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站低至300元,新闻自媒体

【你笑起来真好看】卡阳蝶变:留住乡愁

编辑/2020-08-20/ 分类:智能时代/阅读: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樊永涛 报道)留住乡愁,就是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诗意场景走入乡亲们的生活。 曾经,贫困的卡阳受制于生态;如今,振兴的卡阳破局于生态。 虽已入秋,地处青海东部农耕区的西宁市湟中区卡阳村仍是满目绿意。站在山梁之 ...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樊永涛 报道)留住乡愁,就是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诗意场景走入乡亲们的生活。

曾经,贫困的卡阳受制于生态;如今,振兴的卡阳破局于生态。

虽已入秋,地处青海东部农耕区的西宁市湟中区卡阳村仍是满目绿意。站在山梁之上,一层层梯田随着山势蜿蜒远去,蓝天白云下矗立着一排崭新的小洋楼,沟谷内,游客如织,儿童的欢声笑语,让这个小山村充满生机。

从昔日的穷山沟,到如今富有名气的“乡趣卡阳”景区,近年来卡阳村依托生态资源,挖掘文化、体育、乡村特色风俗和乡间美食,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之路。

绿水青山,卡阳蝶变

在此之前,卡阳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交通不便,人均耕地面积少。为了使村民脱贫致富,当地水土保持部门精准施策,以坡耕地改造为抓手,通过精准对接生态观赏性树种、梯田特色农作物、珍稀花卉种植等措施,使卡阳村周边地区的水热状况得到改善,地区涵养水源得到明显增加,地表径流的冲涮逐年减少,土壤侵蚀程度也逐年减轻,生态有了良性循环。

“以前山是秃山,地是坡地,村是穷村。”村党支部书记祁生海说。卡阳全村面积七成是水土流失区,耕地九成是坡耕地。“亩产也就300斤,1斤也就1块钱”。

卡阳曾经成为国定贫困县湟中区的156个贫困村之一,建档立卡贫困户共45户128人。

2014年10月26日,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湟中拦隆口项目区开工,卡阳与其他5个村受益。卡阳的183.33公顷坡耕地改造为梯田。项目的完成为后来的卡阳村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

次年,亩产“有六七百斤了”,村里粮食总产量增加5.5万公斤,经济效益增加近50万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395元。

如同一块跳板,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为乡村脱贫提供了立足点,更生发出向上起跳的强韧弹性。产业带动、低保兜底、医疗救助、外出务工……卡阳的好事儿不断“弹出”。

“过去我们在山上种地,收成基本看老天爷的脸色。以前光种植和收庄稼,就要花去4个月时间,现在建了梯田坡地变平地,机械也能进去,这些农活10天就能干完,大大解放了我们劳动力。”村民杨有兴在卡阳村生活了大半辈子,坡耕地改造带来的变化让他感触最深。杨有兴告诉记者,家里有8亩水保治理梯田,今年全部种了油菜,一定能有个好收成。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卡阳村的耕地,过去基本都是坡梁地,每年雨季,地里的土壤肥料都会被雨水冲走,加上不能浇水,庄稼全靠天,亩均产量只有几百斤,由于种地效益收入低,很多村民都外出打工,成了远近闻名贫困村、“光棍村”。

漫步在木栈道上的游客

事实上,水土保持在改善生态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如今,村子以梯田为载体,千亩优质油菜基地、优质中藏药基地和生态花卉基地已初具规模,形成了“青山如黛、花海飘香”的高原特色乡村旅游景观。

如今的卡阳,山清水秀,游客多了,贫困村脱贫了,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光棍也娶上了媳妇。

保护河流山川,保护的是脱贫的命根子,安放的是乡亲们的那一抹乡愁。

TAG:
阅读:
广告 330*360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广告 330*360

热门文章

HOT NEWS
  • 周榜
  • 月榜
广告 330*360
仿站低至300元,新闻自媒体
韩德科技资讯媒体
微信二维码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新闻自媒体联系QQ:327004128 邮箱:327004128@qq.com Copyright © 2015-2019 韩德科技资讯媒体 版权所有
二维码
意见反馈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