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样本变样板
1、申报企业营业执照和涉税事项的群众在东城区政务服务中心,通过“e窗通”综合窗口领取办结的证件。 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2、在北京政务服务中心,原不同项目受理窗口转为“综合受理”窗口,让办事群众少跑腿。 本报记者 邓伟摄
3、亦庄镇的小圆桌式“综合窗口”方便市民办理事项。 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
1、申报企业营业执照和涉税事项的群众在东城区政务服务中心,通过“e窗通”综合窗口领取办结的证件。
本报记者和冠欣摄
2、在北京政务服务中心,原不同项目受理窗口转为“综合受理”窗口,让办事群众少跑腿。
本报记者邓伟摄
3、亦庄镇的小圆桌式“综合窗口”方便市民办理事项。
本报记者武亦彬摄
本报记者曹政
亦庄河西区,北京二中亦庄学校加速开工。施工许可证经办人林冬梅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审批模式:网上提交材料,2日内办结,全程不跑腿。
曾人潮汹涌的不动产登记大厅终于告别了排队的长龙,材料少了、不必在几个部门来回跑了、办理时间短了。背后有庞大的“区块链”在源源不断发力。
目光再转向西城区税务局,来此办业务的郭洁没想到,一张申请表忘了盖公章,工作人员竟然给她“破例”办完了业务,先让企业“应急”。
老百姓和企业感受到的这些变化,是北京营商环境改善的最好注脚。按照2018年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两大样本城市之一的北京得分78.2分,相当于全球第28位,超越日本东京。
成效源自改革。过去三年北京连推三版营商改革举措,全方位推进各领域营商环境“三级跳”,从过去的“政府端菜”转变为“百姓点菜”,从“我要怎么办”转变为“企业和群众要我怎么办”,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破解企业办事痛点难点。“北京样板”的改革经验,更是被国务院面向全国推广。
速度:审批流程再造无止境
如果让企业列出“最头疼的10件事”,繁琐复杂的审批定能入选,尤其是芝麻大点事都要走冗长的审批之路。跑手续之前,北京利德衡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鲍怡坚也是这么想的。
利德衡公司准备在门头沟的厂区新建一座580平方米的公共服务用房。“虽然活不算大,但我原以为从准备材料到验收得花半年。”鲍怡坚说。
很多企业都曾有过类似遭遇。即便是这样小的项目,也得花几个月到相关部门走手续。然而,这次鲍怡坚只花了一天就走完了前期审批,不到一个月建设完工。
工程审批牵扯的部门多,流程堪称行政审批中最复杂的之一。如今她恰好成为享受北京“简易低风险工程”审批新规的头一份。这项新规通过“一站通”办理模式,通过整合政府内部资源,重塑了审批、监管、验收、登记整体服务流程,取消了10多个审批事项,实行多部门联合验收。
世行2018年的报告中,北京建筑许可的指标提升幅度最高,提升100位。这是审批部门众多事项齐力优化流程所交出的成绩单。
审批流程再造与优化没有止境,更倒逼着政府自我革命。前几天,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公示了第一个实行告知承诺制的投资项目:昭衍公司准备在亦庄打造的占地120亩中试基地园区,仅靠一份“承诺”就能代替此前规划、环评等20项审批。
这是北京破除投资落地制度性障碍的一个大招。本市选亦庄为试点,变“先批后建”为“先建后验”,最大限度精简审批环节。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聚焦企业反映突出的堵点、痛点问题,提出承诺事项清单、区域综合评价等含金量高、获得感强的具体改革措施,将有力打通企业投资项目落地“最后一公里”。
跑出“加速度”的不只是建筑许可一个领域。仅在企业开办一事上,本市先在2018年通过设立区级企业开办大厅、一窗受理等举措将环节减至4个、办理时间压缩至8天,紧接着又在2019年通过优化“e窗通”在全国率先将开办环节压缩至1个、办理时间压缩至1天;不动产登记推行“并联”审批,过去三个部门办理的交易、缴税、登记业务合并到一个窗口,环节从4个减到1个,朝阳区利泽西园二手房转移登记业务的买卖双方更是体验了43分钟办完的“神速”;纳税人只需2到3分钟便可完成从申报准备到申报办结的全流程,实现“一键申报”……
温度:容缺容错让企业暖心
“几份办照材料忘在海淀区的家里了,要是返回去取需要开车3小时。”忙中出错,坐到工商部门窗口前,燕园科技园管理集团公司负责人才发现,办理企业迁入业务所需的子公司营业执照和章程复印件没带。但窗口工作人员的一句话让他格外暖心:“您记一下需要补齐的材料名称和具体要求,下次领照的时候一同带过来就行了!”
这是北京营商改革中所推行的“容缺办理”机制,为的是提高窗口办事效率。以往,工商部门只有在申请材料全部齐全后才会受理办照,一旦遇到材料缺失或不符合要求就得补齐材料后重新申请,有时候办事人甚至得跑好几次腿;而今,一些企业如果符合规定的条件,缺少一些次要的材料,工商部门也“暂时性容忍”办理,从而少跑腿。
海淘达人不知道,自己享受的跨国快递速度竟比肩国内快递,背后也是同一方法发挥作用。“从远在美国的库房寄出到中国消费者拆开包裹,全程只需两三天。”DHL敦豪国际快件公司负责人道出了背后“秘密”:货从美国刚发出的时候,他就在北京向海关申报了,于是一到入境口岸即可完成海关查验放行手续。
海关早已推出提前申报,但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快递公司都是看天吃饭,航班随时有可能会改动。如果报关单里的航班信息错了,会不会被认为是虚假申报?”这位负责人心里犯嘀咕。
通关速度不仅是营商环境评价中的“必考题”,也让企业和老百姓(603883,股吧)挂念。“可不可以容许企业提前报关时的一些小差错?”针对企业的痛点问题,北京海关多次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出台了配套的“容错机制”:对由于非主观故意造成的提前申报不符问题,如果企业在15日内自主发现并主动申请更改的,不予记录报关差错;企业可通过“关企合作平台”以电子数据形式直接申请复核,审核时间由原来的15日压缩为3日。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国海关里,北京首创“容错机制”等3项创新性改革措施,目前已在全国推广。这些举措也让世界银行最新报告中北京跨境贸易排名由上年第65位提升至第56位,京津跨境贸易便利度再上新台阶。
容缺容错的思路在越来越多部门中开始尝试。记者注意到,本市在工商登记、跨境贸易、税务办理、食药证件办理等多环节都采用这样格外暖心的举措,并写入《北京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中,为守信者提供“容缺受理”“绿色通道”等便利措施。
态度:迎接考核到主动改革
“我要开药品研发企业”“我要开面包店”“我要开理发店”……这些以企业和老百姓的角度和语气命名的服务事项一共有37项,全部纳入亦庄最近推出的“一件事”套餐里。
所谓“一件事”,就是老百姓和企业需办理的一类主题服务事项,既可以是单独的“一件事情”,也可以是需到多个部门办理或多件相关的“一揽子事”,经过梳理整合、流程再造后,变成群众和企业眼中到窗口统一办理的“一件事”。这些事项以“一口进·一口出·只找一人”为目标,原来需要跑多个部门才能办理完成的事项实现了在政务服务大厅“只跑一次就能办”。
仔细来看,这些事项涉及生物医药研发,医疗器械生产和经营,劳务派遣,人力资源服务,餐饮、超市等领域企业的开办,审批许可过去分散在数个部门。而今,这些事项只进一门、只找一人,让亦庄浮现“一枚印章管审批”的雏形,营商改革主动向前一步。
企业办事方便了,但需要整合的各部门权限与流程则千头万绪。往前倒推两个月,亦庄都在为“一件事”套餐忙活。围绕每个主题服务,编制了办事指南和办理告知单,一一梳理明确了主题服务涉及的服务事项、办理要求、材料清单、办理流程等相关内容。
不可忽略的是,营商环境沉疴已久,特别是行政审批、数据分享、政务服务、监督执法等方面存在着职权分散、多头管理、手续复杂、程序繁琐等问题,个个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面对横亘的改革路障,北京高位推动,上下协同,强力推进。市委、市政府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起市级改革协调推进机制,6位主管市领导牵头负责研究推进分管领域的改革和协调调度;全市营商环境专班由市发改委等7个部门牵头、市级56个部门和16个区共同参与,形成了由165名工作人员组成的队伍。这成为突破种种阻力和障碍,推进改革不断深化和政策落地见效的重要保障。
不久前推出的3.0版改革举措中,依然有多项剑指“获得电力”。在2018年世行考核中,北京“获得电力”指标在环节和成本上已是满分。满分项继续改革的背后,是各部门从过去世行考核倒逼改革转变为从企业需求出发主动改革。“最早的营商改善举措是市里面出计划、分任务,逼着各个部门完成,但现在都是各个部门主动报上来最近又发现了哪些问题、准备推出哪些举措。”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3.0版改革中的204项任务大部分是各部门主动提交上来的。
北京营商环境的改变,背后正是态度和思路的转变:从“政府端菜”转变为“百姓点菜”,从“我要怎么办”转变为“企业和群众要我怎么办”,从以政策出台为节点转变为切实打通“最后一公里”,围绕企业和群众更方便的“办成一件事”进行流程再造。
便利度:智能政务让办事更方便
朝阳区不动产登记大厅,曾是无数老百姓和企业最不想去,又不得不去的地方。买卖房屋等不动产所需登记事项都要在此办理,过去更是频繁上演连夜排队、多次跑路、“黄牛”倒号的场景。
前阵子,这里引入人脸“识别”功能,通过人工智能系统打造朝阳登记智慧大厅,从而提高不动产登记效率,在节约人力资源的同时提高业务办理的精准度。绑定人脸和身份证信息后,建立统一的实名信息数据库,与不动产登记系统对接,逐步实现刷脸办事。结合大厅内安装人脸识别摄像机,可实现对多次取号、取号不办业务等现象进行预警,建立黑名单,杜绝“黄牛”借机倒号,防止重复取号影响服务效率。
告别“办证难”还有更多尖端技术助力。2018年,不动产登记业务办理需5天,还得提供户口本等一大堆纸质材料;而今只要一个环节、一次性即可办结。困扰多年的问题得以迅速解决,是如何实现的?
2018年,市经信局等牵头政府各相关部门借助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北京市的“目录区块链”,真正破解了数据共享应用难题,百姓不跑腿、数据已飞来,为全市大数据的汇聚共享、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营商环境的改善提升等提供了支撑。
让市民少跑腿的还有“全城通办”:除了实现抵押注销业务全城通办和网上查询全城通办,实现不动产登记跨区域办理,2020年将推出更多类型的登记业务全城通办。在掌上登记中心方面,目前也已经完成系统查询功能的研发,去年底实现了掌上抵押注销登记业务,今年将开始推行全业务、全天候掌上登记中心服务。
在3.0版改革中,本市还将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加快信息互联共享,解决群众办事来回跑、环节多、材料繁、效率低的问题:各区各部门精简办事材料比例要达到60%,压缩行政许可事项承诺时限在法定时限内55%以上,市区两级各推出600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次不用跑”或“最多跑一次”,将企业和群众办事平均跑动次数由目前的1.5次压缩到0.3次以下。
制度:以法之名实现硬约束
老贷款到期了,企业再续上新贷款,表面上看只是一进一出的事,但现实没这么简单。连通两笔贷款的,是一笔巨额“过桥资金”,甚至对到位时间的要求非常急、利率也相对较高,还有可能影响企业信用。
对于新创企业扎堆的中关村(000931,股吧),有这种“过桥压力”的企业不在少数。从事5G通讯与物联网测试测量的中科国技公司就曾是其中一家。以往只要贷款一到期,就得托关系找担保,全是为了这笔过桥资金。
“如果再找不到续贷资金,将直接导致三四个项目无法交付。”但最近一次续贷,中科国技公司总经理张志华格外从容。不久前,北京首家企业续贷受理中心在海淀政务服务中心启用,最多10个工作日完成审批,利率还远低于民间小贷公司。
与续贷中心一样,北京过去三年集中快速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性强、影响力大、行之有效的改革政策,破解了一系列关键难点问题。如果想让这些政策、经验、做法更规范、更权威,势必要将其上升为法规制度,让软约束硬起来。
2020年第一天,市发改委等部门研究起草的《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征求意见稿)正式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拿企业最关注的“钱”为例,征求意见稿披露,本市支持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风险投资、证券化、信托等金融创新服务;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银行信贷业务差异化风险补偿机制和知识产权保险风险补偿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加大融资授信力度;市金融管理部门组织金融机构在政务服务中心提供首贷、续贷服务业务,为市场主体贷款提供便利条件。
这也就意味着,包括续贷中心在内的诸多金融环境改革举措正以法之名确立下来,彻底给企业吃一颗定心丸。
船到中流、人到半山,优化营商环境进入“深水区”。不可忽视的是,近年来,本市营商环境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市发改委在起草说明中也表示,企业在办事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便,迫切需要通过法治手段明确标准要求、规范行政行为,提高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度,切实增强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
北京版的营商条例给政府划出硬杠杠。比如本市健全完善政策咨询服务体系,咨询服务实行首问负责制,政府部门不得以本部门不负责此事为由拒绝受理市场主体的咨询;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削减进出口环节审批事项和单证,优化通关流程,能退出口岸验核的,一律退出,不能退出的,实行联网核查;在市场监管领域,每年度同一部门对同一市场主体实施抽查一般不得超过一次。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北京制定本市《条例》有利于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信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从法律和制度角度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