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邵逸夫医院的呼吸治疗“特种兵” 与世界分享呼吸治疗救治经验
记者金晶陈彦汝
见习记者张慧丽
通讯员王家铃周素琴
湖北荆门,春意融融。在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区)13楼新冠肺炎诊治重症监护室(ICU)内,逐渐腾出的空床位,不断撤掉的呼吸机,希望的曙光正冲破阴霾,洒满病房。
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单独组建的支援荆门呼吸危重治疗35人团队,和荆门当地医护人员一起披荆斩棘,跟死神赛跑,让一个个危重型患者重拾信心,逐渐康复。
这35人治疗团队中,有6名呼吸治疗师,他们和医生、护士协同作战、默契配合,在救治一线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之前,或许大多数人都没听说过“呼吸治疗师”这个职业。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向社会发布了呼吸治疗师等16个新职业。自2020年2月25日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正式有了“呼吸治疗师”这种新职业。这次发布,是我国呼吸治疗专业在经过20多年发展后向前迈出的一大步,具有重要的历史性意义。
不过,这个新兴职业,早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建院筹备之初就已诞生,已有27年的历史,如今已拥有近50位呼吸治疗师。他们每天穿梭在门诊和ICU之间,救治呼吸危重患者、为慢性疾病患者制订呼吸康复治疗方案,指导患者呼吸锻炼和康复。
邵逸夫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应可净教授表示,作为国内率先成立呼吸治疗科的三甲综合性医院,邵逸夫医院呼吸治疗科经过27年的发展,无论是在基础研究还是临床诊断治疗,甚至包括医学人才培养方面,都已经摸索出一套规范的流程和模式。
率先设立呼吸治疗科
打造一支
专业、规范、严谨的呼吸治疗队伍
呼吸治疗师,起源于美国。至今,国际上已经形成完整的呼吸治疗学科体系,加强呼吸治疗师队伍的建设能够显著提升呼吸与危重患者的呼吸治疗照护质量,降低疾病负担。
应可净介绍,生命就在于一呼一吸间,能够正常呼吸是生命最基本的要求。呼吸治疗师最主要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对呼吸困难的病人进行气道通气管理,提供呼吸支持。
“当病人出现呼吸困难需要呼吸支持时,通过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高流量吸氧等方式均无法解决问题时,就需要使用呼吸机(分为有创和无创两类)为患者提供呼吸支持。”应可净说,“呼吸治疗的好坏对医疗质量起到非常大的影响。呼吸机有不同的型号,不同的参数,怎样的参数对于患者来说是最优的,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需要相当专业的知识。同一个病人,在重症期、轻症期以及康复期,呼吸支持的方案是不一样的,参数一直在变,整个过程是动态的,需要专业的呼吸治疗师来把关。”
1993年,邵逸夫医院建院筹备之初,在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医学中心指导帮助下,率先成立呼吸治疗科,科室每一位呼吸治疗师都接受了该医学中心规范、严格的培训。
应可净介绍,呼吸治疗科门诊主要负责肺功能检查、心肺运动检查,呼吸康复门诊会针对慢性肺病患者以及围术期患者进行呼吸功能管理。
邵逸夫医院70%的呼吸治疗师是在ICU里工作,和医疗团队配合,管理需要呼吸支持的病人,如持续的呼吸功能评估,以及呼吸机的使用等。
“在邵逸夫医院,哪里有需要呼吸支持的患者,哪里就有呼吸治疗师。每个高效合作的抢救小组里也都有呼吸治疗师的身影。”
68岁重度慢阻肺患者不幸又患上结肠癌
邵医呼吸治疗团队及时介入
在邵逸夫医院,呼吸治疗师的日常工作大致可分成三块:急性呼吸衰竭病人的呼吸机支持及气道管理、围术期呼吸康复,使肺功能下降的病人得以顺利手术,缩短住院时间;家庭呼吸治疗,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在家中进行无创通气和呼吸训练;经有效评估和呼吸治疗,帮助外院撤(呼吸)机困难患者顺利撤机。
说起围术期呼吸康复,应可净有一个印象深刻的病例。
那是一位68岁的重度慢阻肺男性患者,当时他的肺功能指标仅为正常人的30%多。某次由于腹痛,他到医院检查,又被诊断为结肠癌。经过外科医生评估,他有手术指征,但同时也存在手术禁忌。“对于这样的重度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很差,手术风险非常大。即使挺过了麻醉阶段,术后长时间待在ICU,只能靠呼吸机进行呼吸支持的可能性极高。同时,人体缺氧以后,各个脏器的修复功能也会下降,甚至就连刀疤都难以愈合。这种局面,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
如何让患者在肺功能缓解一些的情况下再进行手术?邵逸夫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联合呼吸治疗团队为患者进行了严密的心肺功能评估,接着,为他制订了个体化呼吸治疗方案。手术前,呼吸治疗师为患者进行了两周的术前呼吸功能准备,针对患者存在的通气功能障碍,通过药物加上呼吸功能锻炼起到改善肺功能的目的,之后,顺利完成了手术。术后,呼吸治疗师又在第一时间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预防术后并发症,全程跟进治疗,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如果没有呼吸治疗专业,这个患者可能就没法手术,又或者哪怕贸然手术了,患者的预后也不会很好,可能会留在ICU,由呼吸机陪伴很长一段时间。”应可净提到。
一人一方案提供重症患者的呼吸支持
与世界分享呼吸治疗救治经验
3月12日22时至23时,湖北荆门,浙江省援荆门医疗队成员、邵逸夫医院呼吸治疗科主任葛慧青应世界卫生组织邀请,通过电话会议参与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讨论。
有25年呼吸治疗经验的葛慧青,在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特别是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上有着丰富的经验。
当晚会议主要聚焦全球范围内正在经历的新冠肺炎疫情,葛慧青就住院患者的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如何进行适当管理,如何确保辅助呼吸支持技术、仪器的临床需求等问题提供了咨询。
“疫情没有国界,我们医院有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的平台和专业优势,在治疗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上有着成功经验。我们希望,将经验无条件与国际同行分享。”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说。
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呼吸治疗师发挥着重要作用。
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ICU收治的大多是危重症患者,很多人来的时候呼吸情况就很糟糕,吸氧浓度达到纯氧,二氧化碳分压指标高出正常人一倍以上。
葛慧青和同行的五位呼吸治疗师要做的,就是为患者提供持续呼吸支持的监测与实施,俯卧位通气、气道管理,进行有效的肺保护,改善和维护患者的呼吸功能,以及脱离呼吸机的评估和后期的呼吸康复。
“新冠病毒对肺部侵袭严重,造成大量患者出现急性呼吸功能损害。要降低患者病死率,具有针对性的、一人一方案的呼吸支持手段是当务之急。”
有位60多岁男患者经历了惊心动魄的6小时,让葛慧青印象深刻。“这个患者病程一个月以上,入院时面色青灰,双肺全白。当时用上了纯氧,但因为肺部实变,无法气体交换,突然躁动起来,我看到他呼吸机上的氧合指数从100%掉到了60%,断崖式的下跌。我的经验告诉我,必须要立马做出判断。”葛慧青回忆说。
“一定要气管插管,不能等!”经与援荆门医疗队的重症医学专家周建仓主任讨论决定积极给病人气管插管。“在命悬一线的时刻,插管是我们不得不做出的选择。”葛慧青守在病床边,根据血气分析结果,不断调整呼吸机参数,终于在下班前,患者血液中二氧化碳量有下降趋势,氧合也趋于稳定了。
葛慧青说,什么时间节点选择什么样的呼吸支持方式、病人何时能够拔管、脱离有创呼吸机,这些对新冠肺炎患者来说很重要,需要基于专业评估后来操作。
援助荆门的这段时间,除了和团队其他呼吸治疗师一起救治患者,经过沟通和努力,葛慧青还在荆门一医北院区组建了一支由当地3名医生、5名护士组成的呼吸治疗小组,由邵逸夫医院呼吸治疗师团队在床边带教和临床操作。“希望能帮助他们带出一支带不走的呼吸治疗团队,继续服务荆门的老百姓(603883,股吧)。”
依托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不遗余力培养人才
“邵逸夫医院一直很重视呼吸治疗师的职业规划和发展,现在,这个职业被国家正式认定,呼吸治疗师的春天来了。”应可净坦言,“这次在湖北、武汉前线,呼吸治疗师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相对于4万多援湖北医护人员总数,不到200名的呼吸治疗师显示出这一领域的人才非常紧缺。”
依托牵头建设的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邵逸夫医院有着自己的使命与担当。除了呼吸治疗临床方面的努力,在人才培养方面,医院也是不遗余力。至今为止,呼吸治疗科已成功举办了20余年国家级《呼吸监护治疗新进展》继续教育学习班,培训学员近万名,该项目被认证为美国呼吸治疗继续教育LevelII课程。每年接收10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人员。2019年,在邵逸夫医院蔡秀军院长的牵头努力下,美国罗马琳达大学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合作,从今年开始招收呼吸治疗专业方向的本科学生。
“呼吸区域是大的概念,牵涉到很多方面,包括呼吸的重、危症,疑难病,慢性病以及罕见病。我们依托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针对呼吸疾病,将致力于做出更多努力与贡献。”应可净补充道。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