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放新格局视角构建“一带一路”金融新生态
本报记者 范媛
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通车、蒙内铁路开通运营、瓜达尔港具备作业能力,汉班托塔港二期工程主体完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临近之际,回望近6年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发展进程,民生需求得到改善,基础设施项目释放的红利正在缓解投资国债务压力。
“一带一路”向纵深发展,“须借力新一轮金融对外开放机遇,构建综合配套而多元协同的金融生态体系,进而充分发挥金融的引导、聚合作用,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与共同繁荣。”中国民生银行(600016)研究院院长黄剑辉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中国经济时报:过去6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金融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提供了哪些强有力的支持?
黄剑辉:基础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体系的重要基础,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优先领域,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良好的融资机制进行支撑。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资金实力不足。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成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主要资金供给国之一,我国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协同推进“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一带一路”建设覆盖国家多、项目资金需求量大,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带一路”设施联通研究课题组估算,从2016年至2020年,“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超过10.6万亿美元。在充分利用以世界银行为代表的传统世界多边金融机构资金基础上,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等新兴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并设立丝路基金作为“一带一路”专项长期开发投资基金。截至2018年7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在13个成员国开展了28个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贷款总和超53亿美元,带动200多亿美元的公共和私营部门资金,资金主要投向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18年8月底,丝路基金已签约投资项目25个,承诺投资金额超过82亿美元和26亿元人民币,实际出资金额超过68亿美元。截至2018年底,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分别为“一带一路”项目建设提供了万亿规模的资金支持。2017年以来,中国保险业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投资规模达8568亿元。
中国经济时报:这么看,仍旧还是有资金缺口的,这个缺口有多大?除了资金缺口,资金融通方面还有哪些现实困难?
黄剑辉:资金供给总量的确还存在较大缺口。亚洲开放银行的研究数据表明,仅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每年就高达1.7万亿美元,扣减所有政府、金融机构能提供的资金供给,资金缺口仍高达1万亿美元。此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回收周期普遍较长,传统放贷模式易造成期限错配、长期建设资金供给不足等问题,资金供给机制尚待优化。
中国经济时报:经过6年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一带一路”建设的开展模式更加多元、参与主体更为广泛,还有哪些新的金融需求?
黄剑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金融市场尚未健全、投资环境较为复杂,传统信贷等单一金融产品或服务模式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复合型金融需求,从而催生了风险对冲、并购融资、财务顾问、投贷结合等全方位跨境服务需求。沿线国家金融力量相对较弱,区域资金难以支撑其投资增长,需要从全球资本市场,提供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涉及不同资金来源、投资取向、融资结构、风险承受能力等,传统金融架构难以完全满足市场所需,因此需要在金融产品设计、融资渠道及服务模式上进行必要的金融创新。
中国经济时报:“一带一路”向纵深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金融安全,怎么确保这些贷款资金的安全以及投资国的债务安全?
黄剑辉:中国金融监管机构一直积极拓展和深化与各国的跨境金融监管合作,为中外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合作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中国人民银行积极参与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及其下设工作组工作,持续在东亚及太平洋(601099)中央银行行长会议组织机制下加强区域经济金融监测。在有效构建双边监管合作机制方面,至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前夕,原中国银监会已与67个国家和地区的监管当局签署了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MOU),其中29个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证监会已与“一带一路”沿线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证券合作备忘录,搭建基础性合作框架。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从经济对话、金融交流合作、新交易平台设立等方面签订相关协议,从实体经济的合作到金融领域的携手,进行着双向多方位的合作。我国参与搭建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同层次和范围的区域金融合作平台,例如中印财金对话机制、孟中印缅地区合作论坛等。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例如国家开发银行发起设立了上合组织银联体、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等,工商银行(601398)牵头推动建立“一带一路”银行间常态化合作机制。
同时,高度重视金融合作的可持续性及普惠性。一方面,将绿色金融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相结合,金融机构在海外发展过程中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例如在伦敦发行绿色债券、建立中美绿色投资基金等;另一方面,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大力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建设,让金融赋能更多群体,释放生产潜力,以更好地实现包容性增长。
中国经济时报:你认为未来如何更有效地实现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黄剑辉:须借力新一轮金融对外开放机遇,构建综合配套而多元协同的金融生态体系,进而充分发挥金融的引导、聚合作用,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与共同繁荣。
一是构建多边金融合作机制,提供相对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撬动一般商业机构、民间资本等更加多元化的资金参与其中。
二是建设提供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结构性融资等不同类型的融资渠道,为沿线客户提供贷款、债券、股权等不同种类和业务方向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巨大的资金需求。
三是借力金融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外资金融机构效能。
四是探索建立针对“一带一路”的股票、债券和其他金融衍生品等资金融通形式,促进区域内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实现各国资本有效流通。
五是健全沿线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在提高区域金融运行效率的同时,也对我国对外投资起到风险防范作用。
六是增强国际间金融监管与合作,构建更为有效的金融安全网。
七是加快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人民币作为“一带一路”区域内的结算货币,可以有效避免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资产价值稳定性和安全性。
八是打造国内金融的特色化布局,满足差异化金融发展需求。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iPhone 接入汽车:苹果未来的勃勃野心
智能时代/阅读:11 -
特斯拉中国官网正式上线,25 万元预定 Model S/Model X
智能时代/阅读:11 -
自动驾驶汽车:安全、节省,但是难以普及
智能时代/阅读:8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