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站低至300元,新闻自媒体

为什么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不兴修高铁

编辑/2019-06-15/ 分类:科技资讯/阅读:
【原创】为什么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不兴修高铁 (非特别标注,文章皆为谭浩俊原创) 毫无疑问,中国是修建高铁速度最快的国家,也是高铁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对此,有网友问,为什么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不兴修高铁呢?难道他们没钱修建吗? 500)this.width=500' ...
  【原创】为什么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不兴修高铁

  (非特别标注,文章皆为谭浩俊原创)

  毫无疑问,中国是修建高铁速度最快的国家,也是高铁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对此,有网友问,为什么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不兴修高铁呢?难道他们没钱修建吗?
    西方国家并不是不兴修高铁,美国也不例外

  虽然说公认的世界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实际运营的高速铁路是1964年日本修建的,它就是位于东海道的新干线。这条高速铁路从东京开始,途径名古屋、京都最终到达大阪,全长515公里,运行时速超过210公里/每小时,但是,早在在18世纪后半段,美国就曾修建过贯通东西南北的高铁,试运速度也是遥遥领先。如纽约中央铁路的M-479黑甲虫喷气式机车,其直线加速最高时速可达300千米,该车采用的是两台J-47喷气式发动机,轰炸机的动力装置火车,可见速度有多快,但后来却不了了之。

  随着日本的第一条高铁出现,德国、法国、意大利也纷纷修建高速铁路,如法国的东南、大西洋TGV线路,意大利的罗马到佛罗伦萨的高速铁路等。这些高速铁路的建成,也大大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方便了居民出行。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再掀起高铁修建潮,并逐渐形成了欧洲地区的高速铁路网络。

  也就是说,欧洲实际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高速铁路。只有美国,一直没有修建高铁。
    为何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不像中国一样修建高速铁路

  美国及西方发达国家不像中国一样修建高速铁路,是有多种原因的,也是有他们自己的苦衷的。

  首先是土地征用问题。在西方国家,土地征用是一大难题。因为,西方实行土地私有化,不管是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其他方面建设,只要土地者不同意,就只能放弃。对高铁来说,要么是放弃,要么是绕道,从而大大增加投资规模。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在制定高铁修建规划时,就会很慎重。

  其二是政策的稳定性。别看西方国家一直强调民主什么的,但是,这些西方式民主,也给政府决策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特别像高铁这样的长期的工程,一旦政党更迭,就极有可能带来难以延续的问题。一旦出现这样的现象,高铁的投入就会出现问题,损失也在所难免。因此,影响了西方发达国家修建高铁的热情。。

  第三是其他交通发达。以美国为例,美国人崇尚自由主义,喜欢自己开着车,出远门都爱坐飞机,对高铁的需求低。并且美国被称为车轮上的民族,3亿人就有2亿多辆车。为什么高铁最早在美国,却没有能够像日本那样正式投入运营,可能就与美国的文化、对汽车的依赖、空中交通发达等有关。而欧洲国家,更是国土面积小,不一定需要通过高铁来满足交通出行需要,私家车就能完成。因此,不需要大规模修建高铁,只需要距离较远的地方修建就行。
    发展中国家需要更多高速铁路支撑

  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人口较多、国土面积较大、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高铁的意义远大于西方发达国家。首先,修建铁路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可以想像,中国的高速铁路,大多是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修建的,在出口严重受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是最需要通过投资拉动经济的时候。自然,高铁就是最重要的拉动手段之一了。事实也证明,这一手段对稳定经济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其二,这是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方式。中国、印度等都面积大,自然条件差异明显,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居民生活也相差很大。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通过修建铁路,带动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可以这样说,高铁沿线的地区,经济都出现了明显变化,居民生活也有了明显改善。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印度也一定会在修建高铁方面迈出重要步伐。

  第三,这是解决交通问题的根本办法。人口多,分布广,人口流动幅度大,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最大特点。如果没有良好的交通条件是不行的。纵然公路已经比较发达,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实践证明,高速铁路对化解交通紧张问题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

  作者:云掌财经/谭浩俊
TAG:
阅读:
广告 330*360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广告 330*360

热门文章

HOT NEWS
  • 周榜
  • 月榜
广告 330*360
仿站低至300元,新闻自媒体
韩德科技资讯媒体
微信二维码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新闻自媒体联系QQ:327004128 邮箱:327004128@qq.com Copyright © 2015-2019 韩德科技资讯媒体 版权所有
二维码
意见反馈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