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比药贵”,国家第三批药品集采平均降价53%后,企业该如何生存?
8月20日晚间,涉及数百亿元的第三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以下简称“集采”)产生拟中选结果。一时间,医药圈为之沸腾。
据悉,本次集采参与企业共有189家,从中产生拟中选企业125家,拟中选产品191个,拟中选产品平均降价53%,最高降幅达95%。这些拟中选产品拟纳入56个品种,涉及300多个品规。最终,此次集采共有55个品种采购成功,药品品种数量接近前两批之和。
糖尿病治疗药物二甲双胍等产品的“跳楼价”引发热议,有医药圈内人士戏称“一片药的价格还没送服的那口水值钱”。
如此大幅降价对于中标和没中标的企业来讲各自意味着什么?
以价换量,中标企业获得更大市场
哪怕半价是半价甚至一折让利出售,众多大中小型企业也要挤破头参与集采,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其本质就是以价换量,集采中标的不少产品销量都出现了显著增长。
比如科伦药业(002422,股吧)(002422.SZ)的抗抑郁药物百洛特,该药品没进入集采前销量不高,但在集采中标后,迅速覆盖了11个重点城市的200多家三级医院,销售渠道的铺开助力整体销售业绩增长促进明显。2019年,该公司销售收入达到3.29亿元,同比增长58.28%。
院内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上市公司的销售渠道尚且难以打开,更何况中小企业。
某从业多年的医药行业专家解释称:“大企业常年跟医生、医院打交道,他们的关系特别好,所以刚起步不久的中小企业很难进入。加之,中小企业自身体量小,资金不够充裕,大部分资金用于研发,没有多余的钱去铺销售渠道,集采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小企业只需要负责生产药品,然后把药卖给国家,国家帮他们把药卖出去,省去了中小企业一大笔营销费用。”
不仅如此,集采中标的企业因为市场份额的迅速扩大会给其没进入集采的竞争对手带来压力,甚至于有的大企业为了中标抢占市场份额不惜不挣钱甚至亏钱进入集采,反正这么多年挣的钱也够大企业支撑其他业务了。而且,很多患者往往会选择医保可报销且低价的产品,由于没进入集采的药品比集采中标的药品售价高,这就导致没进入集采的企业消费者流失,市场份额减少,营收面临压力。且没进入集采的企业无法获得像集采中标的企业一样优秀的医院渠道资源,自己铺渠道费时费力费钱,生存进一步承压。
另外,这或许也是传统药企转型的一种新的尝试。
红日药业(300026.SZ)是个中医药企业,但最近该公司宣布旗下产品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参与第三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且已经中标。
据了解,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是一种化学药品,不属于中医药范围。
因此,某不愿具名的王姓专家猜测:“红日药业(300026,股吧)最近几年的效益一直不是很好,此次化药中标可以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量。拿着化药挣的钱,红日药业可以去继续搞中医药,或者化药销售效果好的话直接转向做化药也有可能。”
等待未中标企业的会是什么?
对此,王姓专家很直白地指出:“非单一产品管线的大企业或许以后还有机会凭借其他药品参与集采,或者他们也可以走民营医院的渠道进行销售,但中小企业尤其是只有一款产品的中小企业,几乎必死无疑。”
真的是这样吗?等待未中标的中小企业的真的只有死亡吗?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命运呢?
蓝鲸财经记者就此采访了青桐资本投资总监周毅慧,她指出:“我们认为鼓励创新,研发新品种暂时不受到集采的影响。集采让我们看到以往靠高营销费用去把销量做上去的形式走不通了,所以提升产品质量、研发新品种才是王道。”
这也是国家倒逼药企转型升级的一种方式,众所周知,目前,中国市场还是以仿制药居多,而创新能力不足。如何才能打破“舒适圈”,让更多企业走上自助研发创新药的道路,是国家一直在思考的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这一说法也在另一位专业人士那里得到了证实。
某不愿具名的跨国外资药企研发人员表明:“摆在制药企业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积极优化企业生产、管理流程,降低运营成本,争取产品以更低报价进入医保药品目录和集采;如果集采中标失败,也要高举创新旗帜,深入探索临床需求,努力研发创新药物,使其产品能在市场竞争里立于不败之地。显然,制药企业也希望在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制度下持续发展,唯一的选择就是修炼内功、不断成长。这样才能给中国患者群体带来更多、更便宜的好药。”
这也符合国家不断进行医保改革和制定集中采购制度的目的。
(fuxiaoya@lanjinger.com)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