中介 ...
根据央视的报道,最近“共享员工”一词火了!
原来,年底浙江多地都推出了“共享用工”的做法,就是让让务工人员在企业之间灵活穿插工作! 浙江是制造业大省,各个行业的用工高峰期不同,比如服装行业跟羊毛衫、领带行业就刚刚有一个错峰,由当地人力资源中介机构来搭桥,可以让员工在多家企业工作,达到一种用工的平衡。
除此之外,还可以将“订单”共享,浙江诸暨是全球最大的袜业生产基地,生产订单爆满,在诸暨当地人社部门和袜业协会的协调下,他们将订单分拆“共享”给了同行的一些余工企业。
如今这种“共享”的模式也已经推广到了诸暨的其他行业中,如服装纺织业、装备制造业等。
还记得2020年疫情期间的一个新闻吗?在抗疫期间,餐饮企业开始尝试“共享员工”,盒马与云海肴共同宣布达成人员用工合作,超500位云海肴员工陆续到“盒马”上班,并由盒马支付相应劳务报酬。
大家再来看一条2017年的新闻: 其实早在2017年,一种以“分享产能”、“共享工厂”的新型生产模式在就已经兴起。
一家位于浙江桐乡的羊绒制品工厂,和周边9家企业抱团成立了“虚拟联合工厂”,统一接单,集中打样,再按照每家工厂的生产情况分配单量。接到无法消化的订单,共享给其他订单匮乏的工厂。
“我们实行‘谁的机器在空闲、谁有档期、谁去做’模式,还可以避免延期交货的问题。”当地很多工厂也纷纷联动了起来,这种做法让那些淡季生产停滞的工厂根据情况调节生产能力。简而言之,互联网让它们的需求多元化了,也就不存在淡季和旺季。
有人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做什么都不赚钱的时代,而从现在开始,中国所有的生意都值得从头再做一遍!
如今老板最大的困惑,把传统工业思维带到了这个互联网时代。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理清一下商业的变化逻辑!
1:组织变革
如今社会最大的变化,是社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大家应该看到一个商业新气象,近年来很多新型结构的公司诞生了,这些公司规模不大,但是盈利能力超强,它们既不像传统的公司,也不是单一的个体户,而是能线上线下协同办公,并且随时跟外界联合的创新型组织。
未来最先进的组织,一定是那些能够随时聚合/随时解散的结构,员工分散式,以项目制为目标,再加上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这种结构看似更加松散,实则协同性更强,随时可以发生“裂变”和“聚变”的效应。
如果说的通俗一点,未来公司的唯一出路,就是把自己打散,形散而神不散,大象无形,随时聚合随时解散。
未来企业自身的边界,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边界被彻底打开,企业不再是封闭的组织,而是成为包容性和扩展性很强的平台,开始互相越界和穿插和共享。 那些厉害的企业,往往是一个无界的企业,手握用户和数据资源,击穿了不同领域之间的篱笆,建立融汇贯通的创新型组织。
对于这种创新型的企业来说,每经历一次社会动荡它们反而就会强大一次,如今的变化越来越快,越来越大,于是它们的速度就被加快,一定会被进化成“超级物种”!
?
这些超级物种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异,他们看起来似乎不伦不类,却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颠覆了很多传统的经验理论,我们应该大胆的接受它们,因为这将是今后世界的常态。
2、生产变革
从经济角度来讲,社会上只有两种人:“生产者”和“消费者”。在传统的生产方式里,产品是“生产者”说的算,“消费者”只需要根据自己需求决定买或者不买。
比如厂家往往因为无法低成本的了解每一个客户的需求,所以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就是把需求做多的性能组合到一起,成为一款产品。
这种生产并没有深入了解、统计、整合消费者的需求。也就是说“消费者”的需求是和研发设计等环节分离的。生产者只关心订单的批量和规模;销售环节则只顾销售额,也不会过多关心消费者的需求。
既然是和消费需求脱节的,就不可避免的产生的库存和压货,而库存和压货是吞噬厂商利润的黑洞,也是商品价格难以下降的拦路虎。
压货和库存是利润的天敌,中国零售商品的零售价往往是成本的5倍,眼镜、珠宝、奢侈品零售价往往是成本的百倍,如此巨大的价格差异就是层层库存、压货加价和终端零售成本高昂造成的。 以服装行业为例,传统服装巨头在辉煌年代营业额可以达到几十亿,他们的优势就体现在生产能力和渠道方面,生产线一开就是十万条,然后渠道也很强大,产品生产出来之后通过分销商向零售商去铺货,再依靠在央视上的广告效应,可以迅速占领全国市场,这就是传统优势。
在以前,如果我们看谁穿了一件漂亮的某品牌衣服,会问你哪儿买的,我也去买一件。而现在如果一个女孩刚买了件新衣服,高高兴兴的穿出门却发现跟别人撞衫了,就会感到郁闷:他怎么跟我穿的一样呢?于是回去就把衣服扔在家里了。
也就是说消费者的需求已经变了,如今是个性化需求的时代。时代不一样了,种变化从是人们开始寻找自我开始,个性化是下一个时代的开端!
3:消费变革
每个人的个性需求被放大,人们越来越喜欢个性化的东西。但是个性化的东西需求量没有那么大,这就需要工业企业能够实现小批量的快速生产。而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技术的革新,恰恰顺应了这种变化。
它正在实现“制造业”和“信息化”高度融合,诞生出C2F(顾客对工厂)模式:工厂可以快速、小批量、定制化的生产每一个消费者需要的东西!
所以,这是一场“消费关系”的大解放。未来的消费关系是:消费者需要什么,生产者就得生产什么,这是一个逆向生产的过程。整个社会的供应关系被摧毁重建,经济的任督二脉正被逆向打通。
未来的每一件产品,在生产之前都知道它的消费者是谁,并且知道这件产品的标准是怎么样的。而生产商之间比拼的不再是价格,而是谁能最先对接到消费者的需求,并且完成消费者需求的精准程度。
商家和消费者的关系,正在从“买卖关系”升级成为“服务关系”,未来比拼的是你的深度服务能力。 此时不会有库存,也不会有恶性竞争,行业更进一步细分化,新的供应关系正在形成。也就是说:今后是“消费者”决定生产,而不是“生产者”(包括工厂老板、设计师等等)决定生产。
对于企业来说,以前思考的问题是:“做我能做的”,今后思考的问题是:“给他想要的”。
未来一切“社会财富”都是消费所带动的,中国正在进入“按需生产”阶段。
中国经济的供应关系也发生了大逆转。因此这些生产、营销、渠道和盈利模式都变化了,也就是说传统的消费理论和经验都统统失效了。
这一轮经济危机,其实是一场社会大洗牌,中国必须淘汰那些落后又粗放的生产型企业。对于那些那些粗放型的生产企业来说,如果搞不懂这个逻辑,再精细化的管理,再先机的机器,也是枉然!这些企业遇到的不是冬天,而是绝境!
4:公司的平台化
平台化不只是大公司的方向,而是所有公司的必然方向。
无论一个多么小的公司来说,都必须完成平台化的升级,比如一个广告公司,也以公司名义去接单,然后再分包给个人。公司在业内的口碑和公信力,决定了它获取订单的能力,公司可以用信用为担保去接到订单,然后再将订单分包给个人,这才是未来公司要做的事。
当公司做到一定程度,可以孵化各种小而美的个人或品牌,这就是未来小企业的做大做强的方式。
?
制造业企业也可以采用这个逻辑,企业可以和上下游企业成立的合资公司,这些子公司依然是平台化公司,上面可以有各种更加细致/团队乃至个人,最重要的是:公司一切都会按照可上市公司标准去操作,做到一定程度既可独立IPO,也可以兼并重组方式走向资本市场,从而获取更多的资源支持。 所以,未来一个公司最核心的资产,其实是它的品牌和信用。只有企业拥有足够的品牌和信用,才能获取订单,才能揽下各种大工程,才能让你的分包个体放心为你生产。
只要你的信用还在,只要你的品牌还有影响力,你就永远不会倒下去。
如果一个公司既没有品牌价值,也没有协同生产机制,那就没有必要存在下去的理由了,这就是很多企业越来越困难的原因。因为他们的结构是封闭的。
于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正在从“公司+公司”,变成“平台+个体”。无数平台在崛起,同时无数个体在平台上执行任务。
企业开放化和平台化之后,你的股东、员工、渠道、产品都在逐渐开放。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万物皆不为我所有,万物皆为我所用。一切组织必须打开自己的格局,敞开胸怀拥抱世界。
?社会也会因此再更加自由和包容。同时,未来的一切生意都是光天化日之下进行,每一笔订单都是众目睽睽之下产生;我们必须适应在大庭广众之下展开工作。
未来的经济运转中,只有四种角色:
1. 负责国计民生的资源型企业;(国企、央企)
2. 负责产品流通的平台型企业;
3. 在各种细分领域里有独特产品或服务的小公司;
4. 承接各种小公司业务的个人或价值主体。
以此为基础,一切商业逻辑都将被推倒重建,一切规则都会被改写。
这更是一场责任、权利和利益的再划分。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有人悲观,有人奋起。
悲观的人认为中国开始做什么都不赚钱,因为所有商业逻辑都被推倒。
奋起的人看到了商业重组的希望,认为中国所有的生意都值得从头再做一遍!
所谓“无破则不立”,“危机”二字的真正含义是“危险+机会”。
商业是这样,社会也是这样。不要再为你的过去的成功而骄傲了,也不要为你过去的失败而气馁,未来属于每一个勤劳、智慧、携带正能量,而又大胆迎接变革的人!
水木然
原来,年底浙江多地都推出了“共享用工”的做法,就是让让务工人员在企业之间灵活穿插工作! 浙江是制造业大省,各个行业的用工高峰期不同,比如服装行业跟羊毛衫、领带行业就刚刚有一个错峰,由当地人力资源中介机构来搭桥,可以让员工在多家企业工作,达到一种用工的平衡。
除此之外,还可以将“订单”共享,浙江诸暨是全球最大的袜业生产基地,生产订单爆满,在诸暨当地人社部门和袜业协会的协调下,他们将订单分拆“共享”给了同行的一些余工企业。
如今这种“共享”的模式也已经推广到了诸暨的其他行业中,如服装纺织业、装备制造业等。
还记得2020年疫情期间的一个新闻吗?在抗疫期间,餐饮企业开始尝试“共享员工”,盒马与云海肴共同宣布达成人员用工合作,超500位云海肴员工陆续到“盒马”上班,并由盒马支付相应劳务报酬。
大家再来看一条2017年的新闻: 其实早在2017年,一种以“分享产能”、“共享工厂”的新型生产模式在就已经兴起。
一家位于浙江桐乡的羊绒制品工厂,和周边9家企业抱团成立了“虚拟联合工厂”,统一接单,集中打样,再按照每家工厂的生产情况分配单量。接到无法消化的订单,共享给其他订单匮乏的工厂。
“我们实行‘谁的机器在空闲、谁有档期、谁去做’模式,还可以避免延期交货的问题。”当地很多工厂也纷纷联动了起来,这种做法让那些淡季生产停滞的工厂根据情况调节生产能力。简而言之,互联网让它们的需求多元化了,也就不存在淡季和旺季。
有人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做什么都不赚钱的时代,而从现在开始,中国所有的生意都值得从头再做一遍!
如今老板最大的困惑,把传统工业思维带到了这个互联网时代。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理清一下商业的变化逻辑!
1:组织变革
如今社会最大的变化,是社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大家应该看到一个商业新气象,近年来很多新型结构的公司诞生了,这些公司规模不大,但是盈利能力超强,它们既不像传统的公司,也不是单一的个体户,而是能线上线下协同办公,并且随时跟外界联合的创新型组织。
未来最先进的组织,一定是那些能够随时聚合/随时解散的结构,员工分散式,以项目制为目标,再加上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这种结构看似更加松散,实则协同性更强,随时可以发生“裂变”和“聚变”的效应。
如果说的通俗一点,未来公司的唯一出路,就是把自己打散,形散而神不散,大象无形,随时聚合随时解散。
未来企业自身的边界,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边界被彻底打开,企业不再是封闭的组织,而是成为包容性和扩展性很强的平台,开始互相越界和穿插和共享。 那些厉害的企业,往往是一个无界的企业,手握用户和数据资源,击穿了不同领域之间的篱笆,建立融汇贯通的创新型组织。
对于这种创新型的企业来说,每经历一次社会动荡它们反而就会强大一次,如今的变化越来越快,越来越大,于是它们的速度就被加快,一定会被进化成“超级物种”!
?
这些超级物种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异,他们看起来似乎不伦不类,却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颠覆了很多传统的经验理论,我们应该大胆的接受它们,因为这将是今后世界的常态。
2、生产变革
从经济角度来讲,社会上只有两种人:“生产者”和“消费者”。在传统的生产方式里,产品是“生产者”说的算,“消费者”只需要根据自己需求决定买或者不买。
比如厂家往往因为无法低成本的了解每一个客户的需求,所以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就是把需求做多的性能组合到一起,成为一款产品。
这种生产并没有深入了解、统计、整合消费者的需求。也就是说“消费者”的需求是和研发设计等环节分离的。生产者只关心订单的批量和规模;销售环节则只顾销售额,也不会过多关心消费者的需求。
既然是和消费需求脱节的,就不可避免的产生的库存和压货,而库存和压货是吞噬厂商利润的黑洞,也是商品价格难以下降的拦路虎。
压货和库存是利润的天敌,中国零售商品的零售价往往是成本的5倍,眼镜、珠宝、奢侈品零售价往往是成本的百倍,如此巨大的价格差异就是层层库存、压货加价和终端零售成本高昂造成的。 以服装行业为例,传统服装巨头在辉煌年代营业额可以达到几十亿,他们的优势就体现在生产能力和渠道方面,生产线一开就是十万条,然后渠道也很强大,产品生产出来之后通过分销商向零售商去铺货,再依靠在央视上的广告效应,可以迅速占领全国市场,这就是传统优势。
在以前,如果我们看谁穿了一件漂亮的某品牌衣服,会问你哪儿买的,我也去买一件。而现在如果一个女孩刚买了件新衣服,高高兴兴的穿出门却发现跟别人撞衫了,就会感到郁闷:他怎么跟我穿的一样呢?于是回去就把衣服扔在家里了。
也就是说消费者的需求已经变了,如今是个性化需求的时代。时代不一样了,种变化从是人们开始寻找自我开始,个性化是下一个时代的开端!
3:消费变革
每个人的个性需求被放大,人们越来越喜欢个性化的东西。但是个性化的东西需求量没有那么大,这就需要工业企业能够实现小批量的快速生产。而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技术的革新,恰恰顺应了这种变化。
它正在实现“制造业”和“信息化”高度融合,诞生出C2F(顾客对工厂)模式:工厂可以快速、小批量、定制化的生产每一个消费者需要的东西!
所以,这是一场“消费关系”的大解放。未来的消费关系是:消费者需要什么,生产者就得生产什么,这是一个逆向生产的过程。整个社会的供应关系被摧毁重建,经济的任督二脉正被逆向打通。
未来的每一件产品,在生产之前都知道它的消费者是谁,并且知道这件产品的标准是怎么样的。而生产商之间比拼的不再是价格,而是谁能最先对接到消费者的需求,并且完成消费者需求的精准程度。
商家和消费者的关系,正在从“买卖关系”升级成为“服务关系”,未来比拼的是你的深度服务能力。 此时不会有库存,也不会有恶性竞争,行业更进一步细分化,新的供应关系正在形成。也就是说:今后是“消费者”决定生产,而不是“生产者”(包括工厂老板、设计师等等)决定生产。
对于企业来说,以前思考的问题是:“做我能做的”,今后思考的问题是:“给他想要的”。
未来一切“社会财富”都是消费所带动的,中国正在进入“按需生产”阶段。
中国经济的供应关系也发生了大逆转。因此这些生产、营销、渠道和盈利模式都变化了,也就是说传统的消费理论和经验都统统失效了。
这一轮经济危机,其实是一场社会大洗牌,中国必须淘汰那些落后又粗放的生产型企业。对于那些那些粗放型的生产企业来说,如果搞不懂这个逻辑,再精细化的管理,再先机的机器,也是枉然!这些企业遇到的不是冬天,而是绝境!
4:公司的平台化
平台化不只是大公司的方向,而是所有公司的必然方向。
无论一个多么小的公司来说,都必须完成平台化的升级,比如一个广告公司,也以公司名义去接单,然后再分包给个人。公司在业内的口碑和公信力,决定了它获取订单的能力,公司可以用信用为担保去接到订单,然后再将订单分包给个人,这才是未来公司要做的事。
当公司做到一定程度,可以孵化各种小而美的个人或品牌,这就是未来小企业的做大做强的方式。
?
制造业企业也可以采用这个逻辑,企业可以和上下游企业成立的合资公司,这些子公司依然是平台化公司,上面可以有各种更加细致/团队乃至个人,最重要的是:公司一切都会按照可上市公司标准去操作,做到一定程度既可独立IPO,也可以兼并重组方式走向资本市场,从而获取更多的资源支持。 所以,未来一个公司最核心的资产,其实是它的品牌和信用。只有企业拥有足够的品牌和信用,才能获取订单,才能揽下各种大工程,才能让你的分包个体放心为你生产。
只要你的信用还在,只要你的品牌还有影响力,你就永远不会倒下去。
如果一个公司既没有品牌价值,也没有协同生产机制,那就没有必要存在下去的理由了,这就是很多企业越来越困难的原因。因为他们的结构是封闭的。
于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正在从“公司+公司”,变成“平台+个体”。无数平台在崛起,同时无数个体在平台上执行任务。
企业开放化和平台化之后,你的股东、员工、渠道、产品都在逐渐开放。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万物皆不为我所有,万物皆为我所用。一切组织必须打开自己的格局,敞开胸怀拥抱世界。
?社会也会因此再更加自由和包容。同时,未来的一切生意都是光天化日之下进行,每一笔订单都是众目睽睽之下产生;我们必须适应在大庭广众之下展开工作。
未来的经济运转中,只有四种角色:
1. 负责国计民生的资源型企业;(国企、央企)
2. 负责产品流通的平台型企业;
3. 在各种细分领域里有独特产品或服务的小公司;
4. 承接各种小公司业务的个人或价值主体。
以此为基础,一切商业逻辑都将被推倒重建,一切规则都会被改写。
这更是一场责任、权利和利益的再划分。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有人悲观,有人奋起。
悲观的人认为中国开始做什么都不赚钱,因为所有商业逻辑都被推倒。
奋起的人看到了商业重组的希望,认为中国所有的生意都值得从头再做一遍!
所谓“无破则不立”,“危机”二字的真正含义是“危险+机会”。
商业是这样,社会也是这样。不要再为你的过去的成功而骄傲了,也不要为你过去的失败而气馁,未来属于每一个勤劳、智慧、携带正能量,而又大胆迎接变革的人!
水木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TAG:
阅读: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