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站低至300元,新闻自媒体

长江2号洪峰来袭:全国31座防汛重点城市进入“七下八上”关键期

编辑/2020-07-20/ 分类:智能时代/阅读:
进入7月下旬,全国防汛形势依然严峻。 7月17日,长江2020年第2号洪水在上游形成,且鉴于太湖水位持续上涨,17日8时,太湖流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启动防汛Ⅰ级应急响应,太湖流域管理局启动水旱灾害防御Ⅰ级应急响应。 而在长江2号洪水形成之际,我国北方地区亦 ...

进入7月下旬,全国防汛形势依然严峻。

7月17日,长江2020年第2号洪水在上游形成,且鉴于太湖水位持续上涨,17日8时,太湖流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启动防汛Ⅰ级应急响应,太湖流域管理局启动水旱灾害防御Ⅰ级应急响应。

而在长江2号洪水形成之际,我国北方地区亦将进入被称为“七下八上”的关键期——即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华北、东北地区降水集中区。

以全国31个防汛重点城市的分布看,东北地区包含哈尔滨、齐齐哈尔等7座城市,华北则有天津、济南等城市,而长江流域则有武汉、九江等15座城市。

这些城市在汛前如何对“短板”进行修补,在汛期采取了什么措施降低损失,是对近年来城市防汛建设情况的一次综合考验。

水利设施建设大幅加强

7月17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水利部获悉,受上游来水及库区降雨影响,长江三峡水库在当日10时入库流量涨至50000立方米每秒,依据水利部《全国主要江河洪水编号规定》,此次洪水编号为“长江2020年第2号洪水”。

同日,鄱阳湖、太湖水位持续上涨。其中鄱阳湖湖区目前水位仍超警戒,江西省水文局继续发布洪水红色预警,而太湖流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启动防汛Ⅰ级应急响应,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环太湖三市启动防汛救灾气象保障服务一级应急响应,这表明长江流域防汛形势依然严峻。

而在长江第1号洪水于7月2日形成的前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了一次明显的涨水过程。统计显示,6月以来,湖北、重庆降雨量为历史同期最多,安徽、贵州为历史同期第二多,江西、浙江、江苏为历史同期第三多。

7月13日,国新办举行吹风会介绍当前防汛抗旱进展,水利部副部长叶建春称,6月以来,全国共有433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109条超保水位、33条超历史最高水位,水利部先后5次启动应急响应。

但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应急管理部副部长郑国光表示,尽管长江流域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多出51%,与1998年相比,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一致,且近年来随着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加强,国家防总在指挥调度方面的机制逐步完善,因此相较而言目前我国的防洪抢险能力更强。

以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而言,截至今年5月底,水利项目开工率、投资完成率等计划执行主要指标进展较好,尤其是重大水利工程完成率较去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地方落实水利投资达到3866亿元,较去年同期多187亿元。

其中,上述31座城市的投入均有所增加。以济南市为例,随着2019年山东省对省内主要河流——小清河——的防洪标准的提升,其干流及分洪道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标准,其中济南市区段达到100年一遇标准。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山东省1643项重点水利工程已完成全部既定建设任务,总投资272.06亿元。

对此,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王祖利表示,该省在7月17日进入雨季,而随着大中型水闸、中型水库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小型水库全部完成建设任务,能够按照原设计标准正常发挥防洪减灾等功能,“治理后的跨市骨干河道、市管河道的重要河段基本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其他河道(段)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

卫星监测参与防洪

除水利设施提供了城市防汛的基础性保障外,在今年的汛期,气象卫星、高分卫星也在防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7月12日,来自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消息称,利用近10年来的卫星遥感监测结果发现,受近期的汛情影响,鄱阳湖水域面积已扩大至近10年来最大值,相关圩堤有溃坝风险,这为此后的鄱阳湖周边区域的防汛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决策依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航天科技(000901,股吧)集团了解到,今年汛期,高分三号卫星每天早晚两次拍摄南方洪涝灾害下的图景,并实现3小时后将观测数据传送至应急管理相关部门的能力。

事实上,1998年以来,卫星在防洪方面的作用开始凸显。其中,在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中,风云二号卫星的投入应用被称为“我国气象监测史上的里程碑”。

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当时在轨的风云二号A星,因传输系统故障,只能间歇性工作,并未获得预期目的。

如1998年12月,中国科学院遥感卫星地面站的一篇论文指出,在1998年抗洪中,还借助了一颗加拿大卫星的数据,以获得灾区的遥感影像,当时的观测频率为3-4天一次。

此后,随着风云二号的B星—H星、风云三号、四号卫星在2000年-2018年期间陆续发射,以及高分卫星、北斗卫星的“组链成网”,中国卫星(600118,股吧)对指定地点的重复观测时效持续缩小,从1991年的16天,到1996年的10天、1998年的3天,而目前,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已实现24小时不间断观测能力,且在2016年高分三号卫星运行后,观测精度亦大幅提升。

如2020年7月10日,在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发生漫堤决口后,通过对高分三号雷达数据与历史数据比对,获得了水体扩大的具体范围。数据显示,截至7月13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共调用包括高分一号、高分三号、高分六号在内的5颗高分系列卫星,共计拍摄73次,共享有效数据248景。

数字化水情监测能力提升

尽管全国31座防洪重点城市,分布于华南、华东、西南与东北多地,但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在城市内涝防控中,海绵城市建设、增加排水泵站设施、提升数字化水情预警能力,是这些城市防控内涝的通用手段。

以全国31座防洪重点城市之一的武汉市为例,根据武汉《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5—2020年)》显示,武汉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是我国气象灾害多发地区之一,气象灾害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损失的比例达到70%以上。

其中,暴雨灾害是对武汉市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一年内可能多次发生。暴雨发生时,主要造成江河湖泊水库洪水、城乡内涝等灾害。

根据上述规划,到2020年,武汉市要实现重大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98%以上,预警准确率达到90%以上,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100%。

1998年后武汉市开始加强对长江和汉江两岸的防洪能力,如修建了三级平台,增强了行洪能力,武汉市对于城市内涝综合整治,则始于2016年后。

当年,武汉市遭遇持续强降雨,导致部分低洼地带持续了近一个月的渍水。此后武汉市加强了海绵城市建设,并增加了泵站的排洪数量、提高了排洪能力。

截至2019年底,武汉已完成海绵城市面积123.59平方公里,《武汉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提出,2020年实现海绵城市建成区203平方公里。

而成都、哈尔滨、九江等全国防洪重点城市,亦有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

此外,泵站是城市汛期排涝的“主力军”。以武汉为例,目前,武汉市的泵站、排涝能力分别为80座、3546立方米/秒。

其中,武汉市中心城区的泵站有55座,总抽排能力达到1960立方米/秒,较2016年的980立方米/秒有大幅提高。这将确保武汉在遭遇24小时150毫米的降雨量时,中心城区不出现大面积、长时间渍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武汉市对于暴雨精细化监测的预警能力也在持续增长。如建设了100个新型自动气象监测站,实现1小时时间分辨率、1公里空间分辨率的暴雨预报预警。

2020年7月12日23时,洪峰过境武汉前后,城区并未出现内涝。武汉市民邹先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称,武汉城区在2016年后已难见长时间积水,“电视里武汉公交车在水中乘风破浪的情况,已经是过去时”。

但叶建春表示,我国即将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当前长江和太湖流域的形势依然严峻,预计后期雨带将会北抬,淮河等北方河流可能发生区域性较大洪水。他同时提醒,“北方一些流域多年未发生洪水,有的干部防汛意识相对薄弱,工程防洪能力相对偏低。北方地区同样要紧盯超标洪水、水库失事、山洪灾害三大风险。”

(作者:李果 编辑:耿雁冰)

TAG:
阅读:
广告 330*360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广告 330*360

热门文章

HOT NEWS
  • 周榜
  • 月榜
广告 330*360
仿站低至300元,新闻自媒体
韩德科技资讯媒体
微信二维码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新闻自媒体联系QQ:327004128 邮箱:327004128@qq.com Copyright © 2015-2019 韩德科技资讯媒体 版权所有
二维码
意见反馈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