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下水的实验6号科考船有何亮点?我们和总工程师聊了聊
新京报讯(记者 张璐)7月18日,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实验6”号在广州下水,新京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悉,这是目前国内3000吨级综合科考船的旗舰船型,填补了我国目前中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的空白,预计2021年入列服役。
据了解,“实验6”号总投资5.175亿元,总长90.6米,定员60人,续航能力达12000海里,自持力(中途不进行补给连续在海上活动的最长时间)达60天,可为我国海洋科学以及深海大洋区的极端环境研究提供先进的海上移动实验室和探测装备试验平台。
“实验6”号设计有何亮点?将执行什么任务?就此,新京报记者专访了南海海洋所造船办公室总工程师、“实验6”号项目总工程师蔡小阳。
7月19日,“实验6”号项目总工程师蔡小阳站在“实验6”号科考船前。受访者供图
共设置各类实验室16个 全船人员住舱均为平铺
新京报:“实验6”号是目前国内3000吨级综合科考船的旗舰船型,这一船型适合什么样的科考?有何优势?
蔡小阳:可以说,“实验6”号填补了目前国内中小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的空白,以较小的船舶吨位获得了较全的科考作业功能。能够发挥吨位适中、快速灵活、节能环保、低噪稳定等特点,为我国研发的探测装备海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平台。
通过高效节能型主机、优化住舱布置、合理分配用电负荷、优化科考作业流程、采用减振降噪等措施,“实验6”号具有吨位小、操作灵活、科考功能强,油耗少、运行费用低、满足绿色环保排放要求的特点。
新京报:能否具体介绍下“实验6”号的设计亮点?
蔡小阳:“实验6”号共设置各类实验室16个,总面积超过330平方米,工作甲板面积达到600平方米,科考辅助面积超过470平方米。
“实验6”号具备技术先进性和创新性。一个例子是,它创新采用了控制气泡干扰的船型一体化设计技术,成功解决了快速性与抗气泡干扰性之间的矛盾。
什么叫气泡干扰?以前的科考船,更注重快速性,往往忽视气泡下泄对船底声学设备影响。这次采用的线型,通过采用内凹的小球鼻,仅牺牲较小的阻力,可以保证气泡下泄最优的路径,对船底声学设备的影响可达到最小。
此外,“实验6”号是国内首艘全船人员住舱均为平铺的中型科考船,不设上下铺,提高了居住舒适性。优化设计的露天作业甲板面积超过600平方米,达到4000吨级科考船的水平,大的甲板面积表明一次出航可搭载的科考设备种类多,可完成的任务多、能力强。
“实验6”号还拥有综合科考船中较高的航速,能缩短科考航渡时间。这条船的动力大,跑得快,由于电站功率配置优化合理,所用油耗小,推进储备功率富裕,抵抗恶劣海况能力大大提高。它采用多种最先进的减振降噪措施,低速探测水下目标时,对生物没有影响。
“实验6”号是目前国内3000吨级综合科考船的旗舰船型。摄影/蔡小阳
具备多学科科考功能 可探测11000米水深海底地貌
新京报:与“实验3”号等科考船相比,“实验6”号有什么不同?
蔡小阳:因专业科考设备配置,未来“实验3”号将更多执行物理海洋专业的航次,与“实验6”号形成互补。
“实验6”号是国内首艘以地球物理勘探、地震采集和处理为主的现代化科考船,可以实现11000米水深海底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探测和综合海洋环境立体探测,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什么是地震采集?就是科考船在目标海域底部投放海底地震仪阵列,在船尾拖放气枪震源和多道电缆,以走航拖曳方式向海里发射高压空气炮,利用人工源地震方法制造地震声波。海底地震仪和多道电缆采集地震数据后回收分析,通过分析获取的数据可以解释海域的地质构造情况,包括岩浆活动、地壳结构、板块张裂等情况。
除了突出地球物理调查能力,“实验6”号还强化了多学科综合科考的功能,比如水文、气象、生物、环境污染调查等,以提高使用率。它相当于“海上移动实验室”,有效科考负载超过150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新京报:建造“实验6”号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蔡小阳:因为“实验6”号配备了先进的地球物理探测系统,船载仪器设备繁多、复杂,而且大部分是新型设备,这就给船载仪器设备选择、安装与集成技术带来了困难。
今年春节后,船台建造进入复工复产阶段,但受疫情影响,劳务人员比较缺乏。为此,黄埔造船厂采取激励措施,同时积极和劳务人员所在地政府沟通协调,在当地政府许可下,安排大巴定点接回广州。
另外,包括发电机组在内的许多大型船舶设备以及操控支撑系统、声学设备在内的科考设备的生产运输受到疫情影响,无法按原定时间到厂,其中还有许多进口设备。在这种情况下,船舶建造项目组与设备厂商沟通,密切关注当地政府或所在国家的政策,在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保障设备的生产运输,以不影响船舶建造进度。
同时,项目组和船厂建造组、设计所设计师等举行视频会议沟通协调相关事宜,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
“实验6”号从建造船台转到浮船坞,准备下水。摄影/蔡小阳
未来将进行船舶试航和科考设备试航
新京报:在此次下水后,正式服役前,“实验6”号还将进行哪些工作?
蔡小阳:船舶下水并不意味着建造工作完成,下水后要继续进行船舶舾装、内部装修。船舶内部还有很多设备需要安装,要进行完善控制系统,调试设备等工作。因船舶下水时,往往带有较强的震动,有可能对精密科考电子设备造成影响,所以一些关键的设备需要在下水之后才能展开安装。
下水后各项设备安装完成后,将在船厂进行系泊试验,之后再进行海试,最主要的任务是测试船舶的建造质量是否过关,航行性能是否达到要求,各项子系统是否按规定安装准确并顺利运行。
海试达到设计要求了,运行平稳了,确认系统与设备均无问题后方可正式服役出海进行科考,服役后船东也会进行更全面的测试。
新京报:未来,“实验6”号的试航有什么安排?
蔡小阳:未来的试航分为船舶试航和科考设备试航。
船舶试航主要进行船舶设备和船舶性能指标测试,包括柴油机、推进系统等设备和航速、噪声等指标测试。科考设备试航包含操控支撑系统、多波束测深系统、温盐深测量系统等设备的技术指标。
新京报:2021年服役后,“实验6号”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蔡小阳:“实验6”号是一艘无限航区(冰区除外)、具有全球航行能力的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
未来服务的主要科学目标包括:揭示南海岛礁的地质稳态与生态安全机制、认识莫克兰海沟-全球最浅海沟的结构与成因机制、揭示瓜达尔港地震和海啸频发的机制和其未来地震和海啸风险等。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张畅 校对 李立军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