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地区肿瘤发病率最高 肺癌为“第一杀手”
论坛发言中,有专家表示,肺癌、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是我国粗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从患病专业年龄分布看,发病率从40岁以后开始快速升高,到80岁年龄组达到高峰。目前,伴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基因编辑已为肿瘤基因治疗带来希望。记者 张冠超
恶性肿瘤发病率40岁后快速升高
哈尔滨血液研究所教授马军介绍,根据我国前五位恶性肿瘤流行现状,粗发病率最高为肺癌,其次依次为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而从死亡率上看,最高依然是肺癌,其次依次为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
从年龄分布看,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发病率从40岁以后开始快速升高,到80岁年龄组达到高峰。发病人数分布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
同时数据还显示,在我国,恶性肿瘤还呈现出越是发达地区,发病率越高的特征。从分布区域看,我国东部地区发病率最高,为316.1/10万例;中部地区其次,为283.33/10万例;西部地区最低,为249.51/10万例。
“据美国2018年癌症统计报告显示,从1991年到2015年,美国癌症的死亡率持续下降,每年平均降低1.5%,整体降幅达26%,挽救了240万患者的生命。其中83%都归功于新型的癌症治疗方法,从靶向治疗到最新的免疫肿瘤治疗、细胞治疗、基金疗法等。”
不过,马军依旧担忧表示,目前中国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仅为37%,“而美国为70%,英国为55%,我们的提升空间还很大。”
面对恶性肿瘤有哪些防、治新思路?
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教授李进看来,化疗这一治疗方式终将进入“历史博物馆”。
“目前中国抗肿瘤药物研究中,初创药企多,抗肿瘤药物的开发速度快,竞争激烈。而且免疫治疗较多,化疗药物越来越少,这是因为化疗毒性太大。对生物标志物细分患者人群的要求也显著提高,80%属于靶向小分子或生物制剂疗法。”李进表示。
而瑞典卡罗林斯卡皇家医学院终身教授曹义海则重点强调了血管生成机制在肿瘤治疗中应用的思路。
“研究显示,肿瘤生长依赖于血管生成。如果我们先使用抗血管药物进行治疗,改善全身性病变,然后再进行化疗,这样肿瘤的生长没有明显变化,但患者生存期可得到显著改善。事实上,最终我们关心的还是患者的生存期。同时,我们现在还开始研究基于光的肿瘤治疗新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基因编辑技术的进步,目前已为肿瘤基因治疗带来希望。
“FDA于2019年5月24日批准世界第一款基因治疗产品,用于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的治疗,在中国使用两个月时间,病人的病情现在已经获得了非常好的缓解。血友病的基因治疗也正在注册中。”
马军表示,我国新技术的研发同样得到了迅猛发展,药政改革则提升药品的可及性。“以血液肿瘤新药上市审批用时来看,2016、2017年用时分别为934、910天,2019年已缩短至318天。”
医、药联动已成为共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针对肿瘤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现状,通过医、药联动,产学研联合,不断突破肿瘤诊疗、药物研发障碍,实现肿瘤疾病慢病化乃至彻底攻克,已成为医学、药学界的共识。
“2018年我国共进行了374项肿瘤临床试验,其中实体瘤试验数量68项,药物数量60项;淋巴瘤试验数量58项,药物数量41项。白血病试验数量3项,药物数量3项;骨髓瘤试验数量2项,药物数量2项。”马军介绍,在2018年至2019年中国临床试验申办方中,江苏恒瑞、正大天晴、齐鲁制药位列前三甲,试验数量遥遥领先。
“2019年,齐鲁制药集团新获批上市包括来那度胺胶囊、紫杉醇白蛋白等在内的高品质药物12个,已建成国内品种最齐全的抗肿瘤及肿瘤治疗支持药物产品线。一致性评价申报质量、速度、获批数量继续领跑全国,22个药物已获批通过,其中13个为国内首家;审评中药物28个,其中21个为国内首家。”
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表示,齐鲁安可达历经9年研发,严格按照生物类似药标准研究、申报和审评审批,开展100项对比研究、两个大型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安可达与原研品结构一致、质量一致、活性一致、临床一致。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