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全椒县爆破分洪,下游滁州、南京已一级响应
导读:这是全椒县在面临严峻防汛形势下,牺牲小我、保全大我的具体做法。
来 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记 者丨李果
编 辑丨钟映佳
7月19日凌晨,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的荒草圩,再次发挥了蓄滞洪水的作用——随着发生在2点49分、3点27分的两声巨响,荒草圩二圩、三圩被实施了爆破泄洪。
爆破泄洪后,滁河水奔涌而下,将11.5平方公里的荒草圩填满。同时,一度超保证水位的滁河水位将下降70公分左右,对尚处于防汛一级响应状态下的滁州市,争取了防汛抢险的宝贵时间。
(荒草圩爆破分洪后状况。图据中国青年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荒草二圩、三圩的设计蓄滞洪量为6071万立方米,从1991年至今,已5次承担了分洪任务。
7月19日,全椒县委宣传部公众号“美好全椒”称,“这是我县在面临严峻防汛形势下,牺牲小我、保全大我的具体做法”。
两天内滁州防汛响应连升三级
在荒草圩实施爆破分洪之前,包括全椒县在内的整个滁州市,已经处于防洪最危急时刻。
自6月10日入梅以来,滁州市平均降雨453.8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80%。截止7月17日12时,滁河襄河口闸、吴港水位、汊河集闸上水位皆达到或超过警戒水位,且持续上涨,当日12时,滁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将防汛Ⅳ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
5小时后,即17日17时,鉴于滁河襄河口闸上水位和赤镇水位均超保证水位,防汛Ⅲ级应急响应被提升至Ⅱ级。
截止7月18日12时,滁州市超汛限水库包括:大中型水库10座,小型水库162座,数量仍在不断增加,受长江高水位顶托,滁河一线防汛压力大,滁州市境内淮河水位全线超设防水位,并持续上涨,全市防汛形势十分严峻。
截止7月18日20时,滁河襄河口闸上水位继续上涨到14.16米、超保证水位0.66。滁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在21时将防汛Ⅱ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Ⅰ级。
但滁河水位仍未下降。与此同时,长江“2020第2号洪水”已经在上游形成,而与滁州市“一江之隔”的南京市,在7月18日发布了洪水红色预警,防汛等级已提高至最高级。此次的滁河干流发生超历史洪水,若未能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滁河水位,也将影响到下游南京的安全。
“舍小保大”爆破荒草圩
事实上,在18日凌晨4时,安徽省防指已要求滁州市做好全椒县的荒草三圩、二圩行蓄洪区的行洪准备。
按照预案要求,在5个小时内完成了圩区内生产作业人员和大宗财产安全转移工作,并及时调度挖掘机、移动照明、炸药等掘堤爆破设备和材料做好行洪准备工作。18日晚至19日凌晨,全椒县相关部门还通过设卡管制、无人机喊话等方式对圩区的群众进行疏散。
(爆破分洪前的准备工作。图据“全椒发布”)
公开资料显示,全椒县,地处安徽省东部,滁州市南部,为江淮分水岭南侧,属典型的江淮丘陵。而荒草二圩、三圩为滁河流域国家级蓄滞洪区,位于武岗镇滁河干流与襄河交汇处。荒草二圩设计面积4.4 平方公里,蓄洪面积3.74平方公里,地面高程7.5~8.5米,设计蓄洪水位13.6米,设计蓄洪量2323万方。荒草三圩设计面积7.1平方公里,蓄洪面积6.4平方公里,地面高程7.5~8.5米,设计蓄洪水位13.5 米,设计蓄洪量3748万方。
(分洪区位置。图据百度地图)
此前,荒草二圩、荒草三圩曾分别于1991年、2003年、2008年、2015年4次承担了分洪作用。此次爆破是其第五次分洪。与此同时,荒草圩的农业生产将不可避免的遭受损失。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2010年水利部对国家蓄滞洪区目录进行修订,安徽省长江流域蓄滞洪区增加4个,其中便包括此次爆破分洪的荒草二圩、荒草三圩。
安徽省水利厅称,2000年国务院发布了《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对列入国家蓄滞洪区名录的蓄滞洪区,若遇大洪水分洪,国家将给予补偿。
但荒草二圩、荒草三圩不在该名录中,若遇洪水需分洪,只能获得安徽省政府的补偿。因此在2010年的调整,将荒草圩纳入国家级蓄滞洪区名录,就是为了更好地防汛抗洪并对人民群众损失给予更好补偿。
本期编辑 陈思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