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六号”:这才是真正的有图有真相! 三峡集团:大坝当前各方面性态均优于预期和设计标准 各方专家:三峡坝体位移肉眼不可见
网传三峡大坝严重扭曲变形卫星图
高分六号卫星拍摄的三峡大坝的影像
7月10日,在185观景平台上的游客正在拍摄三峡大坝
商报记者史佳综合整理
近日,关于“三峡大坝变形”的不实言论在社交媒体引起广泛关注。而从所谓的变形图片上,可以看到三峡大坝坝体有明显扭曲。
然而,谣言还未传播开便被看穿伎俩的网友们怒怼。
可尴尬的是,即便境外的不少网民早就已经看出来这是个谣言,这条谣言——就像其他许多无脑的反华谣言一样——还是被人“进口”到了境内的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并引起了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的“哀叹”。
真相到底如何?
这个谣言进入国内不久,中国航天科技(000901)集团便放出高分六号卫星亲测图片辟谣;三峡集团也作了正式回应,用翔实的数据实力“打脸”造谣者。
事实上,监测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三峡大坝的坝基累计垂直位移、坝基上下游方向水平位移等各项指标,均符合规律,位移都控制在毫米级,最大幅度在30毫米以内,这种位移幅度,除非通过精密仪器测量,肉眼根本无法观测。
这就是真相——
航天科技卫星影像显示大坝正常
既然三峡大坝在多重因素影响下的细微位移,肉眼根本不可见,那么,流传于网上的这张显示“坝体有明显扭曲”的图片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这样的扭曲变形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此次网络上的“坝体扭曲”图片传播后不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就发布了一则微博,内容是两张图片的对比,分别为网传变形图和一张近期由我国“高分六号”卫星拍摄的影像。
为此,央视记者联系了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的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获取到这张最新拍摄的卫星高清图片。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高级工程师王海波介绍,这张影像是2019年6月4日拍摄的,目前看这个影像没有任何异常,大坝非常笔直。“高分六号”卫星算高分辨率的卫星,它分辨率是2米。记者又找到了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网站,上面的卫星地图同样可以看到,三峡大坝坝体并无扭曲。
根据网传的图片出处,记者打开了谷歌地图的中文网页,发现上面卫星地图中的三峡大坝看上去确实与网传图片一致。对此,专家解释,卫星图片在成像过程中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出现这样的情况。“如航天器的一个姿态、速度、地球曲率,尤其是受地形起伏和地表建筑影响的。只要有一个出现问题,就会出现这种图像扭曲的情况。”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高级工程师王海波说。
三峡集团三峡大坝当前各方面性态均优于预期和设计标准
7月11日,三峡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范夏夏接受相关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三峡工程的建设者和运营者,三峡集团有责任有义务告诉民众三峡大坝真实的状况:三峡大坝固若金汤、岿然不动。
范夏夏说,7月10日,有超过1万名中外游客在三峡大坝景区游览,每年更是有约300万中外游客实地见证了三峡大坝的雄伟壮观,游客眼见为实,三峡大坝气势恢弘,巍然屹立,这就是事实。
范夏夏表示,三峡工程是全人类的财富,具有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巨大综合效益,是适应自然、造福人民、改善生态的里程碑工程。作为长江防洪体系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三峡工程已经成为长江中下游数以亿计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
“三峡工程,或者说以三峡工程为代表的中国水电工程,代表了世界水电行业的最高水平。从这个意义来讲,只有中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才真正掌握三峡大坝的真实性态。因为我们有理论、有实践、有数据,这就是事实。任何没有科学缜密监测数据的猜断都是不科学的、不负责任的、外行的,甚至是别有用心的!”范夏夏表示。
范夏夏指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建设三峡工程是千年大计。三峡工程从论证到建设到运营几十年以来,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数据监测。这些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数据监测告诉我们:三峡大坝当前各方面性态均优于预期和设计标准。
他强调,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讲,三峡工程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建设大国重器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骄傲,三峡工程所积累的大量数据是中国水电工程领先世界水平的重要基础和核心竞争力。
“我们欢迎全世界的同行、科学家来三峡看一看,共同分享我们的成果和经验,把三峡工程的建设运行经验发扬光大,用以指导未来的工程实践。希望我们的成功实践能为世界水电工程技术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范夏夏表示。
院士专家
三峡坝体位移肉眼不可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今年87岁的陈厚群院士,从1994年就开始参与三峡枢纽工程的质量检查工作。他介绍,从监测数据来看,截至2019年4月,三峡大坝坝基累计垂直位移在1.45mm至26.69mm之间,坝体沉降趋于稳定,蓄水前后没有明显增加;坝基上下游方向水平位移在-0.24mm至4.63mm之间,蓄水前后坝基位移变化多在1.0mm以内;坝顶上下游方向水平位移在-1.82mm至28.70mm之间。陈院士介绍,这符合规律并且各项指标均在设计允许范围内。
据陈厚群介绍,任何结构受力以后,就会产生变形,除非结构是绝对钢性的。大坝随着水位及温度变化,产生正常的变形,这完全符合规律。水位高了它向下游变形就多,水位低了就回去一点。因为它基本上是处在弹性范围以内。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埋设的变形监测测点为2681个,完好率为99.8%,而目前监测的位移幅度,只能通过精密仪器才能测量,肉眼无法看到。专家组在日常监测和巡检中,也不会允许出现肉眼可见的变形或位移。
“每年我们质量检查组至少两次到现场,都要对这些监测数据进行详细检查。如果有任何微细的变化,我们都要分析原因找出问题,扭曲是不允许、不可能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陈厚群说。
德国专家
三峡大坝要崩溃?赤裸裸的假新闻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中国国内的大多数网民没有被谣言蛊惑,国外的专家也没有吝啬对造谣者的“鄙视”。据相关媒体报道,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的水利工程专家菲延(Dr.HerbertA.Feyen)博士看来,相关谣言制作的非常“外行”。最关键的是三峡大坝卫星照片的拍摄角度为斜角,而不是水利工程专业领域更具专业性的垂直航拍。在斜角拍摄的情况下,完全无法精准判断大坝的变形或位移状况。
菲延表示,一般来说,做出精准判断的依据是根据航拍提供的素材创建数字化的地貌模型。这种模型会考虑到包括地球表面弯曲等在内的一系列关键因素。
菲延指出,一座水坝“永远处于运动的状态”,产生变形完全是正常的事情,气温、水位等外部因素都会造成大坝主体变形。最重要的是大坝建成蓄水最开始的那几年,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工程人员会仔细观察大坝的各项技术指标。对于曾亲自拜访过三峡大坝施工现场的这位德国水利专家来说,三峡大坝矗立多年都没有出现险情,证明这座大坝已经经受过了最严格的考验。三峡集团公布的坝顶上下游方向水平在-1.82mm~28.70mm之间的位移,在菲延看来也处在“不值得一提”的正常范围内。他补充称:“现代任何一座摩天大楼的变形程度都比这个要大得多。”
另外,菲延还表示,决定一座水坝所承受压力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就是高度。从全球各地的水坝高度排行榜来说,三峡大坝虽然长度很长,但从高度上来说不算是排名靠前的。三峡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在水利工程领域中,这种纵切面为三角形的重力坝是抗压能力最强的一种大坝结构。而且工程人员之前就能够精确计算出大坝主体需要承受压力的程度。当年他在拜访三峡大坝的工地时,完全没有发现任何建造违规或质量问题。所以,此次所谓“三峡大坝即将崩溃”的谣言在这位德国水利专家眼里,是赤裸裸的假新闻。
眼见为实游客:三峡大坝雄伟壮观网上谣言不可信
随着盛夏到来,三峡大坝景区进入暑期游客接待高峰期,前来参观三峡工程的全国各地游客持续增多。据三峡旅游公司统计,仅7月10日一天,三峡大坝景区就接待游客10059人,比去年同日增加2253人。
在三峡大坝景区,坛子岭上游人川流不息,185平台游客纷纷合影留念,截流纪念园游客乘坐的电瓶车来回穿梭。景区游人如织,秩序井然。
蒋秋月是四川大学一名硕士研究生,今年刚刚毕业,她选择假期旅行的第一站也来到三峡大坝。她说:“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有关三峡大坝扭曲变形卫星影像拼接图片的不实报道,我认为这件事非常荒谬!中国航天科技人员也启用中国的卫星拍摄了三峡工程卫星图像,他们拍摄出来的三峡大坝,跟我现在眼前所看到三峡大坝是一致的。所以,我认为网上的谣言是不可信的。三峡工程非常伟大,我相信中国建造水平!”
来自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西安、长沙等地的旅客说,我们实地参观三峡大坝,内心感到非常自豪。三峡大坝雄伟壮观,固若金汤。为我们的祖国点赞!
来自河南郑州的大学生温浩东、张迅、李硕三人结伴来三峡大坝参观游玩。2018年,温浩东曾随父母参观过三峡大坝,今年暑假又带同学从郑州驾车过来参观。“第二次参观三峡大坝,对我的冲击感更强烈,这是中国真正的大国重器。”他说。
据三峡大坝景区工作人员张洋介绍:“我在三峡大坝这里工作了16年。16年来,大坝巍然耸立,景区每天有成千上万名游客来参观游玩,大家共同见证这个伟大工程。”
三峡旅游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10日,三峡大坝景区已接待人数156.26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17.43万人。仅7月1日至10日,三峡大坝景区就接待游客10.59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62万人。
资料链接三峡枢纽工程安全监测
三峡枢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包括大坝、水电站厂房、通航建筑物、茅坪溪防护大坝和右岸地下电站等建筑物。三峡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顶高程185米,最大坝高181米,大坝轴线全长2309.5米,基岩为前震旦纪闪云斜长花岗岩。
三峡枢纽工程安全监测作为三峡工程8个单项技术设计之一,前期开展了全面深入的设计研究,设立了门类齐全数量庞大的安全监测设施,安全监测项目分为常规监测项目、专项监测项目、地质环境监测项目三大类14项,此外还有各种巡视检查项目,形成了一套覆盖所有建筑物和所在区域的完整监测系统。
监测仪器的埋设及观测工作1994年起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共埋设仪器测点12087个;其中变形监测测点为2681个,完好率为99.8%。全系统有5330个测点已实现自动化运行,涵盖船闸、升船机、大坝挡水一线、左右岸厂房、右岸地下电站、茅坪溪防护坝等建筑物的内部变形及渗流、应力应变等内观监测项目,可实时监控枢纽运行性态的细微变化。
1999年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成立以来,对三峡枢纽安全监测情况保持了连续的跟踪检查、分析和研判。
2012年,三峡大坝在国家能源局进行了安全注册,定期向国家能源局大坝安全监察中心报送大坝安全监测资料,并接受其监督管理。
2013年以来,三峡集团每年编制《长江三峡工程运行实录》,相关安全监测成果亦在每年运行实录中定期向社会公布。
2015年7月,中国工程院完成了《三峡工程建设第三方独立评估综合报告》,评估意见认为:三峡枢纽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三峡枢纽建筑物各项监测值均在设计允许范围内,各建筑物工作性态和电站机组运行正常。
三峡大坝2006年全线挡水、2010年至2018年连续9年蓄水至175米水位运行,运行以来的监测资料表明:各建筑物工作性态正常,工程运行安全可靠。
大坝变形方面,截至2019年4月,坝基累计垂直位移在1.45毫米~26.69毫米之间,坝体沉降趋于稳定,蓄水前后没有明显增加;坝基上下游方向水平位移在-0.24毫米~4.63毫米之间,蓄水前后坝基位移变化多在1.0毫米以内;坝顶上下游方向水平位移在-1.82毫米~28.70毫米之间,主要受水位和温度影响呈周期性变化,一般每年冬季向下游位移,夏季向上游位移;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分布与坝高相关,表现为河床中间大,两岸逐渐减小,符合重力坝变形规律,坝体变形处于弹性状态,各项指标均在设计允许范围内。
(本版信息来源:央视财经、新京报、三峡集团官微等)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