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61秒!宜宾这场6.0级地震是如何被预警的?
文/Cuba Libre
6月17日22时55分,在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北纬28.34度,东经104.90度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这场昨晚突如其来的地震,让11年前那场痛彻国人心扉的汶川地震再一次浮现在眼前。
截至6月18日早上8时30分,这场地震已造成12人遇难125人受伤。
而长宁地震发生以后,余震不断。截至2019年06月18日02时30分共记录到M2.0级及以上余震32次。其中5.0~5.9级地震1次,4.0~4.9级地震2次,3.0~3.9级地震4次,2.0~2.9级地震25次。后续,长宁再次发生5.3级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
不过,让人略感安慰的是,就在这次地震之前的61秒内,四川成都、德阳、资阳等地已经陆续收到了通过广播电视机构和各种终端设备发出的提前预警。倒计时数秒之后,震感如约开始强烈起来。
公开研究成果表明,人们如果能在地震发生时提前3秒得到预警,伤亡人数可降低14%;提前10秒获得警报,伤亡人数可减少39%,提前20秒,伤亡人数可降低63%。
无疑,一套成熟的地震预警系统可以为在和死神赛跑的人们争取一些宝贵的时间。
在宜宾地震中拉响了警报的,是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王暾博士团队研发的ICL地震预警系统,而这并不是这套系统第一次派上用场。
2017年8月8日,在四川阿坝县九寨沟发生的7.0级地震中,ICL地震预警系统就成功提前71秒通过手机和专用终端为成都发出预警信息,提前19秒为甘肃陇南市发出预警。而九寨沟地震,已经是这套系统第38次成功预警我国的破坏性地震。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成立于5.12汶川地震后,由国家“千人计划”人才王暾博士创建,王暾博士还牵头成立了由四川省政府授牌的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其团队研发的这套预警系统使得我国成为继墨西哥、日本之后世界第三个具有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
资料显示,中国目前已建立了覆盖31个省区,220万平方公里,覆盖6.6亿人口的地震预警网络,主要分布在南北地震带、华北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新疆西北部。
ICL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就是利用地震的横波和纵波以及电讯号传递速度的差异打时间差。
地震发生时,震源会向外辐射两种不同类型的地震波:纵波、横波。其中纵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它最先向外扩散,使地面上下震动,但破坏性较弱;横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千米/秒,在纵波之后,第二个向外扩散,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相对较强。
而横波和纵波在地表相遇后,会激发产生一种叫做面波的混合波,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传播。面波就是造成地表及建筑物被强烈破坏的罪魁祸首。
比地震的纵波和横波都要快的,是传播速度接近光速(30万千米/秒)的电讯号。因而,利用电讯号,预警系统就可以在接收到纵波信号以后及时向可能波及地区发出警告。
公开资料显示,ICL地震预警系统分为地震监测、预警信息分析和处理、预警信息发布,以及预警信息接收和应用4个环节。按照系统响应的顺序可包括:地震监测台网、地震参数快速判测系统、警报信息快速发布系统和预警信息接受终端。
最终拿到人们手上的,是公众号和各种地震预警系统终端发出的预警信息,比如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手机、电视、微博等终端和应用接收地震预警系统所发出的警报。
就在今天,App Store里,地震预警应用的下载量已经飙升至第二位。
除了中国,美国和地震大国日本也有着类似的、相对成熟的预警系统。不过,对于地震预警系统,人们还有些误解。
预警,不是预测、预报
“目前地震预警技术已很成熟,而地震预测的技术还未解决,还是世界难题。 无论是汶川地震,还是后来的芦山7级地震、九寨沟7级地震等,都没有被预测到。”王暾曾经说过。
这就要普及一个知识点:地震预警并非“预报”。
如上文所说,地震预警系统是发生地震时,基于秒级响应的地震监测预警网络,利用的是电波(纵波)比横波快的原理,从而对地震会波及的地区提前十几秒发出警报。但是,它并不能在更早的时间内预知未来某地会发生多少级别的地震——
所谓预报,是预测并播报还未发生的地震。
在网络上的一段采访视频中,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博士就再次强调道:这套系统不是地震“预报”,而是预警。
“预警只能减少人员死伤,但并不能避免人员死伤。”王暾说。
也就是说,地震预警系统可以被视为第一手的地震新闻速报,但是它并不能在地震来临之前进行预测,并且给出完全安全转移的时间。
可以说,对地震的预测至今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待解决难题。不管是中国、美国还是日本,在技术上还没有特殊而有效的方法能十分准确地预测地震。
而现在这样的一套预警系统,其实也还没有到万无一失的地步——地震预警系统往往是有盲区的,数据显示,以震中为圆心以21公里为半径的区域内的人们还是会先感受到晃动,随后才能收到警报。而地震预警系统对于毁灭性特大地震的作用也尚有限。
同时,预警系统还面临一个尴尬。果壳2014年的文章就写过:越是地面运动强烈的极震区,能提供预警的时间就越短;对预警系统依赖越弱的地区,能提供的预警时间反而越长。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汶川地震中,离震中不到20公里的映秀就处于预警系统的响应盲区,几乎没有可能获得提前预警;而距离震中约1500公里的遥远的北京,反而能获得大约3分钟的提前预警。
但不管怎样,几十秒甚至是十几秒的时间,足够让更多的生命获得喘息的机会——
借用这个时间,低楼层的人可以离开危险的建筑物,(重点提示)高楼层的人则需要靠这个时间找到躲避位置和合适的掩体,而不是在慌乱之中冲出楼层。在地震预警系统的进化中,人们会获得更多对于生命的希望和信心,这是最重要的。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