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风口点碳成金 全国碳市场倒计时
编辑/2021-07-17/ 分类:科技资讯/阅读:
一切就绪,全国碳市场要来了。7月14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相关建设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于今年7月择机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同时,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尽快出台。此外,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完善之后, ...
一切就绪,全国碳市场要来了。7月14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相关建设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于今年7月择机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同时,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尽快出台。此外,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完善之后,钢铁、建材等行业正稳步开展纳入全国碳市场的相关工作,之前的试点则将在进一步深化的基础上做好过渡到全国碳市场的准备。
加权平均碳价约40元
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碳市场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作用。今年是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数据显示,纳入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已超过2000家,覆盖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这也意味着中国的碳市场一经启动,就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碳市场是通过价格信号来引导碳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对于碳市场启动后社会普遍关注的碳价问题,赵英民在吹风会上表示:“目前,全国碳市场还没有启动,所以还不好说碳价是多少。但从全国7个地方试点运行情况看,近两年加权平均碳价约在40元人民币左右。我们考虑通过改进配额分配方法、引入抵消机制等政策措施来引导市场预期,从而形成合理碳价。”
对此,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现在看,初期价格是比较温和的,因为太低的话会没有作用,太高的话则会有很大冲击。”
对企业来说,关注的除了碳价格,还有碳配额。目前配额采取的是以强度控制为基本思路的行业基准法,即基于实际产出量并对标行业先进碳排放水平,从而实行免费分配。同时,赵英民表示:“考虑到企业的承受能力和对碳市场的适应性,对企业的配额缺口量作出了适当控制。需要通过购买配额来履约的企业,还可以通过抵消机制购买价格更低的自愿减排量,进一步降低履约成本。”
林伯强进一步解释说:“配额是很讲究的,现阶段配额宽松的话,价格就会下来,配额紧张的话价格就会高。其他国家也是一样的,都会担心对经济有比较大的冲击,特别是面对电力行业吃紧的经营压力。今后如果电价改革的话,或许碳价格会上涨。”
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中创碳投的高级咨询顾问陈志斌表示:“从企业方面看,现在配额总体来看还比较宽松,缺口不大,所以对整个行业的压力应该还好。而之后的配额管理还需要考虑电改等政策,如果电厂确实有很大压力,那碳价格和分配方式的变化还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发电行业打头阵
目前,只有发电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并且在市场启动初期,只在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之间开展配额现货交易。据了解,全国碳市场会衔接我国正在实行的碳排放强度管理制度,并采用基准法对全国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分配核发首批配额。
赵英民表示:“发电行业直接烧煤,所以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大。首先把发电行业作为首批启动行业,能够充分地发挥碳市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作用;二是发电行业的管理制度相对健全,行业产品单一,排放数据的计量设施完备,整个行业的自动化管理程度高。因此数据基础好,容易核实,配额分配简便易行。”
赵英民还透露:“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上,会逐步将市场覆盖范围扩大到更多的高排放行业,根据需要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对于下一步将扩大的行业,陈志斌分析说:“建材和电解铝,我认为已经比较成熟了,从设施层面进行核算和分配配额,水泥和电解铝在计算单位产品碳排放和行业基准线时比较简单。”
在电力和建材行业后,钢铁是第三个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重点行业。近日,生态环境部已向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出《关于委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开展钢铁行业碳排放权交易相关工作的函》。而接下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通过组建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正在配额方案、系统测试、碳排放检测体系等方面开展工作。
对此,陈志斌认为:“钢铁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因为像钢铁、化工等行业,产品复杂,用单个产品计算基准也会存在困难。电力行业的数据基础比较好,有很多央企国企配合,其他行业如何保证数据准确度,还需要行业自己去研究准确性,可能还需要相关立法更完善才能进一步纳入其他行业。”
今年成交额或达60亿元
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预计,2021年,我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量或达到2.5亿吨,成交金额将达60亿元。碳达峰的2030年,累计交易额或将超过1000亿元。此外,业内预测,到“十四五”末,一个交易额有望超千亿元的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场将建成。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我国碳资产交易市场规模将达2万亿-3万亿元。
对于全国碳市场启动后试点省市的下一步工作,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透露说:“全国碳市场建设以后,地方碳市场要逐步地向全国碳市场过渡。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不再参加地方碳市场的交易,避免一个企业既参加地方碳市场又参加全国碳市场的情况。”
同时,李高还表示,在具体过渡的时间表、路线图方面,还要根据全国碳市场发展、根据地方试点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在全国碳市场建立的情况下,不再支持地方新增试点,现有试点则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对此,林伯强认为:“全国碳交易并不排斥地方试点,因为试点仍包括其他行业,还可以进一步深化。这也意味着要把以前还不太好的地方,比如交易不活跃、碳价格过低、结算不顺畅等问题继续研究下去。”
陈志斌则指出试点在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化的方向:“比如,每年绝对总量的数据能不能确定下来,这个配额分配能不能变成更长期的方案,在这个基础上,能不能减少拍卖的数量,增加有偿的数量,还包括探索更多的碳金融衍生品,都是可以继续去做的。”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阮航达
加权平均碳价约40元
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碳市场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作用。今年是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数据显示,纳入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已超过2000家,覆盖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这也意味着中国的碳市场一经启动,就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碳市场是通过价格信号来引导碳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对于碳市场启动后社会普遍关注的碳价问题,赵英民在吹风会上表示:“目前,全国碳市场还没有启动,所以还不好说碳价是多少。但从全国7个地方试点运行情况看,近两年加权平均碳价约在40元人民币左右。我们考虑通过改进配额分配方法、引入抵消机制等政策措施来引导市场预期,从而形成合理碳价。”
对此,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现在看,初期价格是比较温和的,因为太低的话会没有作用,太高的话则会有很大冲击。”
对企业来说,关注的除了碳价格,还有碳配额。目前配额采取的是以强度控制为基本思路的行业基准法,即基于实际产出量并对标行业先进碳排放水平,从而实行免费分配。同时,赵英民表示:“考虑到企业的承受能力和对碳市场的适应性,对企业的配额缺口量作出了适当控制。需要通过购买配额来履约的企业,还可以通过抵消机制购买价格更低的自愿减排量,进一步降低履约成本。”
林伯强进一步解释说:“配额是很讲究的,现阶段配额宽松的话,价格就会下来,配额紧张的话价格就会高。其他国家也是一样的,都会担心对经济有比较大的冲击,特别是面对电力行业吃紧的经营压力。今后如果电价改革的话,或许碳价格会上涨。”
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中创碳投的高级咨询顾问陈志斌表示:“从企业方面看,现在配额总体来看还比较宽松,缺口不大,所以对整个行业的压力应该还好。而之后的配额管理还需要考虑电改等政策,如果电厂确实有很大压力,那碳价格和分配方式的变化还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发电行业打头阵
目前,只有发电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并且在市场启动初期,只在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之间开展配额现货交易。据了解,全国碳市场会衔接我国正在实行的碳排放强度管理制度,并采用基准法对全国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分配核发首批配额。
赵英民表示:“发电行业直接烧煤,所以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大。首先把发电行业作为首批启动行业,能够充分地发挥碳市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作用;二是发电行业的管理制度相对健全,行业产品单一,排放数据的计量设施完备,整个行业的自动化管理程度高。因此数据基础好,容易核实,配额分配简便易行。”
赵英民还透露:“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上,会逐步将市场覆盖范围扩大到更多的高排放行业,根据需要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对于下一步将扩大的行业,陈志斌分析说:“建材和电解铝,我认为已经比较成熟了,从设施层面进行核算和分配配额,水泥和电解铝在计算单位产品碳排放和行业基准线时比较简单。”
在电力和建材行业后,钢铁是第三个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重点行业。近日,生态环境部已向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出《关于委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开展钢铁行业碳排放权交易相关工作的函》。而接下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通过组建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正在配额方案、系统测试、碳排放检测体系等方面开展工作。
对此,陈志斌认为:“钢铁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因为像钢铁、化工等行业,产品复杂,用单个产品计算基准也会存在困难。电力行业的数据基础比较好,有很多央企国企配合,其他行业如何保证数据准确度,还需要行业自己去研究准确性,可能还需要相关立法更完善才能进一步纳入其他行业。”
今年成交额或达60亿元
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预计,2021年,我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量或达到2.5亿吨,成交金额将达60亿元。碳达峰的2030年,累计交易额或将超过1000亿元。此外,业内预测,到“十四五”末,一个交易额有望超千亿元的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场将建成。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我国碳资产交易市场规模将达2万亿-3万亿元。
对于全国碳市场启动后试点省市的下一步工作,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透露说:“全国碳市场建设以后,地方碳市场要逐步地向全国碳市场过渡。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不再参加地方碳市场的交易,避免一个企业既参加地方碳市场又参加全国碳市场的情况。”
同时,李高还表示,在具体过渡的时间表、路线图方面,还要根据全国碳市场发展、根据地方试点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在全国碳市场建立的情况下,不再支持地方新增试点,现有试点则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对此,林伯强认为:“全国碳交易并不排斥地方试点,因为试点仍包括其他行业,还可以进一步深化。这也意味着要把以前还不太好的地方,比如交易不活跃、碳价格过低、结算不顺畅等问题继续研究下去。”
陈志斌则指出试点在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化的方向:“比如,每年绝对总量的数据能不能确定下来,这个配额分配能不能变成更长期的方案,在这个基础上,能不能减少拍卖的数量,增加有偿的数量,还包括探索更多的碳金融衍生品,都是可以继续去做的。”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阮航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TAG:
阅读: 扩展阅读: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紧急召回!样品中检测出致癌物!强生召回多款防晒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