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耗材取消加成,还要挤掉“水分”
6月15日零时,北京市将正式启动实施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届时,全市近3700家医疗机构将在取消药品加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取消医用耗材加成。这意味着,北京地区的医疗机构将彻底结束通过销售药品和医用耗材赚取收入、补偿运行的历史,由资源消耗规模扩张型向内涵质量效率型发展方式转变(6月11日《北京青年报》)。
2017年我国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在破除“以药养医”后,“以耗养医”问题愈发凸显出来。以北京为例,医疗机构收费耗材对患者实行进价加差率收费,耗材进价500元以上的加成5%收费,500元以下的加成10%收费。单是耗材“一进一出”,医院就能赚取5到10个点的利润,明显有违医院的公益属性,也直接加重了患者的就医负担。
2017年11月,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全面深化价格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巩固取消药品加成成果,进一步取消医用耗材加成,优化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随后,各地纷纷加快医改步伐,截至今年3月已有近20个省(市)宣布取消医用耗材加成。医用耗材取消加成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医疗机构不再收取加成费用,直接按采购进价收费,患者在医用耗材上的花费将会减少;同时,有利于推动合理使用化验和医用耗材,规范医务人员服务行为,促进医院服务质量的改进和提升。
不过,与加成问题相比,医用耗材本身价格虚高同样值得关注。有数据表明,在卫生材料中,高值耗材占比通常达到百分之五六十,有的甚至高达80%。一枚出厂价不到3000元的心脏支架,到了患者身上就要卖到1万块钱左右,有些进口的支架,甚至可以卖到两万多。从厂家到患者,价格翻了3倍到10倍。
医用耗材价格虚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耗材出厂价不透明,给了厂家参与竞标“虚高”保价的底气。2017年5月黑龙江省公共资源交易网公布的血管介入类医用耗材中标结果中,某公司多款大动脉覆膜支架系统以“全国最低价”1.98万元中标,而该产品此前在当地所报“全国最低价”为4.13万余元,报价前后相差超一倍。
其次,耗材招标采购层次较低,大都以省、市为单位开展采购,普遍存在“量价脱钩、竞争不足、采购分散、政策缺乏协同”等问题。医用耗材以量定价特点明显,不能实现带量采购,自然缺乏议价能力。
此外,医用耗材领域逐渐成为医疗行业腐败易发、多发的新高危地带,各种回扣推动耗材价格水涨船高。有供应商坦言,“医学介入产品回扣20%是行规”。这些灰色成本最终都要加入耗材定价,转嫁给广大患者。
要想医改落到实处,医用耗材除了取消加成,更要挤掉“水分”。一方面,积极开展省际联合采购,实现“带量采购,以量换价”,从而提高议价能力,压低耗材价格。尤其对于进口人工关节、心脏支架等高值耗材,可以探索实行国家谈判,推动价格理性回归。另一方面,优化医院收费结构,提高技术服务价格,从“以药养医”“以耗养医”转变为“以技养医”,在帮助医生充分体现劳动价值的同时,加大对于耗材回扣的打击力度,斩断涉医腐败利益链条。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