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站低至300元,新闻自媒体

构建国家实验室体系,把科学家留下来是关键

编辑/2020-09-14/ 分类:智能时代/阅读:
专栏 国家实验室体系既要有实体支撑,更需要科研人才管理制度的改革,其核心则是遵循科学规律、尊重人性。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近日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以及习近平总 ...

专栏

国家实验室体系既要有实体支撑,更需要科研人才管理制度的改革,其核心则是遵循科学规律、尊重人性。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近日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讲话,引发社会各界尤其是科学界的关注。

其中,“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对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重组,形成我国实验室体系”成为热议话题,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科研战略任务。

实验室成“体系”,科技才能全面发展

建立国家实验室体系,是“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平台。有了这种体系的支撑,才能对多学科人才进行“招贤纳士”,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研发出大量新产品和应用产品。如此,不只是有益于国家安全,更可以推动经济发展,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当前,我国的国家实验室体系还较薄弱,高级别国家实验室更少。例如,迄今我国的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P4)只有一个,P3实验室有30多家,实际上在这次新冠疫情期间还没有发挥充分作用,如鉴定病毒序列、弄清疾病的机理和研发药物与疫苗等,在这些方面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根据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国家实验室体系有三大支柱,政府、高校、企业(工业界),但这三者又是相互渗透和互补的,因为政府的一些实验室可以建立在高校,高校和企业也可以合作共建实验室。

但无论这三者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都主要是为国家战略和迫切需要的民生服务,并且要着力于宏大的长期研究。因此,国家实验室体系应当涵盖当前和未来的重要学科,包括能源开发、数字技术、空间探索、海洋科学、资源环境、卫生健康、农林畜牧、交通运输、军事和武器等。

建立国家实验室体系既要有实体,更要大量引进科技和管理人才。在建立实验室实体方面,中国现在并不缺少实力,而且也有相当的财力;但比起硬件,相关软件,例如对科技人才的服务保障、评价考核、晋升通道等方面,还有不少短板待补。

比起硬件,人才管理等软件配套更关键

人是一切事物的灵魂。如果只是建立了国家实验室体系的实体,并且做到所有重点学科都不遗漏,但没有高水平的科研人员进驻和从事研究,也无法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因此,构建国家实验室的关键,在于从国内和全球招聘科研人员,并且要针对科研人员制定系统完善的支持方案。

对科研人员的支持和激励,首先体现为较高、甚至是极高的工资待遇和其他生活福利,同时提供较高的科研经费。当工资待遇和科研经费能满足科研人员的需求时,就不只是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而是更大程度地提升研究人员的科研热情和对人生与事业的归宿感、崇高感和责任感,进而能潜心研发满足社会和国家需要的新成果、新产品。

科研人员与一般工作的显著差异是,科学家并非“计件工人”,很难用一般意义上的绩效考核来评价其工作优劣。某种程度上说,这种需要创造力的工作,是以充分的自由为保障的。哪怕是待遇不太高,但有对学术充分讨论、自由探索、说实话办实事的自由,也是科研人员愿意追求和向往的。例如,不用单纯为了凑论文而凭空制造焦虑,不用为了申报项目而沦为“表哥表姐”,不用在任何头衔面前都首先强调论资排辈。

当然,这里的自由并不是一种绝对的、空洞的自由。在对实验室科研人员的评价中,还需要加强同行和专业评审的作用。同行评审由来自其他实验室、政府机构、大学及工业界的专业人员组成,评议的标准按相关学科的规章和标准执行。由此,才能有公平和竞争,形成良性的生态。

另一方面,建立国家实验室体系还要形成实验室科研人员梯队和多样性,如一般科研人员、高级科研人员、博士后和客座研究人员,并注重优秀人才的破格培养。同时,对实验室科研人员形成科学的考评机制,包括有任期年限和项目合同制,还有经过考核获得终身职位等不同的培养方案。

总而言之,建立国家实验室体系,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设计和落实,也有很多细节需要补充和完善。但遵循科学研究规律和“实事求是”的原则,诚实地面对本身的短板,来制定符合实际的方案,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科学人才培养就能够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建设科技强国也将指日可待。

□张田勘(科普专栏作者)

TAG:
阅读:
广告 330*360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广告 330*360

热门文章

HOT NEWS
  • 周榜
  • 月榜
广告 330*360
仿站低至300元,新闻自媒体
韩德科技资讯媒体
微信二维码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新闻自媒体联系QQ:327004128 邮箱:327004128@qq.com Copyright © 2015-2019 韩德科技资讯媒体 版权所有
二维码
意见反馈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