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探深圳“小汤山”
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
3月11日,证券时报记者实探深圳“小汤山”——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二期工程应急院区,了解深圳“小汤山”交付使用后的内部情况,现在就跟随着记者的镜头看一看吧。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是深圳市唯一一家传染病防治专科医院和本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定点收治医院,是深圳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主战场之一。
深圳“小汤山”正门
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的要求,今年1月31日,深圳市政府决定加快建设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二期工程应急院区项目,总工期为20天。
该院区位于深圳市龙岗区李朗圣山,用地面积约6.8万平方米,建设规模约5.9万平方米。证券时报记者通过无人机拍摄可看到,医院整体架构呈“鱼骨”造型。
航拍深圳“小汤山”
“医院内设有隔离区和非隔离区,一根鱼刺一个病区,医务人员上班下班有专门的通道,根据不同的功能区对不同进出人员进行控制。”第三医院现场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
病人等候区
护士站
据了解,深圳“小汤山”院区分为隔离区、限制区、生活区、研究区等四个功能区。其中,限制区为手术部、ICU病房、检验科和放射科;生活区为库房和一线医务人员集中隔离居住用房;研究区为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医院内的通道
“我们可以提供1000张护理床位,其中普通病床996张,ICU病床16张。院区内的手术室、放射室、DR室等科室已经安装设备,随时可供使用,基本医院有的系统我们院区都配备了。”该工作人员表示。
DR放射室
CT室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手术室的控制平台功能非常齐全,可以控制温度、灯光、氧气供给等等,还可以在手术的时候播放音乐。普通病房内配有电视机、坐式马桶和热水淋浴房,ICU病房内配有呼吸机,同时每个病房都有缓冲室。
手术室
普通病房内
病房内的淋浴室
ICU病房区的消毒通道
ICU病房的缓冲室
ICU病房内配有呼吸机
记者了解到,应急院区的隔离病房及配套用房充分采用了装配式建筑技术,2362个6米×3米×3米的标准化钢结构模块化箱体通过“搭积木”方式组拼,实现快速建造和调试,满足疫情防控需要,院区的建筑可以使用10年左右。
深圳“小汤山”的建设过程可谓是困难重重,首先是工期短、体量大,再加上春节期间时间特殊、资源组织困难;其次,有限工期场地内的多专业流水交叉施工;此外,还有高边坡,紧邻高速路、高铁,地质条件不利;雨季降水多,影响正常施工等等。
据中建科工统计,项目建设高峰期,共投入泥头车、挖机、汽车吊等工程车辆和设备489台,管理人员2372人,劳务工人10416人,开足马力,24小时轮班施工作业。
经过20天的紧张作业,目前,深圳版的“小汤山医院”已顺利竣工并交付使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刘磊介绍,应急院区具有“战时”和“平时”两种功能,一旦出现确诊病例高峰,将发挥战地应急救治功能。等疫情结束后,院区将用于重大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这也是目前深圳市唯一一个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用房。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证券时报网。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