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钱“躺”银行很正常,激活消费需消除居民担忧
编辑/2020-04-23/ 分类:百科知识/阅读:
一季度钱“躺”银行很正常,激活消费需消除居民担忧 21日,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蚂蚁金服集团研究院联合发布《疫情下中国家庭财富变动趋势--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报告(2020Q1)》。报告显示,一季度超过一半(50.2%)的家庭会增加储蓄并减 ...
一季度钱“躺”银行很正常,激活消费需消除居民担忧
21日,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蚂蚁金服集团研究院联合发布《疫情下中国家庭财富变动趋势--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报告(2020Q1)》。报告显示,一季度超过一半(50.2%)的家庭会增加储蓄并减少消费,有40.4%的家庭维持当前状况基本不变,仅9.4%的家庭减少储蓄增加消费。 调研结果总体正常,也符合一季度居民储蓄和消费的实际情况。受疫情影响,多数家庭是存量消费,而非增量消费。所谓存量消费,就是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消费的都是春节前购买的、用于春节期间使用的物品。虽然也在补充一些新的消费品,大多也是生活必需品,重点是吃喝方面的,玩乐方面、使用方面、居住方面都是能省则省、能停则停、能少用就少用、能等待就等待,而不会“冒险”采购和消费。
也正因为如此,一季度钱躺在银行和钱包里的现象,也就会比往年明显,消费的内在动力和热情,被疫情严重压制了,被疫情锁在笼子里面了。显然,对消费来说是一种非正常现象、不可比现象。对储蓄来说,则是正常现象了。用一季度的储蓄和消费来衡量市场、衡量消费者的消费热情、衡量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无法得出可采信的结论的。
事实上,如果调研报告能够对一季度消费者被遏制的消费动力和热情,以及疫情过后消费欲望的释放等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从而对未来消费市场的趋势做出更多预测和判断,报告的效果可能会更好,提供决策的依据也会更有价值。否则,就只能是“事后诸葛亮”,而失去了调研报告的意义和价值。
对居民消费来说,虽然内在冲动很强烈,“报复性”消费的欲望也很强,但是,各种担心却也很多。首先是对疫情的担心。也就是说,如果不顾一切地消费,如聚会、娱乐、看电影、旅游等,是否条件具备呢?疫情会不会对这样的消费方式产生影响呢?会不会导致疫情在一些地方反弹呢?显然,这才是消费者比较关心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消费的“报复性”还是存在的,是有比较大的潜力的。
其二,对就业和收入增长的担忧。由于疫情的影响,企业复工复产的难度较大,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难度更大。而广大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大多在小微企业工作。如果这些企业不能很好地复工复产,甚至关门歇业,对中低收入阶层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对消费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因此,如何消除广大居民对就业和收入增长的担忧,是非常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第三,对物价上涨的担忧。可以肯定,严重的通货膨胀是不大可能发生的,但是,价格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涨,也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来源于经济刺激政策带来的货币发行规模扩大,为物价上涨提供了条件。且这种条件,不仅仅来自于国内的货币因素,更有来自于全球货币放水的影响。特别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暴跌,更是为下一步全球通货膨胀留下了极大隐患;另一方面,来自于某些方面物资紧俏带来的物价上涨,譬如猪肉价格、禽类价格、鱼类价格,甚至蔬菜价格等。受疫情影响,很有可能存在“断季”的压力。在“断季”阶段,难免会有一定幅度的价格上涨。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会影响到居民的消费动力。
第四,对房价变动的担忧。按理,疫情之后,房地产市场应当有一个相对较好的行情。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广大居民对房价的变动还是充满担忧的,既担心房价上涨,又担心房价下跌。因此,买还是不买,十分矛盾。买了,怕跌;不买,怕涨。而不像前些年,反正是涨,咬咬牙买了就行。所以,如何稳定居民住房消费预期,也很重要。
正因为如此,要想激活消费,就必须多管齐下。在宏观上,应当做好疫情防控与激活消费的关系,既要确保居民消费不被疫情继续死死地压着,也要确保不在消费过程中发生新的疫情。同时,要在政策上给予居民消费更多的激励与引导,如汽车、家电等方面能否出台更多宏观方面鼓励消费的政策。
在中观上,就是要加大企业复工复产力度,加快供应链修复,加强产业链衔接。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复工复产,必须纳入到地方政府的服务范围,而不能只满足于规模以上企业的复工复产。否则,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都会有问题,消费也就难以释放。
在微观上,就是要加快启动刺激消费的各项政策,且这些政策不一定需要从上往下出,而应当更多的由地方来确定。包括与企业合作出台刺激消费的政策,如汽车、家电等,地方政府给予企业一些消费券配套,企业则拿出更多优惠政策,从而激励居民消费。住房消费也是如此,开发企业必须降价售房,地方政府则要坚决打击炒房、坚决遏制银行把资金转道到房地产市场。 总之,消费潜力很大,能不能出现“报复性”消费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居民的消费活力释放出来,形成有序、健康、可持续的消费,从而更好地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
谭浩俊
21日,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蚂蚁金服集团研究院联合发布《疫情下中国家庭财富变动趋势--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报告(2020Q1)》。报告显示,一季度超过一半(50.2%)的家庭会增加储蓄并减少消费,有40.4%的家庭维持当前状况基本不变,仅9.4%的家庭减少储蓄增加消费。 调研结果总体正常,也符合一季度居民储蓄和消费的实际情况。受疫情影响,多数家庭是存量消费,而非增量消费。所谓存量消费,就是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消费的都是春节前购买的、用于春节期间使用的物品。虽然也在补充一些新的消费品,大多也是生活必需品,重点是吃喝方面的,玩乐方面、使用方面、居住方面都是能省则省、能停则停、能少用就少用、能等待就等待,而不会“冒险”采购和消费。
也正因为如此,一季度钱躺在银行和钱包里的现象,也就会比往年明显,消费的内在动力和热情,被疫情严重压制了,被疫情锁在笼子里面了。显然,对消费来说是一种非正常现象、不可比现象。对储蓄来说,则是正常现象了。用一季度的储蓄和消费来衡量市场、衡量消费者的消费热情、衡量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无法得出可采信的结论的。
事实上,如果调研报告能够对一季度消费者被遏制的消费动力和热情,以及疫情过后消费欲望的释放等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从而对未来消费市场的趋势做出更多预测和判断,报告的效果可能会更好,提供决策的依据也会更有价值。否则,就只能是“事后诸葛亮”,而失去了调研报告的意义和价值。
对居民消费来说,虽然内在冲动很强烈,“报复性”消费的欲望也很强,但是,各种担心却也很多。首先是对疫情的担心。也就是说,如果不顾一切地消费,如聚会、娱乐、看电影、旅游等,是否条件具备呢?疫情会不会对这样的消费方式产生影响呢?会不会导致疫情在一些地方反弹呢?显然,这才是消费者比较关心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消费的“报复性”还是存在的,是有比较大的潜力的。
其二,对就业和收入增长的担忧。由于疫情的影响,企业复工复产的难度较大,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难度更大。而广大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大多在小微企业工作。如果这些企业不能很好地复工复产,甚至关门歇业,对中低收入阶层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对消费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因此,如何消除广大居民对就业和收入增长的担忧,是非常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第三,对物价上涨的担忧。可以肯定,严重的通货膨胀是不大可能发生的,但是,价格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涨,也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来源于经济刺激政策带来的货币发行规模扩大,为物价上涨提供了条件。且这种条件,不仅仅来自于国内的货币因素,更有来自于全球货币放水的影响。特别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暴跌,更是为下一步全球通货膨胀留下了极大隐患;另一方面,来自于某些方面物资紧俏带来的物价上涨,譬如猪肉价格、禽类价格、鱼类价格,甚至蔬菜价格等。受疫情影响,很有可能存在“断季”的压力。在“断季”阶段,难免会有一定幅度的价格上涨。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会影响到居民的消费动力。
第四,对房价变动的担忧。按理,疫情之后,房地产市场应当有一个相对较好的行情。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广大居民对房价的变动还是充满担忧的,既担心房价上涨,又担心房价下跌。因此,买还是不买,十分矛盾。买了,怕跌;不买,怕涨。而不像前些年,反正是涨,咬咬牙买了就行。所以,如何稳定居民住房消费预期,也很重要。
正因为如此,要想激活消费,就必须多管齐下。在宏观上,应当做好疫情防控与激活消费的关系,既要确保居民消费不被疫情继续死死地压着,也要确保不在消费过程中发生新的疫情。同时,要在政策上给予居民消费更多的激励与引导,如汽车、家电等方面能否出台更多宏观方面鼓励消费的政策。
在中观上,就是要加大企业复工复产力度,加快供应链修复,加强产业链衔接。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复工复产,必须纳入到地方政府的服务范围,而不能只满足于规模以上企业的复工复产。否则,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都会有问题,消费也就难以释放。
在微观上,就是要加快启动刺激消费的各项政策,且这些政策不一定需要从上往下出,而应当更多的由地方来确定。包括与企业合作出台刺激消费的政策,如汽车、家电等,地方政府给予企业一些消费券配套,企业则拿出更多优惠政策,从而激励居民消费。住房消费也是如此,开发企业必须降价售房,地方政府则要坚决打击炒房、坚决遏制银行把资金转道到房地产市场。 总之,消费潜力很大,能不能出现“报复性”消费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居民的消费活力释放出来,形成有序、健康、可持续的消费,从而更好地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
谭浩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TAG:
阅读: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