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报拉响 不忘国耻 钟声回荡 铭记国难
▲9月18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者在参观纪念东京审判图片展。
▲9月18日上午,沈阳各界人士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前隆重举行纪念集会。
?参加仪式的各界代表共同撞响“勿忘国耻”警世钟。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一曲哀婉的《松花江上》,勾起了多少沉重的过往。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九一八”事变爆发88周年。9月18日上午9时18分,沈阳的纪念仪式在国歌声中开始。14名社会各界代表神情凝重地推动钟槌,击响“警世钟”。回荡在空中的钟声,寓意着中华民族14年抗日战争的艰辛历程。
残历碑前集会纪念
18日上午,来自社会各界的上千名人士在沈阳隆重集会,举行撞钟鸣警仪式,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9时18分,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前,人们列队整齐,神情肃穆。14名社会各界代表神情凝重地击响“警世钟”。14响钟声回荡在空中,寓意着中华民族14年抗日战争的艰辛历程,声声入心。
警报声划破天际,鸣响3分钟,街道上的汽车纷纷停下,鸣笛示警,行人驻足肃立。辽宁省其他13个城市也同时鸣响防空警报,共同纪念这一国难日。
退役老军人代表邹继良说:“现在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可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不能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我们要时刻记住,要团结起来,建设强大的国家!”
1931年9月18日。这是刻在中华民族心口上的一道伤疤。当晚,日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路轨,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开始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自1995年以来已连续25年,每逢“九一八”纪念日,警报都在沈阳这座城市拉响。
再度唱响抗联歌曲
当“九一八”的警钟再次响起,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抗日歌曲又一次唱响,依旧激励着中华民族砥砺前行。
“春日里游击地利为我用,路泞滑河水冰敌人难行动……夏日里游击草木来相帮,树叶浓草深长到处可隐藏。”《四季游击歌》,描写的是东北抗联战士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抒发了抗联将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必胜信念。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里,复原的抗日游击战争实景中“荆棘丛生”,不少参观者被模拟的危险环境所震撼,真切地感受到抗联战士遭遇的艰难险阻。
坐落在哈尔滨市一曼街的东北烈士纪念馆,曾是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察厅,赵一曼被俘后,就被关押在这里。
前不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加2019年全国青少年宫系统文化艺术节文艺汇演的1000多名青少年在这里开展红色教育研学活动,同学们聆听赵一曼、八女投江等英雄事迹,感受先烈们用生命谱写的壮丽人生华章。
“乒乓冲锋杀敌缴械声,那就是革命胜利的铁证冲锋呀……”伴着《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激昂的旋律,电影《杨靖宇》17日在吉林省靖宇县杨靖宇将军殉国地举行了首映式。吟唱着这铿锵有力的军歌,人们仿佛又回到了那炮火连天的抗联岁月。
“杨靖宇是我爷爷,也是民族英雄。我流下的眼泪中既有崇敬,更充满了血浓于水的亲情。”杨靖宇之孙马继民动情地说。
马继民告诉记者,马家有件传家宝,是一块桦树皮,是20世纪50年代父母亲从东北带回河南老家的。在爷爷的忌日,母亲就会把桦树皮拿出来,讲述令人唏嘘的家事。
如今母亲不在了,这块桦树皮又被传到了马继民家中。“下个月我孙子就要出生了,以后我也要拿着这块桦树皮跟他讲我爷爷的故事。”马继民说。
惨案档案首次公布
通过对馆藏有关“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档案的挖掘整理,沈阳市档案馆17日首次公开106件珍贵馆藏历史档案。这批档案真实记录了九一八事变以来,日军在沈阳地区实施残暴的侵略和殖民统治的史实,是日本侵华不可辩驳的罪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此次公开的一份档案真实记载了“平顶山惨案”的详细经过,“因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旧历八月十五夜十二时义勇军从平顶山进攻碳矿区,烧了栗家沟工人卖店,该店日本负责人管诚一报告了日军抚顺守备队长川上。旧历八月十六日该守备队长川上召集宪兵队长小川、派出所所长儿玉以及管诚一、杨柏堡劳务班长上田二男、满多野等及抚顺县煤矿要员诸人开会讨论平顶山事件办法。午后一时左右会议结束,决定由宪兵队长小川协同守备队长川上及守备队员并日本警察、宪兵等百余人全部武装并携带轻重机枪及步枪刺刀等军器向平顶山出发,儿玉警察派出所长下令召集平顶山、千金堡、东山、西山等屯居民约三百五十户计男女约三千人于十六日下午二时左右群集于平顶山西侧山崖下,待居民齐集时,日寇当即举火焚烧房屋同时开枪扫射,并用刺刀杀死未死者,当时抱头拼力逃命逃出来的只有十余人……”。
据沈阳市档案馆编研部部长王梓熠介绍,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整个东北地区并实行血腥的殖民统治。除在政治上控制东北各地的政权、军事上残酷镇压东北人民的反抗外,还在经济上实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政策。从档案记载的损失情况看,日本把控了东北地区经济命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另据档案记载,九一八事变后,日伪大肆实施毒化政策,强迫人民种植鸦片,并制毒、贩毒,通过鸦片专卖等手段向东北人民倾销毒品,在赚取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摧残人民身心健康。据档案记载,“敌伪于大同元年(1932年)开始鸦片专卖制度。全国设立专卖署由省长发给许可证设立鸦片零卖所,由小卖人零卖于各烟民。”
“居安思危。中华民族曾被侵略、奴役的历史不能忘记,曾遭受的苦难也不能忘记。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激励我们前行。”王梓熠说。
97岁翻译回忆审判
18日,《正义的审判——纪念东京审判宣判71周年图片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幕。现年97岁高龄的“东京审判”亲历者高文彬为展览揭幕。
二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理了侵华战争、太平洋(601099,股吧)战争等一系列战争暴行,并对南京大屠杀惨案进行了专案审理,做出了正义的审判和法律的定论。此次《正义的审判——纪念东京审判宣判71周年图片展》展陈面积约500平方米,一批珍贵文物与公众见面。
上午10时,刺耳的空袭警报声响彻南京全城。高文彬敲响法槌,揭开了此次展览的序幕。“七十多年前,我作为检察官的秘书兼翻译,全程参加了东京审判。”高文彬感慨地说,在“九一八事变”发生88周年的今天,重温这段历史,更能体会和平来之不易。
作为亲历者,高文彬对参与“东京审判”的过程历历在目,尤其对发现“百人斩”的罪证记忆犹新。“当时,中国派出的法官和检察官团队仅17人,相比日本28名A级战犯的130人辩护团,显得势单力薄。但我们克服了人手少、时间紧等困难,打赢了这场力量悬殊的战斗。”他回忆道,1947年的一天,他偶然在《东京日日新闻》的一堆旧报纸资料中发现了一张摄于1937年的新闻图片,是日本少尉军官向井敏明和野田毅进行“百人斩”竞赛的消息。这种惨绝人寰的杀戮竟被当作荣誉大肆宣扬,令人愤慨,这也成为后来审判中的铁证。最终,两名已退役的战犯被缉拿归案,押送南京,与南京大屠杀主犯之一谷寿夫一起被枪决。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