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首都“后院” 筑牢城市“底色”
章轲
[北京市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建好首都“后院”,筑牢城市“底色”,清洁农民家园。]
[2018年,北京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24元,同比增长17.1%,快于全市居民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
年过五旬的时连山没有想到,仅仅一年时间,他这位需要帮扶的低收入户就成功“脱低”了。
时连山是北京市延庆区刘斌堡乡下虎叫村村民,该村一直是北京的低收入村。
延庆区农委副主任郭金波介绍,下虎叫村盘活利用村内闲置房屋,打造“山楂小院”8处,发展高端民宿,吸纳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就业,月平均工资3000元,同时带动低收入农户种植小米、山楂等特色农产品(000061)。
近年来,北京市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建好首都“后院”,筑牢城市“底色”,清洁农民家园。北京的乡村越来越美、越来越富。下虎叫村正是乡村振兴战略成功实施的受益者。
“北京编制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3月25日,在北京市推动高质量发展情况通报会上,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林克庆介绍,北京探索超大型城市治理新路径,在减量中倒逼城市转型,促进了城市有机更新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靠乡村旅游业走上致富路
“没‘山楂小院’的时候,我都出去打工,挣钱少,照顾不了家,还是低收入帮扶对象。”时连山说,随着“山楂小院”的开业,他成了小院的管家,和妻子一起给小院打工,他们夫妇成了靠工资过日子的人。
时连山所说的“山楂小院”是几年前村里引进社会资本,利用闲置农宅创建的。
从2017年底开始,下虎叫村的村民们开始从合作社领取分红,加上种植有机玉米的收入,时连山算了一笔账:政府精准帮扶后,他们一家子每年大约有8万元的收入,比之前打工挣的还多。
去年7月16日,北京市密云区冯家峪镇石洞子村,一场大雨如期而至,但村民们再也不用担心泥石流了。早在大雨来临之前,村民们就已搬进了安全舒适的新房子。
2017年和2018年,石洞子村分两批组织实施了山区搬迁工程,工程涉及了尖山子、水峪沟、石洞子、水峪沟门4个自然村。
搬迁工程除市、区两级政府补贴资金外,村两委补贴老百姓(603883)500万元,减轻了搬迁农户自筹资金压力。同时,村里“煤改电”取暖设施已实现全部覆盖,阳光浴室也已建成运行。污水处理、老年驿站等相关设施也全部设计完成。
得益于这次搬迁工程,石洞子村发挥其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发展了乡村休闲旅游业。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北京市从2004年开始,已经实施了3轮山区农民搬迁工程,累计搬迁4.7万户、11.1万人,建成搬迁新村300余个,搬迁政策也是越来越惠民。
石洞子村是北京市新一轮(2018年至2022年)山区农民搬迁工程搬迁的第一批村庄。新一轮山区农民搬迁政策结合山区搬迁村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对补贴内容和补贴标准进行了完善。
在北京,像下虎叫村、石洞子村这样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走上了致富路的乡村不在少数。
2018年,北京对低收入农户的帮扶从单纯的“增收”向包括加强教育、医疗、住房保障在内的“帮扶”转变。2018年,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24元,同比增长17.1%,快于全市居民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
“六个一批”的帮扶政策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对于低收入农户,北京实行的是“六个一批”:
扶持产业帮扶一批。2018年,北京市级财政安排2.3亿元产业帮扶专项资金转移支付到各远郊区,培育能带动低收入农户长期稳定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目前,各区已安排了582个产业项目,包括特色种植业、林果业、休闲旅游业、光伏产业等方面,惠及1.8万低收入农户。
促进就业帮扶一批。通过指定职业指导人员、量身定制就业援助方案、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和就业介绍服务、落实鼓励用人单位招用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公益性就业岗位托底安置等综合措施,实施精准就业帮扶。北京的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就业率由2016年的59.4%提高到73%。
山区搬迁帮扶一批。北京将低收入村、低收入农户作为重点搬迁对象,优先对符合搬迁标准、有搬迁意愿、搬迁条件成熟的低收入村、户实施搬迁。2018年,共对5个低收入村、555户低收入农户实施搬迁。
生态建设帮扶一批。北京对山区生态公益林给予每年每亩70元的补偿金,其中42元补偿到户,山区低收入农户5.4万户、11.4万人直接受益。造林营林等生态就业岗位也优先吸纳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就业。
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北京市确定今年底前将实现低收入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各区已基本完成对全区低收入农户的危房摸底和鉴定工作,共评定出CD级危房6448户,所有CD级危房将力争在今年底前完成改造。
社会力量帮扶一批。北京市政府组织六个中心城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低收入农户比较集中的七个远郊区实现结对帮扶,城区30家机关事业单位已结对帮扶32个低收入村。同时,组织市管50家国有企业与54个低收入村实现结对帮扶,共计划开展155个帮扶项目,安排帮扶资金1.09亿元。
目前,北京市已实现234个低收入村结对帮扶全覆盖,初步统计社会力量累计帮扶金额1.6亿元,解决低收入农户就业1979人。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乡村振兴,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如何用好现有的土地资源,尤其是像北京这样土地资源十分缺乏的特大型城市。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北京实行全域规划总量管控,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控制线,严控建设用地规模,实现生态用地动态增长。建立各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严格落实拆建比、拆占比。
2018年,北京市城乡建设用地减量30平方公里以上。北京市计划到2020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减量到2860平方公里,2035年减量到2760平方公里。
千余村庄旧貌换新颜
密云区河南寨镇团结村,曾经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随处可见柴火、木板等各种生活杂物。在一些背街小巷,垃圾更是“见缝插针”,致使道路不畅。
而如今,这里的街道整齐干净,杂物垃圾不见踪影。自从村庄环境改善之后,村民也不再乱扔垃圾、乱堆乱放、私搭乱建。
门头沟区雁翅镇的太子墓村,依山临路而建,村庄内的环境治理方方面面都不错,可就是公路两旁的住户,将污水直接排放在109国道上,形成了几百米长的污水,春天还好,一到夏天污水难闻蚊蝇滋生,冬季污水结冰路滑难走。随着北京农村环境整治行动的开展,拖了几年的问题终于解决。如今太子墓村夏天村庄环境清新,冬天的109国道也不存在污水结冰的安全隐患了。
自2016年开始,顺义区赵全营镇采取“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的办法,开展环境“洗脸”“整容”工程,对挤街占道、污水横流、乱堆乱放、垃圾处理等农村“老大难”问题进行集中整治。
经过3年多的统一治理,全镇环境水平得到提升,群众满意度调查连续位列顺义区前茅。全镇25个村中有11个村先后获评“北京市美丽乡村”。
环境改善后,投资者愿意来了,产业落地了。截至目前,赵全营镇引进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项目131个,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项目58个,注册资金累计达6.02亿元。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奔驰新能源汽车项目进驻,已完成土地和厂房交割,预计于2019年年底投产。
截至目前,顺义区赵全营镇成功推动35家企业挂牌上板,提前超额完成3年前预定目标。2018年7月,其新三板加速器被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和顺义区政府共同授予“北京市上市企业聚集基地”称号,成为壮大资本市场顺义板块的新生力量。
据北京市委农工委介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2018年开启了一个新征程,既是开局之年,也是重拳出击的一年。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iPhone 接入汽车:苹果未来的勃勃野心
智能时代/阅读:11 -
特斯拉中国官网正式上线,25 万元预定 Model S/Model X
智能时代/阅读:11 -
自动驾驶汽车:安全、节省,但是难以普及
智能时代/阅读:8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