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媒一同发声直指香港社会深层次矛盾:住房问题

在李嘉诚表示应对“未来的主人翁”网开一面后,12日至13日,中央政法委所属官方微信“中央政法委长安剑”、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媒接连发文,直指香港修例风波背后亟待解决的香港社会深层次矛盾——住房问题,并呼吁各界将私人利益、局部利益放一放,恳请地产商释放最大善意,真正对年轻人“网开一面”,共同建设香港的未来。
13日,李嘉诚透过发言人表示,自己此前的言论被曲解,最为重要的是“宽容不等于纵容,不等于无视法律程序”。
李嘉诚的言论引起争议,有网友直言,“香港金融危机时怎么不见你给换不起房款的市民网开一面?”

9月12日,中央政法委在所属官方微信“中央政法委长安剑”发文表态,香港少数“未来的主人翁”在街头非法集会、殴打路人、围攻警察、纵火烧街……种种暴行不一而足。提出对这样的人网开一面,无非就是纵容犯罪。这可不是“为香港着想”,而是看着香港滑向深渊。
对于此前的争议,13日,李嘉诚透过发言人表示对自己的言论被误解十分遗憾,并指多年已习惯了那些莫须有的指责,永远会虚心接受批评,但最为重要的是“宽容不等于纵容,不等于无视法律程序”,并重申对任何冲击法治的行为都不能接受。
虽已“改口”,但李嘉诚这番言论引起的争议背后,是公众对香港风波背后更深层原因的探讨。如政法委文章指出的,这个夏天发生在香港的修例风波,探寻背后的深层的社会根源,高房价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个。
不约而同地,13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也发表评论表示,修例风波发展至今,折射出的香港社会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风波背后,住房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香港发展的最突出、最迫切、最让人诟病的问题。”
三大官媒共同指出,香港的居住问题有目共睹,而且正变得日趋严重。
在香港“全球最有竞争力经济体”等光鲜靓丽的外衣下,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平均一万多港元的工资,面对着逐年上涨、动辄每平方米20余万港元的高房价,就连租金也是每月一万元以上,不仅买不起房,连租房都是一件奢侈的事。

在公共设施完备精良、交通快捷方便、楼宇繁华体面的背后,有着大量低收入人群栖身在“鸽子笼”或狭小、不安全的劏房里。
另一方面,不断推高的香港楼价房租桎梏了政府、社会经济发展的思路,吞噬了产业发展空间,阻碍了新兴经济的发展。
香港经济结构单一化、空心化日趋严重,地产经济独大,中小企业失去生存空间,久而久之,社会渐失活力,中产向下“沦陷”,青年难觅上升通道,贫富差距加大,阶层固化,社会矛盾不断产生。
香港基层市民和青年一代只有“望楼兴叹”,甚至连收入不低的中产市民也叫苦连天。这些人日日辛苦打拼,却难以分享到香港经济发展的红利,实在不合情理,也为社会的动荡埋下了伏笔。
董建华上任之初提出《八万五计划》,提出每年兴建公屋和私营住房不少于八万五千套,10年内让香港七成家庭能自购住房;
2018年,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提出“明日大屿愿景”,将跨越20年至30年,建造约1700公顷的多个人工岛。透过填海所得的土地储备,可规划用作兴建26万至40万个住宅单位,供70万至110万人居住,其中七成为公营房屋……

但因各方面的阻力,这些改变,一度只能成为“设想”。
“无论是填海造岛,还是开发棕地,总是会有各种环保组织、非政府组织、反对者站出来,‘从香港的未来考虑’‘理性发声’,导致这些和香港民生息息相关的议题在相关程序中久议不决,推进得困难重重,希望在一天天的拖延中变得渺茫。”
正如中央政法委文章中所提的那样,有人说,各种利益集团打着“保护环境”“担心政府财政”之类的旗号出来,其实就是想维持香港的高房价,喊着最高尚的口号,来掩盖自己损人利己的目的。香港楼宇的“天价”对谁有利,答案或许并不难猜。
在反对派为反对而反对,地产商为既得利益,要挟政府、捆绑民意之下,公众对特区政府改善民生的能力,不了解、不信任。有不少香港年轻人把房价高、租金贵的不满甚至愤怒发泄到了政府头上。“不得不说,他们的发泄,也许搞错了对象。”
就在9月11日,香港民建联在报刊登全版广告,促请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条例》增加土地供应,大量兴建公营房屋,缩短公屋轮候时间,争取达到“3年上楼”的目标。这一倡议引起很大关注。

人民日报指出,要援引《收回土地条例》,意味着自有财产与公共利益之间的一次利益平衡。
这些土地,主要指囤积于地产商手中长期不开发的土地。由于《基本法》第6条与第105条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外加援引条例或遭旷日持久的司法覆核,特区政府对于是否引用《收回土地条例》有过迟疑。然而,诸路不通后,收回土地是可行之道。根据《基本法》105条,征用土地的补偿“相当于该财产当时的实际价值”,收回是有偿的。
尽管香港主流媒体称该条例是解决土地问题的“尚方宝剑”,但这些大量的闲置、荒废土地,要成为港人的安居之地,没有广大香港市民的积极推进,笃定还需要费上不少周章。
新华社在时评中呼吁,不管引用《收回土地条例》这样的措施是否最终可行,希望香港各界将私人的、局部的利益放一放,诚恳切实地思考当前香港社会的难题,逐步凝聚共识。
对于地产商李嘉诚们而言,也如《人民日报》所说,如为公共利益计,为解决民生计,地产商是时候释放最大善意,而不应只打自己算盘、囤地居奇、赚尽最后一个铜板。什么才是对香港未来负责?什么才是对年轻人“网开一面”?这才是。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