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建言 破除唯论文导向及“SCI至上”
“破除‘唯论文’,并不是说让大家不要写论文了,而是要破除‘以论文论英雄’的人才评价机制,营造正确严谨的学术环境,反之则容易滋生诸如买卖论文的不正之风,让学术不端人员有机可乘。”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葛均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今年两会期间,多名科学界和学界的代表委员都提到了破除“唯论文”的不良导向,建立正确科学评价体系。他们还鼓励将更多论文发表在国内期刊上,以提升中国科研的影响力。
破除“SCI至上”,完善科研激励机制
疫情暴发之初,我国就涌现出大量有关新冠病毒和疾病研究的论文,论文作者既包括一线的科研人员和医生,也有相关疾控部门的人员。这些论文为全球应对疫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在基础科研产出提速的同时,学术严谨方面的短板也暴露出来。
今年2月,科技部和教育部先后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和《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要求全国高校以及相关科研单位改进科技评价体系,破除项目评审、机构评估和人才评价中“唯论文”的不良导向,强调对科研成果实施分类评价,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
对此,葛均波表示,除了破除“SCI至上”,还须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当前我国科技事业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科技领域作风和学风建设任重道远。”
SCI是国际公认最具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之一。但SCI指标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全面反映科研成果的价值、贡献和影响。近年来,SCI指标在国内被不断夸大、滥用,出现了很多异化现象。
“在各级医院和研究机构,SCI成为职称晋升、人才计划和奖金发放的主要衡量指标。”葛均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他认为正是这种人才量化评估标准单一、奖惩制度不健全的体制,滋生了许多学术不端的现象,甚至出现网上公开买卖论文的乱象。
葛均波院士建议,加大力度严惩贩卖医学论文的行为。还应该更加重视对论文创新价值、学术含金量的评价,以及对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的考核。
加强国内学术期刊建设
代表委员们还建议,推进和加强国内学术期刊的建设,鼓励和提倡科研工作者将重要的成果发表在国内期刊上。
疫情期间,大量国内的论文仍然投到了SCI收录的国外期刊上。比如疫情暴发以来,在《柳叶刀》上发表的500篇以上与新冠肺炎相关的论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中国科学家团队撰写的。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评价数据研究室的数据,截至2019年,被SCI收录的国内主办的期刊数量虽然达到了217种,但仍仅占SCI收录期刊总数的2.3%,且处于SCI划分的影响因子最高的Q1区的期刊仅有40余种,占总数的0.6%。这表明国内的SCI期刊总数较少,且整体水平和学术影响力有限。
葛均波表示:“目前绝大多数的中文期刊在基金经费、科研评价、编辑队伍等方面得不到支持,中文期刊的功能正在被异化。”他建议,加强对现有已初步具备一定学术影响力的科技期刊进行支持,重奖在国内科技期刊发表的优秀成果,鼓励科技工作者将优秀文章发表在国内期刊上,促进国内学术交流与传播。
而要让更多科学家将论文投在国内期刊上,首先需要严格规范国内期刊的出版,加强国内学术期刊的建设,积极扶持有特色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期刊,提倡国内期刊与国际高水平期刊进行交流,实现学术期刊国际化。
此外,建立一个全面的、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数据库也很重要,包括科技成果的认定信息等,为进行全面、客观的科研评价提供一定的标准和参照。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