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无人机,在这个春节派上了大用场!
近年来,伴随着飞控、导航、通信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无人机应用愈发火热。从影视航拍、农业植保、国土测绘到交通执法、物流配送、灭火救援……多元化的发展让其对诸多行业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自身也大放异彩。而在今年春节期间,因为新冠肺炎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原本就已经“春风得意”的无人机更是又“火”了一把。
天下谁人不识君?
说起无人机,现在相信大家都已经不再陌生。作为曾经专门用来执行侦察、打击等任务的军事利器,如今在各种技术的快速升级下,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好帮手。由于制造成本低、功能集成度高,且应用灵活、作业高效、视野全面,近两年无人机愈发向民用领域拓展延伸,不仅消费级市场日益火爆,同时工业级市场也逐步升温。
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经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消费无人机生产、制造大国。截止2019年,我国消费级无人机出口规模占据全球总量约70%,数量达到百万架。而根据此前工信部印发的《关于促进和规范民用无人机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我国民用无人机产值预期将达到1800亿元。在年均25%的增速下,未来无人机发展还将加快。
由此可见,随着国家政策对于无人机产业的进一步重视和加大扶持,无人机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早晚的事。现阶段,在产业愈发成熟、产品日趋丰富的情况下,无人机应用在休闲娱乐、农林植保、物流运输、消防救援、交通执法等场景已经愈发常见,而随着其功能价值的不断发挥、市场政策红利的持续推动,以及用户青睐进一步加深,其发展还将再获升级。
越是危时越超群!
当然,虽然眼下无人机之名众人皆识,且无人机发展也愈发火热,但无人机距离成熟应用仍有不少距离。造成距离感的原因与人才、技术、法律等众多因素有关,它们时刻提醒着我们无人机产业仍处于新兴阶段,发展应用中还有不少的问题需要攻克。不过,俗话说“困难是成功的阶梯”,今年春节期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无人机看到了破局之光。
据悉,新冠肺炎疫情由于传播渠道多样、传播力度巨大,对人们的出行、工作和管控都造成了极大困难。在此局面下,为了避免人员接触交叉感染,同时又保障人们生产、生活的有序进行,无人机作为实现辅助人们作业的智能化、无人机的手段,通过“机器换人”成为了疫情期间的“全能明星”,在交通、救援、消毒、春耕等多个领域展现非凡价值。
其中,在交通领域,无人机通过高空巡检和携带喇叭喊话,一方面有效辅助交警人员对车辆行人进行管控,精准识别未戴口罩隐患人群;另一方面也加强了疫情宣传和传话,保障所有驾驶者以及交警人员的健康安全。而在救援、消毒等领域,无人机通过向武汉等疫情严重地区投放物资,对疫区进行消毒杀毒,进一步保障了疫区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安全需要。
除此之外,在春耕来临之际,无人机的应用也为春耕春种无人可用的局面提供了解决之法。由于疫情影响人们不得外出,农业春耕今年面临严峻招工难、出门难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利用无人机代替人工播种、耕种,依靠智能系统远程操控无人机作业,有效解决了劳动力匮乏问题,同时也保障了特殊时期农业耕作的正常进行。
综上所述,突如其来的严峻疫情虽然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破坏,却也成就了无人机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这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无人机发展的重要进步,未来商用爆发的无限可能性;另一方面也让人们清晰的知道,未来发展无人机的价值有多么正确和重要。经此一役,我们可以期待,无人机所翱翔的天空将一点点放宽、打开来。
发展短板需补齐
当然啦,一场突发事件虽然会加速无人机的发展,却无法决定无人机产业就此走向成熟。作为一个刚刚上道的新兴产业,解决发展短板才是无人机产业前进的必由之路。
鉴于此,首先无人机的普及应用需要有强力、完善的法律支撑。毕竟近些年,关于无人机“黑飞”导致的扰航、伤人、偷拍、隐私窃取等事件常有发生,在国际上都造成过不良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政府加强法律法规完善,部门强化应用监督和管理,同时企业和用户形成健康生产、应用观念,才能保障无人机产业的长久发展。
其次,无人机产业的可持续前进也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有效支撑。当前,不管是无人机研发、应用还是维修,都需要相关专业人才来作支撑。据相关数据显示,未来6年我国所需无人机产业相关人才需求将超过200万人,但眼下真正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复合型人才却并不多见。因此,未来我国还需加快人才培养,完善行业职业体系。
最后,无人机产业的走向成熟也需要系列基础设施的大力保障。无人机不是玩具,而是一种重要工具。在应用过程中,无人机的起飞、降落、线路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和需要,这些都督促着我们要不断完善满足无人机应用所需的基础条件,比如平台、系统、场地、配套设施等等。只有基础打好了,后续发展才能一往无前。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