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战时管制令下达,新型口罩机助力抗疫
2月13日,随着首个战时管制令的颁布,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从当天0点开始进入战时管制模式,初步将管制14天定为一个周期,后续会根据张湾区疫情防控效果进行调整,空军也出动了运-20、伊尔-76、运-9等11架运输机驰援武汉。
此令一出,全国上下一片哗然。自从全国疫情总体下降后,宁夏地区的治愈率也达到了41.5%,抗疫MV紧随着热血出征鼓励大家。本以为疫情已经得到控制,但随着战时管指令的下达,人们才再次警醒。目前疫情爆发过快,防疫物资难以跟上消耗速度,尤其是口罩成了供不应求的紧缺物品。
众多企业受命转产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不仅仅是医疗行业的生产企业在加班加点的生产口罩,还有大批机器人企业也积极的跨行投入其中。其中不乏长盈精密、富士康等行业巨头,甚至拓野机器人、普理司、斯凯瑞机器人、赢合科技、正业科技等以科技尖端技术为主的企业也在其列。他们有的提供尖端技术,帮助生产力低下的半自动化工厂转型,提升了企业生产力;有的改良自有的生产线,加入“口罩生产队”;有的干脆直接投入口罩生产设备的研发中,研制出一流的口罩生产线,推动了口罩的生产速度。
应运而生的口罩生产线
1、普理司科技:柔性AI自动口罩生产线
普理司科技2012年成立,是一家以人工智能为主的企业,主要生产机器人视觉检测设备,同时包含产品制造设计、软件研发、营销、售后服务等业务。普理司科技生产了国内第一款使用AI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鉴别和操控的视觉数字全自动口罩机,一台机器每分钟可以生产约120个口罩,产能达到15万个/天。与普通的口罩生产设备想比,这款设备性能更稳定,生产更集约,续航时间更长,占地面积更小,口罩生产能力更强。
据称,柔性AI自动口罩生产机是由视觉检测机器改造而成的,在度过此次疫情之后如果不再生产口罩,又能重新改为原来的视觉检测机器,既高效又不会因为未来口罩需求量剧烈变化而导致产能浪费。
2、斯凯瑞:全自动一拖二口罩生产线
斯凯瑞成立于2015年05月08日,主打产品有口罩机、手机3D曲面玻璃热弯机、汽车塑料件焊接机等。这次斯凯瑞公司针对口罩机稳定性能和生产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升级,全自动口罩机一拖二产线的效益和产能得到大幅提高。
斯凯瑞全自动一拖二口罩机的采用三菱PLC,具有网络通信能力,还拥有标准化、速度快、体积小等特点,功能更强可靠性高;选用日本进口SMC气缸配件,使设备更加稳定耐用,还装有SMC电磁阀,具有大排量、持久耐用、小体积、响应速度快的特点;采用微电脑控制,中英文界面易学易用;全自动同步焊接耳带精准定位,焊接牢固。
3、中科新松:全自动平面口罩生产线
疫情发生后,中科新松在上海国际总部,按照集团紧急部署,快速响应,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一支战“疫”队伍,凭借成熟的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经验,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新松全自动平面口罩生产线的技术攻关,来缓解时下口罩供应的巨大压力。
新松全自动平面口罩机外形大小为6750mm*4000mm*1900mm,设备功率达到9KW,可以在10-40°C的温度下使用,生产节拍为每分钟100件,工作电源为220VAC±5%,50Hz。这台机器的压缩空气度为0.5-0.7MPa,经过初级过滤,能承受的湿度为5-38%HR,机器本身无可燃性,也不会产生腐蚀性气体。
作为中国最大的机器人生产制造者,新松在疫情面前无所畏惧,毅然决定将复合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等数十台产品无偿捐献给武汉疫区,助力武汉阻击疫情。
4、正业科技:耳带式N95口罩全自动生产线、N95和平面口罩全自动生产线
正业科技成立于1997年,主要面向PCB、锂电、液晶面板等行业提供智能检测和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等产品和服务。作为一家老牌的智能制造商,正业科技也为抗击疫情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正业科技运用自身强大的自动化技术,组织核心技术小组研制口罩生产线,迅速开发出N95和平面口罩全自动生产线和耳带式N95口罩全自动生产线。
耳带式N95口罩全自动生产线设备主要外形尺寸为14800mm*900mm*2180mm,设备功率达到15.5kw,可以在0-40°C的温度下运行。这台机器的压缩空气度为0.5-0.8MPa,经过初级过滤,能承受的湿度为5-38%HR,机器本身无可燃性,也不会产生腐蚀性气体,生产效率可达40-50件/分钟。
N95和平面口罩全自动生产线设备主要外形尺寸为6800mm*4800mm*1860mm,设备功率为8.8kw,其余大部分数据与带式N95口罩全自动生产线设备相同。值得一提的是,这台机器的生产效率要快很多,生产速度高达每分钟90-110件。
跨行生产出的口罩能否达标?
众所周知,医用物品具有严格的标准,口罩也是一样。在工厂现有机床的基础上打造一条新的生产线并不难,难的是无法达到医用级别。
从民用口罩到医用口罩可不只是改一个字那么简单,需要经过层层筛选。从打造医用洁净车间,到引进生产设备、原材料的确认、再到下游包装,都需要一系列评估认证,目前机器人企业也在对此进行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