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诞生上万家中小型科企
正在四川省绵阳市开展的第四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截至8月30日已收到企业技术创新需求56项,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小企业。接下来,大赛将对这些需求进行发布,面向有实力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征集解决方案,帮助中小企业打通创新“梗阻”。
过去3年,中国创新挑战赛绵阳赛区累计发布技术需求330余项,征集解决方案430余项,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20对,签订技术合同金额9450万元,参赛项目获得各级项目立项支持270万元。
这是绵阳市近年来营造创新生态、汇聚创新资源的缩影之一。这座仅有543万人口的城市,现有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万家,而在2013年,这一数字仅仅是1700余家;去年,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55.1%、38.2%,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72家。
谈到绵阳市缘何诞生上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绵阳市委书记刘超强调,“在营造创新生态上破题是关键”。
位于绵阳市安州区的一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绵阳麦思威尔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仅6年就已发展成为行业领先的新型环保水性涂料企业。
“技术是核心,人才是根本。”公司董事长闫辉告诉记者,早在2014年、2015年公司就两次获得绵阳市“涌泉计划”的资金支持,使刚刚起步的企业有能力去招揽高层次专业人才。几年下来,公司团队已从创立之初的七八个人扩充至60多人,其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占一半还多。2017年,公司成功申报了市级院士工作站,今年还打算再引进两名院士到工作站,进一步充实研发能力。
近年来,绵阳市将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第一资源,出台“1+9”人才新政,设立了年度6000万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并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分别实施“聚变计划”“涌泉计划”“卓越计划”,入选的团队最高可获得2000万元的资助奖励。相关团队带头人还可获得“绵州英才卡”,在产业项目落地、人才项目申报、购房、创新创业、医疗保健、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方面获得便利服务。
记者从绵阳市科学技术局了解到,绵阳市已建成各类孵化机构60家,面积超过110万平方米,入驻孵化企业超过4000家。在不断完善创新创业载体的同时,绵阳市也积极推动市域内的各种创新资源融通。
同时,绵阳市创新了应收账款融资等金融服务模式,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风险池、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和应急转贷资金,为科技型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目前,应收账款融资服务模式已在全国推广。
通过“育苗子”“搭台子”“找银子”等举措,绵阳科技城为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创造了条件,激发了创新活力。
■新华社成都9月8日电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