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防抗疫财政资金“雁过拔毛”
疫情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了全面性的影响,其中受损最严重的莫过于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群众,在国内疫情被控制、经济社会全面恢复之际,真金白银地帮扶损失群体至关重要。不久前结束的全国两会,中央决定通过提高财政赤字率和发行特别国债,筹集规模约2万亿的资金予以驰援。这一过程中,如何严控资金被滥用,防止各级政府“雁过拔毛”,备受关注。
6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新增财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的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将新增财政赤字和抗疫特别国债共2万亿元资金直达市县,支持地方落实帮扶受疫情冲击最大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群众的措施。
从以往经验看,中央拨付资金到地方进行救灾等特定用途时,“雁过拔毛”现象并不少见。今年从中央到地方财政收入均不乐观,数万亿的财政资金下发,地方“截留”部分资金的动力有增无减。根据财政部统计,今年前4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133亿元,同比下降14.5%,其中税收收入53081亿元,同比下降16.7%。本来就吃紧的中小城市,受疫情影响可谓雪上加霜,财政收支缺口更大。
以往“雁过拔毛”的形式主要有虚报冒领、套取财政资金,表现为虚开发票和多头立项套取资金;私存贪污、侵占财政资金,地方政府往往利用职权和影响将资金私存私放,设立“小金库”挤占挪用公款;截留挪用,损害公共利益,包括降低标准发放补贴等。
因此,在数额如此巨大的资金发放时,务必完善过程管理等相关制度,严防资金被滥用和侵占,确保资金到达需要支援的疫情受损对象。
首先是内部层面从中央到省级、市县的全程管理。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就确定,中央财政会同相关部门强化管理,省级政府在加强资金监管同时,将自身财力更多下沉基层,弥补基层财力缺口,以确保中央确定的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举措真正落到实处。至于市县政府,则需要建立使用台账,确保资金流向明确、账目可查。
同时,财政部应同步建立全覆盖、全链条监控系统,各级国库要督促做到点对点直接拨付资金、确保账实相符,审计部门要开展专项审计。对截留挪用、虚报冒领等行为,要依法依规严肃问责,坚决处理。
需要指出的是,此次抗疫财政资金不仅金额巨大,还受惠面广、信息复杂,操作难度之大可以想象。而且,不论是提高赤字率还是发行特别国债,2万亿资金最终是需要广大纳税人、缴费人偿还。
因此,除了政府内部监督外,还需要将账本对全社会公开,接受全社会监督。因为巨额资金由市县政府分配,难免可能滋生一些腐败和不公,公开透明接受全社会监督无疑是最好的“防腐剂”,也是打造阳光透明高效政府、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
资金使用公开透明还能大大提高使用效率,防止一些企业和个人套取资金,使得这笔钱真正花到最困难的地方和最急需的领域。比如A企业申请政府补贴,其供应商、竞争对手、上下游企业都会紧盯,一旦有涉及虚假的部分,难免会被举报。其实,目前已出现个别企业虚假申报抗疫补助的现象。
应该说,后疫情时代欲让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对疫情受损对象的精准支持必不可少,中央拿出如此巨额的资金,足见决心之大。在资金发放过程中,务必通过严格的内部管理和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让资金顺利到达真正需要的企业和人员。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