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指国际门户枢纽城市,重庆有何优势?
来源:重庆发布
12月29日,重庆举行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集中开工、竣工活动。据悉,本次集中开工的项目有渝湘高速公路扩能项目、巫溪至开州高速公路项目、渝遂高速公路扩能项目、金凤隧道项目,总投资约903亿元。集中竣工的项目包括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尖璧段项目、城市轨道交通环线西南半环项目、潼南至荣昌高速公路项目竣工,总投资约206亿元。
就在本次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集中开工前三天,也就是12月26日,历经5年建设的黔张常铁路正式开通运营。该铁路是国家高速铁路网“八纵八横”主通道中,重庆至厦门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填补了渝、鄂、湘三省市交界地区铁路网空白。此外,黔张常铁路还将与在建的长沙至益阳至常德铁路和即将开工建设的重庆主城至黔江高铁,共同构成重庆至长沙快速客运通道。
近年来重庆不断加快港口、机场、铁路、高快速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出境出海开放通道——
果园港以及涪陵龙头、江津珞璜、万州新田等枢纽港相继开港,忠县新生、丰都水天坪等重点港加快建设,使得重庆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能力分别达到2.1亿吨、480万标箱;今年上半年江北机场首次跻身全球50大机场行列,而T3B航站楼和第四跑道也即将建设。
铁路枢纽东环线、渝怀铁路二线、郑渝高铁进展顺利,重庆东站、渝昆高铁、成渝铁路重庆站至江津段改造、璧山至铜梁市域铁路等项目相继开工;截至今年年底,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244公里,省级出口通道达22个;中欧班列(重庆)、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等对外通道的经济辐射带动效应持续增强……重庆这一巨大的枢纽门户,串联起一条条“内联外达”的交通要道和出境出海物流大通道,使得高端要素如人才、资金、技术等和高端产业集聚于此。
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上,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重庆调研,希望重庆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更广阔的舞台,重庆积极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一圈两群”区域协调发展和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努力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座“立足西部、拥抱世界”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蓝图正在绘就。
1、水陆空“经脉”
畅通打造西部流量入口
12月2日,外界关注的重庆西部航空股权重组尘埃落定。本次重组完成后,渝富集团或其指定企业合计持股比例不低于70%,成为西部航空第一大股东,生产经营由海航专业航空运营团队负责。这意味着重庆终于拥有了第一家由自己控股的航空公司,对于其加快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江北机场 来源新浪微博@PureToyo灵创
事实上,自2017年8月29日,江北机场T3A航站楼、第三跑道投入运营以来,伴随着硬件设施的完善,重庆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步入快车道。2018年江北机场旅客吞吐量实现4159.59万人次,货邮吞吐量完成38.22万吨,分别位居全国第九、第十位。其中,国际(地区)货邮吞吐量14.7万吨,位居西部第1位。
进入2019年以来,江北机场的风头不减,上半年其旅客吞吐量增速位居全国十大机场之首,并首次跻身全球50大机场行列;12月20—27日,江北机场陆续开通重庆至琅勃拉邦、万象、冲绳、布达佩斯国际航线,这也是重庆首次在一周时间内开通四条国际航线,至此江北机场国际及地区航线数量已达95条,距离2020年100条的既定目标近在咫尺。
根据规划,下一步,重庆将利用自身优势在已有的“一带一路”航线基础上,打通三条国际通道——第一条是欧洲出发,经停重庆,飞往大洋洲的航线;第二条是非洲出发,经停重庆,再飞至东北亚的航线;第三条是南亚出发,经停重庆,最后抵达北美洲的航线。
放眼未来,重庆国际航空枢纽,将在重庆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重庆国际航空枢纽战略规划》提出,到2035年,重庆主城区都市圈形成全球知名的多机场体系,成为引领内陆开放的国际航空枢纽,成为重庆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战略基石。
重庆国家综合性铁路枢纽建设也进展迅速。2018年11月22日,渝湘高铁重庆到黔江段暨重庆东站举行开工仪式,根据计划,重庆到黔江高铁预计将于明年1月全面开工;2019年9月29日,作为京昆通道重要组成部分的渝昆高铁重庆段动工;11月18日,成渝铁路重庆站至江津段改造工程启动;11月29日,市域快线璧山至铜梁线项目正式启动;12月26日,重庆铁路枢纽东环线首座特长隧道回龙湾隧道贯通,这为全线2021年建成通车打下坚实基础。同日,黔张常铁路投入运营。
根据国铁路总公司和重庆市政府去年8月批复《重庆铁路枢纽规划(2016-2030年)》,到2030年,重庆将形成衔接18条干线铁路的特大型铁路枢纽,构建起“米”字形对外高速铁路大通道。
港口货物吞吐量在不断提升。今年前三季度重庆港口货物吞吐量14732.8万吨,同比增长8.8%,进一步巩固其作为长江南京以上最大内河港口的地位。统计显示,目前周边省市货物通过重庆港中转比例达到45%,全市90%以上外贸物资通过水运完成,水路运输已成为重庆市外贸运输和周边省市货物中转的主通道。
果园港 来源:人民日报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全国内河最大的多式联运港,果园港还实现长江黄金水道、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重庆)三大国际物流通道的无缝连接,正发展成为全球物流供应链重要节点和国际枢纽。受此影响,今年以来果园港发展迎来一系列政策利好:9月果园港获批西部地区唯一港口型国家级物流枢纽;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重庆港口岸扩大开放果园港区。
有人直言,交通互联互通的背后实则是人才、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高端要素的加速流动,水陆空齐头并进,让重庆日益成为西部地区庞大流量入口,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
2、积极拓展对外通道,
实现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
在推动水陆空“经脉”畅通的同时,近些年来重庆还加快建设出境出海大通道,着力构建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支撑,努力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有力带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新格局。
2017年12月,中欧班列(重庆)在果园港首发
2011年3月19日,伴着悠扬的风笛,中国首趟中欧班列从重庆团结村开往德国杜伊斯堡,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内陆时代”。重庆这座不靠海不沿边的城市,一举成为内陆开放的前沿。截至今年12月初,中欧班列(重庆)累计开行超过4500班,占全国中欧班列的23%,运输往来欧洲的集装箱超35万标箱,货值超1600亿元;境外集结分拨点覆盖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等11个国家30余个分拨点,成为亚欧之间重要的国际物流陆路运输骨干。
重庆开辟的这条西向国际铁路大通道,也为后续一系列中欧班列的出现打下基础。国务院曾召开专题会议指出,以中欧班列(重庆)为代表的中欧铁路集装箱班列打通了中国西向通道,带动了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和经贸交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中欧班列(重庆)开行没多久,重庆又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西部地区出海难问题。经过一年多的精心谋划和准备,2017年9月25日,由重庆联合贵州、广西、甘肃打造的南向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常态化运营班列(陆海新通道前身)实现首发,比传统的“重庆-上海-新加坡”线路运输时间缩短15天左右,在为西部地区出海难问题找到了重要抓手的同时,还实现了“一带”、“一路”的有效衔接。
今年以来,陆海新通道建设迎来一系列重大突破。3月12日,陆海新通道(果园港)班列实现首发,由此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中欧班列实现有机连接,极大地拓展重庆对内对外开放的新空间。
4月10日,陆海新通道印度专列在重庆首发。这意味着陆海新通道开始参与到了南亚次大陆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从而在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5月,陆海新通道万州达州集散中心成立。6月和11月,陆海新通道万州、万州班列分别实现首发,有力地促进了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当然,对于陆海新通道来说,最大的突破还是来自于今年8月《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的出炉。此举不仅预示着陆海新通道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也为西部地区实现全面抱团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作为陆海新通道发起者、推动者,重庆也获得了多项政策支持,这将有效提升其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地位,以及全球资源配置和市场运用能力,进而实现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今年10月22日,重庆市发布的《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行动计划》提出,加快完善综合国际物流网络体系,全方位推进出市、出海、出境通道建设。到2022年力争国际物流总量突破12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万标箱。
事实上,对于高度依赖货运列车的中欧班列(重庆)和陆海新通道等对外通道来说,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好消息是,实现3万吨级重载列车、时速250公里级高速轮轨货运列车等方面的重大突破已经写进今年9月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未来一旦高速轮轨货运列车投入使用,中欧班列(重庆)、陆海新通道的运行时间有望缩短近一半。届时,陆海贸易、陆上贸易之于海洋贸易的时效优势将更加突出。
3、开放型经济发展迅速
来自全球的先进技术、高端产业、创新项目在重庆加速集聚,率先推动是产业的转型、升级、变革。近年来,重庆国际航空枢纽能级不断提升,加速了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往来。在此基础上,重庆借鉴新加坡樟宜机场,大力发展临空经济。
作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重庆临空经济示范区获批三年多以来,发挥了类似“海绵”的作用,吸附高端资源,实现临空产业集聚集群。截至目前,重庆临空经济示范区已形成了航空维修、航空配套服务、航空物流、航空总部商务、跨境电商等临空产业集群。今年6月公布的《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19)》显示,重庆总指数排名位居全国第七,其枢纽带动指数表现不俗,高质量发展腹地经济及空间带动指数、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指数等分项指数也有较好的表现。
而在果园港,除了着力打造多式联运物流转运中心,重点发展国际中转、集货、拼箱、分拨等传统港口物流外,近年来还把目光瞄准到了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比如,重庆与陕西携手打造的西部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就落户于此。该市场主要服务中国西部地区,交易品种包括铁矿石、煤炭、钢铁等大宗商品,发展线上、线下交易业务,以及第三方支付、供应链金融物流服务,可以让原本在沿海港口的交割工作转至重庆进行。
两江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以构建两江果园大宗商品交易体系为中心目标,推进果园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从“基础建设”到“功能开发与管理运营”的转型提升,进一步激发果园港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贸易集散潜能。
西永微电园
我们再把目光投向位于沙坪坝团结村的重庆铁路口岸,这里是中欧班列(重庆)和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的重要起点。依托于日益成熟的对外开放通道体系,重庆铁路口岸支撑起了西永微电园和西永综保区,并构建起从笔电、打印机到智能穿戴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再到集成电路、汽车电子、保税服务等开放型产业体系,并成为国际物流集散、国际产能合作、国际贸易协同发展的开放型经济高地。
预计2019年全年,西永园区将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870亿元、增长6%,进出口值2480亿元、增长20%。未来,随着重庆高新区独立运行,以及科学城建设的深入推进,西永园区的开放型经济将迎来重要历史发展机遇。
固定翼飞机CG231成功首飞
除此之外,在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航空航天产业园、仙桃数据谷、礼嘉智慧生态城、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南岸经开区重庆智谷等,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的强劲脉搏。就在昨天,由重庆通航集团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开发的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座固定翼飞机CG231,在两江新区龙兴通用机场成功首飞。
高端要素集聚落户、辐射带动周边腹地的经济发展、资源要素的整合配置能力强化……重庆正日益成为中国西部地区联系世界的“门户”。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重庆马路社。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