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六年累计减贫8239万人速度快于全球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按现行农村贫困标准,2013-2018年,我国农村已累计减贫8239万人,年均减贫1373万人,累计减贫幅度达到83.2%,我国减贫速度明显快于全球。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高坪镇农民通过加工传统食品——笼藏米馃走向脱贫致富之路。CNSPHOTO供图
数据显示,以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衡量,2012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9899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为10.2%。2013-2018年我国农村减贫人数分别为1650万人、1232万人、1442万人、1240万人、1289万人、1386万人,每年减贫人数均保持在1000万以上。
六年来,我国农村已累计减贫8239万人,年均减贫1373万人,六年累计减贫幅度达到83.2%,农村贫困发生率也从2012年末的10.2%下降到2018年末的1.7%,其中,10个省份的农村贫困发生率已降至1.0%以下。
国家统计局住户办表示,我国贫困具有区域性特征,中西部地区整体性贫困相对突出。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已基本率先脱贫,中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明显减少。
此外,近年来,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数据显示,2018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71元,是2012年的1.99倍,年均增长12.1%;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10.0%,比全国农村平均增速快2.3个百分点。
2018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71.0%,比2012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956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增长11.4%,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3%。
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按照每人每天1.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从1981年末到2015年末,中国贫困发生率累计下降了87.6个百分点,年均下降2.6个百分点,同期全球贫困发生率累计下降32.2个百分点,年均下降0.9个百分点,中国减贫速度明显快于全球,贫困发生率也大大低于全球。
从居住条件看,2018年我国贫困地区居住在钢筋混凝土房或砖混材料房的农户比重为67.4%,比2012年提高28.2个百分点。使用卫生厕所的农户比重为46.1%,比2012年提高20.4个百分点。
从家庭耐用消费品情况看,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从无到有,产品升级换代。2018年贫困地区农村每百户拥有电冰箱、洗衣机、彩色电视机等传统耐用消费品分别为87.1台、86.9台和106.6台,分别比2012年增加39.6台、34.6台和8.3台,拥有量持续增加;每百户拥有汽车、计算机等现代耐用消费品分别为19.9辆、17.1台,分别是2012年的7.4倍和3.2倍,实现快速增长。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截至2018年末,贫困地区通电的自然村接近全覆盖;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信号、通宽带的自然村比重分别达到99.2%、88.1%、81.9%。2018年,贫困地区村内主干道路面经过硬化处理的自然村比重为82.6%,比2013年提高22.7个百分点;通客运班车的自然村比重为54.7%,比2013年提高15.9个百分点。
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贫困地区87.1%的农户所在自然村上幼儿园便利,89.8%的农户所在自然村上小学便利;贫困地区农村拥有合法行医证医生或卫生员的行政村比重为92.4%;93.2%的农户所在自然村有卫生站;有文化活动室的行政村比重为90.7%,比2012年提高16.2个百分点;78.9%的农户所在自然村垃圾能集中处理。贫困地区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全面提高。
世界银行2018年发布的《中国系统性国别诊断》报告表示“中国在快速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曾指出,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最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已实现数亿人脱贫,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