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求诊困局
疫情之下,除了新冠肺炎患者之外,还有一群很少被关注到的病人,因为疫情,他们的治疗被迫中断,面临着病情恶化的风险……
中央提出要采取有效措施,更好满足其他疾病患者医疗需求视为医院对其他疾病诊疗将逐渐正常化的信号
法治周末记者 高原 孟伟
有人在等待手术,有人在等待化疗,还有人在努力买到一盒抗抑郁的处方药……
疫情之下,除了新冠肺炎患者之外,还有一群很少被关注到的病人,因为疫情,他们的治疗被迫中断,面临着病情恶化的风险……
面对疫情,除了新冠肺炎患者,他们,同样等待着生的希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3月4日召开会议,研究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社会运行重点工作。会上提出,要采取有效措施,更好满足其他疾病患者医疗需求。
不少正在苦苦等待的患者注意到了这个消息,并将之视为医院对其他疾病诊疗将逐渐正常化的信号。
“手术还没有恢复”
2019年12月,陈玉的母亲在老家体检时发现肺部阴影,经过县城医院诊断确诊为III期肺腺癌。
陈玉带着母亲到河南郑州求医,河南肿瘤医院的医生告诉她:“需要立刻手术,年内有床位就可以安排。”
想着带母亲在省城玩几天,然后准备手术,1月17日,陈玉带着母亲住进了郑州的一家每天125元的民宿旅馆里,也是在那天,陈玉看见了“湖北有肺炎疫情”的新闻,不过她并没有在意。
这之后,疫情就像风暴一样,愈演愈烈。
“现在没有床位”“现在你这种属于专家特需门诊也已经停了”“手术还没有恢复,我们也不清楚哪天可以恢复”“胸腔镜是有危险的,短期可能不能再做了”……从1月底开始,每次陈玉去医院问,得到的不外乎这些回复。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陈玉时刻关注着手机每天推送的疫情消息,里面混杂着让人揪心的病人故事和官方不断出台的文件通知。
而她的母亲,在小旅馆里,体重已经从1月初的90斤暴瘦到70斤,胸闷、气喘,肩颈和肋骨都有严重的疼痛感。
医生告诉她,由于防控疫情,手术室已经关闭了,不能做手术,什么时候开也不知道。
可不是所有的病都能等,发展中的肿瘤可能很快压迫脏器,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有可能致命。陈玉很着急,她期盼着疫情赶快过去,又不知道母亲能不能撑到疫情过去的那一天。
像陈玉母亲这样被疫情耽搁手术的患者,在全国并不是少数。
北京市东城区某三甲医院的一位医生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疫情开始后,医院里很多化疗和手术都停了。
而疫情期间进行手术,风险也很大。这位医生介绍,接受过化疗的病人大部分白细胞偏低,常常出现发热症状,这恰恰与新冠肺炎的症状相似,因而在临床上不好排除。
和陈玉一样焦急的人们,期待着医院能有一个方案来专门安排这些亟需手术的患者,而不是简单地将他们“拒之门外”。
“肿瘤在长大”
除了手术,疫情防控期间,癌症患者的化疗也停摆了。
“横纹肌肉瘤,经过7次化疗,25次放疗,还需最少5次化疗,已脱疗一个多月,急需治疗。”这是肿瘤患者家属唐娟在微博上发布的求助信息。
本应在1月29日做第8次化疗治疗的曹力,化疗脱疗一个多月了,母亲唐娟摸着儿子鼻翼侧面本已被控制住的肿瘤有增大的迹象,无奈只能在微博上求助,希望武汉有医院能够接收儿童肿瘤患者入院进行化疗。
2019年6月19日,3岁的曹力在湖北省人民医院被确诊为横纹肌肉瘤。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曹力就诊的湖北省人民医院被征用为新冠肺炎收治医院,曹力的化疗只能无奈暂停。
横纹肌肉瘤是在儿童中比较高发的一种恶性肿瘤,有十万分之一的发病率。如果没有及时发现或者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很可能会通过血液转移到其他的器官。
唐娟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化疗的周期是21天,现在已经耽误了两个疗程。“原本初步疗程需要10次到12次的化疗,本来已经做了7次化疗、25次放疗,肿瘤基本上已经被控制住了。但在做第8次化疗的时候医院被征用,孩子没办法只能暂停治疗。”
唐娟最担心的是脱疗过长会影响前期的治疗效果,她还记得最初带曹力求医时,几天内肿瘤增大了两公分,“这种类型的肿瘤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如果没有进行控制的话就会生长得很快”。
最近,唐娟用手摸肿瘤所在的鼻翼处,明显感觉到肿瘤有长大。她打电话求助了曹力的主治医生,医生却表示,脱疗这么久没办法预估肿瘤的发展情况。
为了让曹力能够尽早开始化疗,唐娟没少在各大医院间咨询,但都遭到了拒绝。
“武汉市部分医院的肿瘤科室是可以接受化疗的,但是可能是孩子太小的原因,大多数医院都不收小孩。”唐娟在咨询各大医院的肿瘤科无果后,将希望转向了儿童医院。但在网上咨询的儿童医院也非常委婉地拒绝了唐娟,医院给出的回复是,医院本身血液科的病人就非常多,床位非常紧张,本院的病人安排住院做化疗都需要等很长一段时间,外院的患者可能就很难安排,建议到原来治疗的医院去做进一步的治疗。
在这期间,唐娟考虑让曹力先服用口服化疗药控制病情,但曹力的主治医生表示,没有适合孩子的口服化疗药。后来,唐娟寄希望于网络,到“好大夫”上咨询。 她将曹力的所有资料发送给了广州的中山大学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回复称,有孩子可以用的口服化疗药物,但是需要孩子面诊才能确定适合的药物和剂量。在特殊时期,唐娟和曹力没有办法离开武汉,更不可能去面诊。
使用口服化疗药治疗也无法实现了,现在唐娟只能寄希望于微博能够有绿色通道让孩子尽早得到治疗。
最近,曹力的主治医生告知唐娟,湖北省人民医院的肿瘤科可能在半个月到一个月后就能再次投入使用,但只有40张床位,排队等待化疗的患者目前已经累积了七八百人。
唐娟担心,即使医院肿瘤科可以正常工作,想要争取到化疗的名额也是一个难题。
抑郁症患者的谷底
这已经是孙雪瑞失眠的第16天。
作为一名中度抑郁症患者,孙雪瑞已经断药快一个月了。她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比起抑郁症带来的痛苦,疫情的恐惧根本不算什么。”
有些抑郁症患者本身就异常痛苦,他们甚至觉得活着是一种负担,靠抗抑郁药物帮他们改善症状。可是一场疫情又将很多买不到药物的患者打入了谷底。
慢性病患者出门配药难的现象已引发各界关注,但依然问题不断。
2月初,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接连两次发文,鼓励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及药品配送服务,降低患者线下就诊的交叉感染风险,多个互联网医院APP也相继开通了免费在线续方服务。
孙雪瑞也在半个月前接到了北京协和医院心理科医生的电话,这个电话让她觉得“好像冬夜里有了一束光”。她的主治医生详细询问了她的病情,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她的焦虑,不过,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药怎么办。
3个月前,孙雪瑞开始遵医嘱服用盐酸舍曲林片,她觉得效果不错,服药之前,她每天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都会异常烦躁,有时候甚至烦躁到凌晨两三点下楼透气,“那个时候不仅是我自己,全家跟着我都要崩溃了”。孙雪瑞说。
医生告诉她,她患的是中度抑郁症,需要持续治疗一年,幸运的是,服用的抗抑郁药在半个月后就起了作用,孙雪瑞的失眠有了显著的好转,心情也不像以前那么烦闷了。
一家人都跟着她高兴的时候,疫情来了。
孙雪瑞在过年前去过一次协和医院,当时医生开的药能吃半个月左右,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医院停诊,而盐酸舍曲林片属于处方药,除了医院,药店根本买不到。
出于对精神类药物特殊性的考量,以及为应对患者病情的随时变化,专业医生在一次诊疗后通常只为其开具半个月正常用药的药量。在平时,这样的处理已经基本可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这种稳定。
停药的反应很快显现出来。
失眠最开始袭来,从开始服药时22点左右就能睡着,到零点,到两点、三点……随之而来的,就是头疼、胃疼,刚刚恢复一些的体重,随着肠胃系统的紊乱,又开始下降。
有专家表示,抑郁症患者如果疾病尚未治愈,断药将会导致原有症状再次出现,甚至加重;同时,断药后体内血药浓度突然下降,会进一步引发身体内相应递质和受体的生理效应,即发生不良反应,根据具体情况,不同个体的反应不同。
她开始搜索网上买药的途径,也进了几个群,原来和她一样的患者还有很多。
在新浪微博“抑郁症”超级话题社区,目前拥有20.1万粉丝,共46.3万余个帖子,阅读次数达15.5亿次,排在微博医疗类超话榜第一名。在疫情防控期间,该超话内聚集了大量求助帖。
不过,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孙雪瑞一样的病人们的苦恼也将会解决,截稿前,孙雪瑞给记者发来信息,因为有了网络处方,她在电商网站买到了盐酸舍曲林片,“相信疫情很快就会结束了,那时候我的病就会好了”。孙雪瑞说。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受访者均为化名)
责编:王硕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