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到2035年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
构建新格局,汕头再出发。
近日,省委和省政府印发《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新格局、新框架、新战略,激发粤东西北地区强劲的内生发展动力。
汕头快速响应,及时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以此推动《意见》在汕头市落地实施。
一个总目标,八项大行动,这是汕头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汕头行动,是谱写新时代汕头迈入新阶段的“汕头九章”。
今起推出重磅策划——“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汕头九章”,深度剖析汕头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努力与探索、机遇与挑战,呈现为广东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汕头答卷”。
7月26日至27日,广东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要求,沿海经济带要与大湾区高水平互动发展,构造贯通我省东西两翼的跨区域产业链,形成“湾+带”的联动优势。
就在会议召开期间,汕头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以此推动《意见》在汕头市落地实施。
实施方案提出,到2035年,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与全省一道迈入全国高质量发展先进地区行列;同时推出八项行动,对各项具体工作进行了部署。这“八项行动”涉及交通设施、产业发展、制度改革、规划建设、教育医疗、人才引进、平台建设、开放创新、社会治理等汕头各个发展重点,可以说是汕头打造内秀外名的“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和沿海经济带东翼经济中心、区域科教文卫中心必须做好的“功课”。
使命在肩、承诺在心,被赋予重任的汕头正蓄势待发。
发展目标
——到2020年,支撑引领沿海经济带东翼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汕潮揭都市圈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100亿元,“十三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10000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以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粤东西北地区前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2022年,支撑引领沿海经济带东翼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巩固,汕潮揭都市圈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800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一带两极三空间”城市格局基本成型,统筹城乡发展更有成效;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与粤港澳大湾区基本实现2小时通达,华侨华人服务枢纽和东南沿海枢纽城市地位更加凸显;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到2035年,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城乡一体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升,辐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与全省一道迈入全国高质量发展先进地区行列。
行动1
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均衡通达程度
7月10日,汕头站首次开行直达香港西九龙站高铁。汕港两地实现高速互通互联,将极大满足周边旅客往香港方向的出行需求,更好地促进粤东区域与深圳、香港的人文交流与发展合作,也将助力汕头打造高水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对汕头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着力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均衡通达程度是关键一环,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因此,“八项行动”的首个行动聚焦的便是“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均衡通达程度”。
其中提升汕头与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水平为重中之重。汕头将携手汕尾、潮州、揭阳加快推进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形成连通粤港澳大湾区的快速通道。加快建设汕汕铁路、加快推进汕漳铁路前期工作,全力推进汕湛高速、潮汕环线等省内干线高速公路建设,完善汕头及粤东地区通往珠三角地区的高速公路网。汕头要携手汕尾、潮州、揭阳加快推进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形成连通粤港澳大湾区的快速通道。全力加快南澳联络线高速、广东滨海旅游公路规划建设。
在外通的同时也要加强交通的内联。加快分别联接潮州、揭阳市的新国道228线凤东路建设和汕南大道前期,以及潮汕大桥、汕揭大桥项目前期工作,着力打造汕潮揭半小时交通圈。通过打通汕头湾南北交通主动脉、引领中心城区“东融西联”等,完善城市内部交通网络体系。同时,还对打造东南沿海航运枢纽、补齐能源水利信息物流设施短板提出具体部署。
行动2
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粤东明珠”
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在推动产业高端发展上,汕头将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对接省重大产业项目布局,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发展一批产值超500亿元、1000亿元的高水平产业集群和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同时,聚焦传统优势产业比较优势和薄弱环节,并加大力度激发国有企业活力,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方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在培育发展新动能上,聚焦省实验室的建设,提出要建立以科研为根本、首席科学家为核心、课题为主导的体制机制。要强化与临港经济区产学研合作,打造绿色化、综合性、全链条、高水平的汕头临港绿色化学化工产业基地。在优化重大产业布局上,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上风电企业集群、形成轨道交通装备完整产业链、建设粤东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建设粤东海运物流集散中心等。
作为沿海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汕头将充分发挥海洋优势,发展壮大现代化临港产业,打造技术领先、配套完备、链条完整的现代航运服务业、海洋新兴产业、智能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临港商务服务业等五大产业集群。
行动3
焕发活力特区制度竞争力
改革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唯有破解体制机制的障碍,才能激发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活力。对此,汕头提出“五项改革”,分别是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深化财政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值得关注的是,汕头提出,要对标国内最优最好最先进水平,推动《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各项任务落实,撬动“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投融资体制、工程项目审批制度、国资国企改革、商事登记制度、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人才制度、土地制度、科技创新机制等专项改革协同推进。到2020年,顺利完成省营商环境改革试点任务,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走在前列。
此外,在财政体制改革方面,推动设立汕头振兴发展专项资金1亿元,支持各功能平台和产业发展。在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方面,推动南澳县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以“侨”字特色金融创新发展为重点,打造国家级华侨产业聚集和金融区域总部,推进华侨母基金落实设立,提升华侨板等金融平台功能。
行动4
规划建设和美侨乡
对接《广东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编制实施《美丽汕头发展战略规划(2018——2050)》,构建与省域副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城市格局。以建设滨海开发带、粤东硅谷及南澳国际旅游岛为统领,推动国土空间开发进一步向海、沿江拓展,构建中心城区、滨海发展带,粤东硅谷和南澳国际旅游岛两个城市增长极,澄海、“两潮”两个半城市化片区构成的“一主、一带、两极、两翼”的城市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加快城市扩容提质,高品质建设濠江区,加快澄海区融入中心城区,加快金平区西片区、龙湖区外砂新溪片区实质性城市化,大力提升潮阳、潮南区城市化水平,将南澳建设成为宜养宜游的国际旅游岛。
同时,深入推进创文提质升级,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改善城市面貌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全力打好创文工作攻坚战和持久战,争取2020年顺利实现夺牌目标,并通过开展乡村振兴等工作,推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行动5
提升沿海经济带东翼中心城市发展能级
作为粤东省域副中心城市,如何提升沿海经济带东翼中心城市发展能级?汕头提出要打造三个“高地”,分别是区域人才高地、区域教育高地、区域医疗高地。
在吸引人才方面,实施汕头人才30条及其配套实施细则,推动人才政策落地兑现,全面提升人才服务质量。加快推进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专区建设。进一步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多举措挖掘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在打造区域教育高地方面,坚持高标准谋划建设粤东科教城,大力支持汕头大学和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发展水平,建设一流大学。加快筹建国际学校,解决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外籍教师子女入学问题,满足社会多样化教育需求。
行动6
用好各类区域发展平台
汕头提出,要加快功能平台建设,推动各功能平台差异化和互动发展,发挥政策创新、科技创新和高端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推进产城融合、产城互动,形成规模效应、聚焦效应,实现城市和产业共生、共利。同时,要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特别提到谋划推动汕头保税区向综合保税区转型,并加快推进国家高新区扩区工作。
按照前港—中区—后城的空间布局,加快汕头临港经济区建设,推动汕头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推进港口、临港产业区和城市互动发展,拓展整合龙湖区、澄海区、潮南区沿海区域和南澳县,建设滨海开发带。
出台实施全市工业园区专项规划和扶持园区企业的专项政策,破解汕头传统产业“小、散、乱、污”的发展难题,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新格局。谋划推动汕头保税区向综合保税区转型,打造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行动7
深化跨区域合作打造开放高地
作为非湾区城市,汕头应如何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汕头提出,将全面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加快与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加快形成“广汕汕”“厦深”沿海高铁双通道,从海陆空全方位拉近与大湾区城市的时空距离,让人员、技术、资金、货物等生产要素便捷流通、有效聚集。此外,加大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汕头中以科技创新合作区、汕头临港经济区等功能平台对外推介和招商,积极向海外人才推介汕头事业发展机遇和“人才30条”政策,吸引更多人才来汕创业。
汕头还将通过强化产业共建、强化经贸合作等措施,加强与珠三角区域合作。如在共建方面,利用珠三角地区企业创新资源外溢的契机,共建新兴产业平台,引导新产品、新技术等在汕头进行产业化和实体化,推动珠三角龙头企业的配套企业、高端现代服务企业相关服务外包环节落户汕头,打造区域产业链。汕头还提出,研究梳理珠三角地区在产业布局、社会管理、人才培育等方面对汕头有指导意义、可复制的先进经验,助力汕头特区再出发。
在深化汕潮揭都市圈融合发展方面,汕头将围绕共同打造沿海经济带东极翼、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延伸区的要求,加快建设汕潮揭现代化都市圈。加快汕潮揭临港空铁合作区建设,促进汕头广澳港、揭阳潮汕国际机场、厦深铁路潮汕站三大枢纽联动发展,发挥资源集聚优势。
与此同时,汕头将发挥海内外华侨华人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桥梁和枢纽作用,深化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积极争取国际高端会议、会展和论坛落户汕头,同时,发挥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侨梦苑”“新侨创新创业基地”等载体作用,积极探索为侨服务新机制等。
行动8
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持久战”,是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这一行动关键的第一点,“整治”和“生态”是其中的关键词。“整治”体现在坚决打赢练江整治攻坚战,启动新一轮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完成全市“散乱污”工业企业综合整治等。“生态”则体现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计划,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推进汕头内海湾整治修复,守好沿海美丽自然生态。
另一个关键词是“绿色”。在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上,汕头提出要深化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强化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完善环保督察整改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自然资产产权制度和监管体制。制定实施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城市建成区绿色提升行动计划,也是题中之义。
在这个行动中,汕头还提出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管理服务水平,以此进一步提升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更多内容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杨英教授:
汕头要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要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打好华侨试验区、海西经济圈、经济特区、国家级高新区、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这五张含金量极高的“牌”。
汕头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主任郑良泽:
汕头市的大型骨干企业总体偏少,对汕头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还不明显。所以,汕头要依靠技术创新、上市公司引领、依托资本市场、发挥名牌效应等方法和途径,着力培育发展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领军企业。
汕头大学商学院教授胡少东:
汕头中小企业众多,研发能力比较薄弱,政府可积极推动公共服务技术平台的建设,为更多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支撑,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这也是打造营商软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
汕头市濠江区发改局党组成员庄彬:
广澳港错过发展最佳时期,腹地支撑不够,且缺少大运量集疏通道。汕头疏港铁路的建设,将打通汕头港与粤东港口群、粤北、赣南地区乃至内地广大腹地的物流大通道,激活港口发展潜力。
策划:严 亮 廖奕文
统筹:廖奕文 杨 可
采写:杨 可 余 丹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