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认为“第二波疫情”目前还是伪命题,高瓴期待全球医产学研融合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医疗大健康产业价值凸显。如何提速生物技术创新、提升医疗健康水平、加速大健康产业发展?8月8日,高瓴HCare全球健康产业峰会主论坛给出答案。
国内呼吸医学界专家王辰院士在峰会致辞中表达了对医疗和大健康产业未来发展的信心:“此次疫情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健康事业是关乎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稳定的主流社会事业。在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中,相对于衣食住行等消费增长,健康相关的产业增长空间是巨大的,完全称得上是‘未来的第一大产业’。”
疫情也并未阻断健康产业的跨国交流合作,美国Mayo Clinic国际部总裁G. Anton Decker表示,在当下情况下,更要加强全球医产学研联动:“我们的研究者,包括病毒学家、微生物学家、传染病专家以及重症专科医师,每天要从全世界各地了解到不同信息,对新冠病毒展开科学研究,在应对新冠疫情这件事上,我们需要全球通力合作。”
实际上,新冠疫情的爆发,也客观上加速了产学研医之间的深度融合。“今天健康产业生机勃勃的景象,就像当年信息产业爆发前夜一样,上下游之间正在发生越来越强烈的耦合效应,通过产学研医通力合作,构建一体化创新生态,将大大降低整个行业的创新成本,加速药物和医疗器械研发的迭代速度,创造巨大的增量价值。”高瓴联席首席投资官、合伙人易诺青表达了对全球医产学研融合的期待。
除了预测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大会也揭秘了全球新冠疫情的最新进展。
王辰院士表示,新冠疫情不会很快过去,未来的风险依然很大。“因为这是一个兼具了很强的传播性和致病性的病毒,人类对这个病毒来说还是一个新的宿主,病毒现在还处在一个进化和变异期比较突出的阶段。面对这种进化和变异,无论是社会干预,还是科技干预,并不能保证完全产生特异性的综合抗体。”
对于公众关心的“疫情是否会在秋冬季节卷土重来”,张文宏教授认为,所谓的秋冬第二波疫情,是以第一波的结束为标志的。现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波并没有结束,所以,“第二波疫情”目前还是伪命题。他同时强调,“得益于比较完整的抗疫策略体系,中国最差的时刻已经过去。”
与会嘉宾对人类终将战胜病毒表达了乐观的共识。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如果回望过去30多年,人类基本上已经征服了三种非常重要的病毒,乙肝、HIV、丙肝。人类科学研究的能力,整个社会对新冠病毒的重视程度,必将促使科学家们能够做出疫苗,找到高效的治疗方法。”王晓东院士表示。
在新冠治疗性特效药短期很难出现的情况下,疫苗就成为最好的解决方案。
据易诺青介绍,新冠疫苗研发的五大类技术路线分别是: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包括mRNA和DNA疫苗)以及减毒疫苗。其中,mRNA疫苗方面,全球第一个进入III期临床的是美国生物制药公司莫德纳 ( Moderna),国内进度最快的是苏州艾博生物(Abogen);腺病毒载体疫苗的代表企业康希诺生物,以及重组蛋白疫苗的代表企业三叶草生物。
另外,王辰院士号召:“做临床的,做研究的,做产业的,应该通过跨行业交融,形成雄浑的交响乐。”
张文宏也认为,许多临床问题,从前端的基础研究,再到临床研究,再到产品出来,都需要创新和跨行业融合才能解决。“未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相当多的疾病,都会对健康产业有一个期待。也希望看到更多的王晓东院士们从医疗和科研前端走到后端,根据临床的需求来设计产品,也期待王辰院士主导的国家呼吸医学中心,能与整个临床网络融合在一起,为所有的科学家、产业进行赋能。”张文宏表示。
(fuxiaoya@lanjinger.com)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