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看懂滴滴拼车,我复习了初中数学
前不久我写了篇关于顺风车业务的逻辑拆解文章,当时有很多朋友留言让我讲讲拼车这个业务。
有一说一,确实有大量用户可以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性价比(当然适当牺牲了时间,因为接拼友会绕路,这个看个人喜好),而且在高峰期可以更快速的打到车。
在我看来,拼车业务才是相对完美的共享经济模式,全流程有监控,按座位收费,一口价,兼顾了效率,成本与安全的平衡。
toB的服务,toC的价格。
去年的时候,我出了个小事故,肩膀断了,养伤期间,我长期使用拼车(公司离家近,怎么开速度都快,基本拼车体验=快车,而且早晚高峰容易打到车),和司机聊了很多与拼车有关的话题。
作为C端顾客,我对于拼车本身是满意的,打车快,一口价。
但是作为供给端的司机,对于拼车业务是有微词的。
他眼看着好几个乘客都交了钱,而自己只赚快车的收入,觉得自己亏了。
乘客觉得好,司机觉得亏,这里面其实有很多道道可讲。
1
先说业务本身。
拼车这个业务的逻辑,是把司机向乘客提供的服务商品,直接从以“车辆”为单位,变成了以“座位”为单位。
这有些像公共交通工具的贩售和计费方式。
公共交通工具,比如公交车、地铁、大巴,通过在固定路线上的行驶,让很多不同的人可以分享同一辆车辆的运力,从而降低成本。
区别在于,公共交通有固定的路线,是人找车。打车的路线是不固定的,是车找人。
车找人这个过程会产生很多的问题,比如绕路,比如时间成本,所以人们对拼车有意见是有根源的。
我曾经在某个小城市感受过出租车拼车的狂野。
当时我告诉师傅我很着急。师傅说,放心吧,绝对给你整的明明白白的,然后开心的一路拼车。
真正的人肉拼车,挥手即停。不管别人说去哪,师傅就没有说不顺路的。
我坐在副驾驶,傻乎乎地看着后座上人来人往,这机场到市区的不到50公里,刚好七进七出。
赵子龙当年在长坂坡也是这么拼的。
这段经历曾让我对拼车一直有阴影。
幸好,互联网对传统业态的改造是巨大的。
建立在大数据体系和供需预测系统上的网约车,成为了拼车能够发展的基础。车辆调配能力和具有规模的乘客群体,让滴滴消化掉拼车的很多固有弊端。
但是问题依然存在,最根源的问题是从打一辆车,到打一个座位,这完全是两种思维方式。
做个非常简单的数学题,在出行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把所有乘客的出行需求两两合并,马路上跑的车只需要现在的1/2就能满足。
如果能三三合并,就会只需要现在车辆的1/3。
这是一个很魔幻的事情,解决城市拥堵问题的办法并不一定是多修路或者控制车的数量。
多修一倍的路和让乘客两个人拼一辆车的效果是一样的,但后者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速度更快。
拼车的本质根本不是打车的时候多搭一个人那么简单,而是体系内存量资源的高效整合。
在整合的过程中,由于有了平台这个第三方,新的矛盾出现了。
这四年来,无论是乘客还是司机,都对促成拼车的滴滴有吐槽。
一些吐槽是因为这个业务本身的不成熟,比如接拼友的时候需要绕路,比如拼车并没有比快车便宜多少。
这些矛盾一些是因为当时的技术能力不完善,有一些是计价规则有问题,服务和价格没有对等。
司机对于拼车业务是爱恨交织的。
爱的是确实是更容易接到单子,恨的是虽然自己也多拿到钱了(在绕路时按实际里程计费),但是没有多拿到几倍的钱,要接几个人,拿几份钱,才叫公平。
不说谁对谁错,我只是觉得这种逻辑冲突其实非常有趣。
2
前段时间,滴滴开了一场关于拼车业务的发布会,讲了很多与业务有关的内容,非常坦白。
坦白到很多媒体看不懂的地步,为了讲明白业务逻辑,用了很多数据公式。
我更喜欢这种模式,我挺讨厌很多公司不好好讲话,整天去讲一堆乱七八糟的梦想以及自己多不容易,对于重点只字不提疯狂太极。
要消除误会很简单,就简单的把事情说清楚,把公式摆出来,大家都算的明白,这样就够了。
这个发布会其实就是2件事情。
1件是宣布拼车的新功能和折扣策略,同时公布了拼车的一些核心业务逻辑,用了很多公式来解释为什么这么改。
另1件是搞了一个拼车1折的拼车日。
上上周我去体验了一下拼车日,总体感觉就是车费确实便宜了很多。
当然拼车日并不是重点,这只是一个活动。
真正重点是滴滴对拼车规则的改动。
过去情况下,只要用户选择了拼车,不管最终有没有拼成,都是拼车一口价。
现在是AB两种模式。
情况A,用户的核心诉求是快速出发,接受拼车(拼车不是百分百拼成,这不现实),也接受拼不成的情况下自己负担快车的完整费用。如果在行进过程中成功拼成,就按照拼车一口价来算,拼不成就是正常的快车。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