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来拯救如今的快递员,无人机、无人车or机器人?
最近几天,有关快递员的数则新闻接连登上热搜。
先是某通女快递员因一芒果遭客户投诉,屡次道歉无果,就在受辱过后即将受罚之际,收获“史上最强派出所证明”才得以解围;之后,某丰男快递员也被曝因打送件电话时被谩骂和恶意投诉,而选择吃安眠药来“以死维护尊严”,好在送医抢救及时,才成功挽回了生命。
这些新闻向我们展示出快递员职业的心酸与无奈。他们为了用户的商品而满大街奔波,却时常得不到应有的理解与尊重。有时候,因为一点小小的失误就会遭受用户的谩骂、投诉,以及公司的处罚;有时候,就算一直矜矜业业也可能遭遇无理取闹和恶意中伤,在受辱的同时还要受罚。
但其实,尊严遭受践踏、工作缺失保障还只是快递员压力的一部分。在日常的快递配送中,快递员不仅要面对巨大的配送量,还要关注派件的质量与效率,在此过程中不管是道路情况、天气环境、园区规则还是各种突发情况,都不能成为阻挡他们步伐的理由和原因。这无疑进一步增加了这份工作的强度。
一方面,在巨大的工作强度和职业压力下,快递员本身的健康与安全已经缺失了保障;另一方面,快递员还要无视周围因素的影响极力满足用户需求,这使得受伤的一方总是快递员自己。一旦发生状况,他们既不能与用户抗争,也无法与公司争论,只能选择接受与妥协。
那么,是否有什么办法能够改变这个现状呢?难道就没有什么能够“拯救”快递员的吗?你别说,还真有!近年来,随着自动化生产趋势的日益加速,以及人口红利因素的不断退散,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始寻求智能科技的帮助,来推动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这其中就包括了快递行业。
目前,国外以亚马逊为代表的电商企业,已经在测试利用无人机来配送商品;而以波士顿动力为代表的机器人公司,也在寻求机器人在快递领域的商业落地;与此同时,国内以京东、苏宁、阿里等为代表的老牌企业,也相继推出了多种无人车产品,共同助力快递配送形式的新升级。
总的来说,无人机、无人车和机器人正日渐成为“拯救”传统快递员的重要“利器”。它们通过“机器换人”或“人机协作”,让快递员不再成为那个追风赶雨、穿街走巷的配送者,从而转变为机器背后的教学者、控制者以及监督者。这不仅有效减轻了快递员们的作业强度,降低了他们遭遇危险或是恶意举报的可能性,同时也深化了该职业的作用与价值。
此外,智能配送工具的应用也大大提升了配送的质量、效率和范围,在降低配送成本的同时升级了配送的选择与形式。也就是说,无人机、无人车和机器人等的应用,受益的不仅仅是快递员一方,快递企业与消费者同样乐见其成。未来,借助这些智能产品推动快递行业的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发展,值得期待!
不过,虽然无人车、无人机、机器人三者都能通过“换人”助力行业和人员发展,但从目前阶段来看,谁更适合成为一名合格的“快递员”呢?换句话说,谁的商用情况更加鲜明,且更具前景呢?我们可以通过简单地比较来分析一下。
首先,从成本上来看。眼下,无人机的运送成本比较低,单架成本可能在10-50万左右,但运营成本、维修投入偏高;而无人车成本则属于中等,以谷歌无人车为例成本在90万左右,再加上维护等费用,成本总体会比无人机高一些;至于机器人,其成本则是三者中最高的,波士顿动力的机器狗成本甚至超过了100万美元,相较另外两者成本较为惊人。
其次,从性能上来看。稳定性方面机器人遥遥领先,不管是抗风还是对抗各种地形,都能凭借四肢提供的稳定抓力完美应对,相较而言无人机在抗风性上较差,无人车在地形上存在局限;而安全性方面,无人机存在扰航、炸机、窃取隐私等方面的隐患,而无人车和机器人相对来说毛病较少,也就上路时可能发生意外状况。
最后,从发展进度上来看。机器人尚处于研发阶段,目前只有波士顿动力的四足机器狗开启了商用计划;而无人车已经迎来了大规模的商用测试,国内日常生活中愈发场景;至于无人机,其发展基本处于机器人和无人车中间阶段,在国外的发展要比国内快很多。
综合成本、性能和进度上的比较,无人车显然是现阶段最适合成为“快递员”的一个选择。虽然它成本不是最低,性能不是最好,但领先在商用布局和落地发展的速度比较快。当然,无人机与机器人也拥有其各自独特的优势,往后的商业空间和价值同样巨大。未来,可能单一的一种选择并不能构成真正的智能快递线,三种装备共同发展,共同助力,或才是推动智能快递最终实现的正确答案。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