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站低至300元,新闻自媒体

愿良渚文明穿越时光落在每个人心里

编辑/2019-07-08/ 分类:智能时代/阅读:
7月6日,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宣布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围绕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的各项工作,前方记者团第一时间对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张振丰作了专访。 家国情怀和高度的文化自觉 记者:良渚古城遗 ...

7月6日,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宣布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围绕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的各项工作,前方记者团第一时间对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张振丰作了专访。

家国情怀和高度的文化自觉

记者:良渚古城遗址成为世界遗产,这不仅是余杭人民的一件大事,更是全国人民的一件喜事。首先,请您介绍一下良渚申遗的主要历程。

张振丰:这次到阿塞拜疆巴库参加世界遗产大会,实地见证了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的重要历史时刻,心情非常激动,我为杭州、余杭拥有如此古老深厚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和骄傲。申遗成功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对良渚文化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他曾两次实地调研良渚遗址,多次作出重要批示,高瞻远瞩地为良渚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指明了方向。

申遗是一项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早在1994年,良渚遗址就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名录》预备清单,2000年浙江成立了省级层面的申遗领导小组,扎实推动良渚申遗工作。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亲切关心下,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历届余杭区委、区政府的辛勤努力下,良渚申遗工作进入快车道。2018年1月,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2018年9月,世界文化遗产的专业评估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委派专家来到杭州,对良渚古城遗址申报项目进行现场考察评估。今年5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给出了综合评估意见,建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最终,刚刚在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顺利通过评审,成为世界遗产。

良渚古城遗址发现证实和申遗工作的背后,体现的是一代代考古研究和保护管理工作者的家国情怀和高度的文化自觉,正是经过他们80多年的不懈努力,良渚文明才一点点揭开面纱。感谢所有为良渚古城遗址申遗付出辛勤努力的工作者、志愿者以及默默支持良渚申遗的普通群众。

全世界的良渚,全人类的文明

记者:您认为良渚古城遗址的价值在哪里,对于余杭又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

张振丰:良渚古城遗址具有多重重大价值,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在国人的普遍认知里,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历史,但国际学术界却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认为我们从夏商周开始只有三千多年历史。考古研究表明,良渚以距今5300年到4300年间的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等出土物,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实证。

对于余杭而言,良渚古城遗址成为世界遗产,无疑会将世界的目光吸引到这里,大大提升余杭在全国、全世界范围的知名度、美誉度,这必将对余杭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良渚古城遗址不仅是余杭的、杭州的、浙江的、中国的,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遗产。我们将心怀文明的感召和历史的厚重,积极稳妥处理良渚遗址的保护和传承,做好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建设和开放管理,探索一条保护与管理结合、人文与自然融合、历史与现代包容的大遗址保护路径,让余杭成为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靓丽窗口。

遗址保护与安民富民新路子

记者: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工作是个系统工程,作为遗址所在地,余杭采取了哪些保护措施?

张振丰:对余杭而言,把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好是一道历史必答题。余杭四套班子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全力以赴做好遗址保护管理工作。经过探索和实践,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管理形成了八个方面的显著特色:

第一,健全的管理机构。

从1987年设立的良渚文化遗址管理所,到2001年成立的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这种大遗址保护管理的“特区”模式,是体制机制上的创新,走在全国前列,充分体现了各级对良渚遗址保护管理的高度重视。

第二,充分的资金保障。

良渚遗址保护管理的资金,来自国家、省、市、区四级财政的支持。2013年以来,余杭区实行“城市发展反哺遗产保护机制”,将良渚遗址区外城市开发所得的部分财政收入,用于遗址的保护展示和环境整治等。

第三,完善的法规体系。

除了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以外,良渚遗址还有专门的地方条例——《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同时,还有完善的保护管理规划体系,包括《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5)》等。

第四,有效的政策支撑。

实行遗产保护补偿机制,2004年以来,通过文物保护考核的方法,对保护范围内村、社区的集体经济进行补偿奖励。实施农户外迁鼓励政策,按照“群众自愿、政府引导、规划调控”的方式,鼓励外迁区域内的农户逐步有序地向外搬迁。

第五,全面的保护实践。

通过对遗址本体、遗产整体格局和环境风貌等的全面有效保护,保证了良渚古城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比如,永久封闭穿越古城核心区的老104国道(祥彭线)部分路段、关停石矿、治理水体、美丽乡村建设等等,包括在省政府的支持下,调整外移了原本穿越水利系统遗址的绕城西复线,都是极具代表性的重要举措。

第六,系统的价值阐释。

土遗址的保护展示是世界性难题,我们通过良渚博物院、城址区、分等级墓地(瑶山)、外围水利系统及其整体格局、历史环境的综合展示,构建了“遗址博物馆+遗址现场展示”的价值阐释体系。

第七,广泛的价值传播。

我们一直在努力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形成立体化、多元化的价值传播和宣传体系,让沉睡在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第八,显著的共建共享。

我们一直努力打造大遗址保护利用典范和文旅融合发展样板,走出一条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这明显提升了遗产地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更加厚植了良渚遗址保护的群众基础。

成为世人瞻仰历史、朝圣文明的圣地

记者:下一步的“后申遗时代”,余杭在良渚遗址保护、传承、利用方面有着怎样的工作安排和计划?

张振丰: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不是终点,而是保护、传承和利用等各项工作的新起点,并对我们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未来我们将重点做几方面工作:

一是着眼长远开展有重点的、系统的考古研究,进一步挖掘遗址的历史价值和深刻内涵。

二是全面做好良渚遗址的展示工作,包括怎样破解土遗址的可视性、可读性这一世界性技术难题,特别是激发青少年的兴趣,需要我们整合多方力量,持续开展探索研究。

三是对照国际化的高标准,继续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水平,真正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以敬畏之心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同时,将传承、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进一步加大良渚古城遗址的宣传工作,通过持续宣传,让国内外公众更加深刻地了解良渚文化和良渚文明。我们由衷地希望良渚文明可以穿越时光落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成为世人瞻仰历史、朝圣文明的圣地。(本文选自“余杭发布”公众号)

TAG:
阅读:
广告 330*360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广告 330*360

热门文章

HOT NEWS
  • 周榜
  • 月榜
广告 330*360
仿站低至300元,新闻自媒体
韩德科技资讯媒体
微信二维码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新闻自媒体联系QQ:327004128 邮箱:327004128@qq.com Copyright © 2015-2019 韩德科技资讯媒体 版权所有
二维码
意见反馈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