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深圳探路改革开放新路径
本报实习记者 蒋翰林 记者 赵毅 深圳报道
“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300778,股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
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在广东省深圳市隆重举行,从昔日默默无闻的边陲小渔村,蜕变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深圳用40年的时间,成为“中国道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个缩影,书写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
站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新起点,深圳“不惑”,继续迎接新的挑战,完成新的重任。庆祝大会前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指出以设立经济特区40周年为契机,在中央改革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下,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
“过去40年全面建设小康阶段结束后,下一步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阶段。深圳继续先试先行,在新时代下,探索出一个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体制机制,蹚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在接受《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记者采访时称,对深圳来讲,作为先行示范区责任重大。《方案》的印发不仅仅是给深圳的庆生“大礼包”,更是责任和重担。
从“探路者”到“示范区”
“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979年4月,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提出在广东搞出一个出口加工区,邓小平当即称,还是叫特区好。第二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成立,经济特区模式在中国诞生。
随后,深圳用40年的时间,杀出了一条血路,引领全国改革开放,令世界瞩目。
深圳特区建立以来,经济快速增长,跻身国际现代化大都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19年的2.7万亿元,年均增长20.7%;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万元,比1985年增长31.6倍;财政收入从不足1亿元增加到9424亿元;率先进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创1000多项改革举措;进出口总额由1980年的0.18亿美元跃升至2019年的4315亿美元,年均增长26.1%;在国内一线城市中,深圳年均经济增速位列第一。从世界范围来看,深圳成功跻身世界一线城市之列,GDP总量超过新加坡、中国香港,与韩国首尔相当。
2020年,全球各大城市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圳经济率先“V”型反弹恢复,交出亮眼成绩单。上半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12634.30亿元,同比增长0.1%,在四大一线城市中率先转正。逆境中取得来之不易的成绩单,是深圳40年来深化改革开放与经济转型发展厚积薄发的结果,以高质量的发展在时代浪潮中披荆斩棘。
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党委书记许家印受邀参加庆祝大会。他表示,从1992年第一次踏上深圳到现在,亲眼见证了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深圳经济特区创造出的世界奇迹,亲身经历了特区人民披荆斩棘、艰苦奋斗、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伟大进程。恒大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与深圳这座城市息息相关。
除了经济的崛起,深圳在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生态环境等各领域也全方面协调发展。
在科技创新方面,2019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10155.51亿元,其中包括信息技术、数字经济和高端制造业等产业。深圳持续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7万家,在5G通信、基因测序、3D显示、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跻身世界前沿,成为一座充满创新力之城。
“深圳是一座充满创新和包容基因的城市,对创新的包容,创造了深圳发展的奇迹。”顺丰控股(002352,股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卫在参加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后表示备感振奋。他说,顺丰创立27年,也正是得益于深圳开放、创新、包容的氛围。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深圳;没有深圳,就不会有比亚迪(002594,股吧)。”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参加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 周年庆祝大会。谈及深圳,他认为,是在深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的感召下,比亚迪才逐渐成为横跨汽车、轨道交通、新能源和电子四大产业的国际型企业。
在新基建方面,深圳梳理出首批新基建项目95个,总投资4119亿元。在民生改善方面,深圳居民可支配收入达62522.40元,人均消费支出43112.65元,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03倍和1.99倍。生态环保方面,深圳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绿化覆盖面积达10.18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4%。深圳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际设计之都等称号,建成“千园之城”,近年来加快“千里碧道”建设,强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2020年8月26日,深圳特区迎来40周岁的生日,先行示范区建设也刚满周年。2019年8月,党中央作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决策。一年来,深圳牢牢扭住“五大战略定位”和“五个率先”重点任务,奋力跑好深圳先行示范区“第一程”。
多方面创新“向存量要土地”
10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指出以设立经济特区40周年为契机,在中央改革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下,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方案》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深圳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一揽子推出27条改革举措和40条首批授权事项。
《方案》的印发,引起了人们对深圳的期许和对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期许。文中提到,实施方案的发布是新时代推动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又一重大举措,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关键一招,也是创新改革方式方法的全新探索。
在深圳的未来发展中,有观点认为土地是深圳下一个十年的瓶颈。《方案》在土地管理方面,从简政放权、存量挖掘和制度创新等方面,赋予了深圳更多自主权,多方面缓解深圳土地紧缺的局面。
《方案》特别指出,将国务院可以授权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委托深圳市政府批准;支持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前提下,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支持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探索解决规划调整、土地供应、收益分配、历史遗留用地问题。
张燕生向记者分析,此次《方案》的一个核心是“向存量要土地”,将旧的业态、旧的产业所占有的土地腾挪出来,有利于加速深圳产城融合发展和城市职能的优化升级,对深圳乃至全国具有重大意义。
张燕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方案》不仅仅是“大礼包”,更是一个挑战,看深圳如何蹚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过去40年全面建设小康这个阶段结束后,下一步进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阶段。如何在新时代建立起一个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长效机制,对深圳来讲,作为先行示范区责任重大。”
在深圳新历史使命的清单上,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率先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的要求,在全球化受阻甚至面临被打断的危险的关键时刻,向世界传递中国决不被逆风和回头浪所阻,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的明确信号。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