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千年古运河正在焕发新生机
摘要:京杭大运河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成为运河沿线省市亟待开发的宝藏。
本报记者 杜文科报道
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明确,要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思路,构建一条主轴带动整体发展、五大片区重塑大运河实体、六大高地凸显文化引领、多点联动形成发展合力的空间格局框架,并根据大运河文化影响力,以大运河现有和历史上最近使用的主河道为基础,统筹考虑遗产资源分布,合理划分大运河文化带的核心区、拓展区和辐射区,清晰构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空间布局和规划分区。
这不仅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指明了方向,还向大运河沿线8个省市(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35个城市吹响了加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冲锋号。
毫无疑问,拥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大运河,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
1
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大运河”
大运河通常是指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雄踞于我国华北平原上的京杭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流经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8个省市,与天津港(600717)、临清港、济宁港、滕州港、宿州港等港口相连,与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互通,全长1797公里。
史料记载,京杭大运河是春秋末期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从最早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京杭大运河一向为历代漕运要道,对我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十九世纪海运兴起,尤其是随着津浦铁路通车,大运河的作用逐渐减小。黄河迁徙后,山东境内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浅,南北断航,淤成平地。水量较大、通航条件较好的江苏省境内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京杭大运河的部分河段进行拓宽加深,裁弯取直,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有所改善。季节性的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公里。江苏邳县以南的660多公里航道,500吨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使其重新发挥航运、灌溉、防洪和排涝的多种作用,让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依然为新中国的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2年,京杭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即利用这个古老的物流运输通航工程,将从长江抽取的水经江苏调往山东、河北、北京和天津,来满足跨流域之间的用水需求。
2005年12月15日,运河申遗发起人“运河三老”:郑孝燮(古建专家,91岁)、罗哲文(文物专家,82岁)、朱炳仁(工艺美术大师,62岁)联名向运河沿线18个城市的市长发出《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信》,引起了全国媒体及社会的轰动与运河沿线城市的积极回应,由此拉开了运河申遗的序幕。
2006年5月25日,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春秋至清代时期的伟大工程,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12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重设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将原先榜上无名的京杭大运河列在首位。
京杭大运河流经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沧州市、衡水市、邢台市,山东省德州市、泰安市、聊城市、济宁市、枣庄市,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浙江省嘉兴市、湖州市、杭州市等20个市区,辐射河南、安徽与沿线6个省市的15个城市,合计8个省市35个城市。
京杭大运河之水孕育的文明智慧,世代传承,时至今日仍然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
这35个运河沿线城市于2007年9月结成“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联盟”,在扬州设立了“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在扬州市的牵头下,35个运河沿线城市共商推进运河申遗保护大计,共同发布了《世界运河城市扬州宣言》,形成治运保运合力,跨省联动,解决了沿运河8省市“各管一段、分省而治、各自为政”的混乱问题。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伴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运河沿线的8个省市35个城市除了按照国家《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对大运河进行规划保护外,还开始寻求契机,着手编制地方大运河文化带发展与建设规划纲要,积极谋划和布局项目,以重大项目为依托,探索运河文化带文旅融合新模式。
2
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开发探索
全长1797公里的京杭大运河,通航里程为1442公里,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公里,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济宁市、江苏和浙江三省。
2004年11月,坐落在运河古都山东聊城的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建成。这是我国所建的第一座运河博物馆,东临古韵悠长的大运河,西依美丽的东昌湖,建筑总面积1.6万平方米,展览面积近7000平方米。博物馆整体陈列以“运河推动历史,运河改变生活”为主题,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护和研究运河文化,反映和展示运河的古老历史、自然风貌和民俗风情。
2006年9月,位于杭州市城北运河文化广场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建成,于10月1日正式开放。这座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护、研究运河文化资料,反映和展现大运河自然风貌与历史文化。
2013年6月28日,苏州大运河遗产展示馆正式开馆。该馆总建筑面积近800平方米,其中主展区约600平方米。展览以大运河苏州段历史发展为脉络,采用版面、模型和场景等手法,多媒体、视频与黑白老照片相结合的办法,全面体现大运河苏州段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及其突出的普遍价值,形象揭示大运河与苏州古城的紧密关系。
2014年6月20日,大运河数字博物馆在无锡南长古运河畔揭牌开馆。该馆总面积2000平方米,收集了1000多种大运河信息资料,分类存放于四个分馆,通过3D影像科技、多媒体互动等形式,详细呈现京杭大运河的“人工”特质及其对中国、对无锡的重要意义。
2014年,由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组织专家学者成立的专家委员会,策划出版了“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出版工程”丛书,分运河遗产、运河文化、运河保护三卷,包括《京杭大运河历史与复兴》《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等12册。
航拍的杨柳青古镇。京杭大运河边古朴的小镇映照出火红的色彩。(新华网张博摄)
与此同时,大运河沿线的多个省市与城市相继出台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陆续启动了“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规划建设和后续重大保护工程规划设计工作。
但是,有关专家认为,与大运河文化带上项目遍地开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沿线地区还存在对大运河的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对大运河文化品牌形象还不清晰;大运河产品体系不够健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大运河文化带地区协同发展联动性差等问题。
也就是说,大运河沿线地区对大运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整体还处于较低水平,以“运河”为主题的部分文化旅游项目显得简单粗放,文旅产品结构单一,实质内容与运河关联度较低,对运河文化、运河非遗的展示与传播效果不佳。
相关专家指出,35个大运河沿线城市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还未形成各自独一无二的运河文化符号,甚至出现了争抢“运河旅游名城”“运河之都”“运河故里”等称号的现象。省市间缺乏统筹协调机制,省内运河文化旅游资源也未形成组团和联动发展,大运河文化旅游影响力和吸引力远不能与世界级文化遗产相称。
3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正式拉开大幕
京杭大运河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成为运河沿线省市亟待开发的宝藏。
千年古镇杨柳青因京杭大运河而兴起,以年画闻名天下。新华网张博摄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大运河森林公园时强调: “要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共同的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当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调研室《调研要报》第48期“打造展示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关于大运河文化带的若干思考”一文作了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分为规划背景、总体要求、深入挖掘和丰富文化内涵、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河道水系治理管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创新保护传承利用机制、组织实施等十个章节,以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8个省(市)为规划范围,实施期为2018-2035年,展望到2050年,明确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方向、目标和任务。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标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正式拉开了序幕。
《规划纲要》以专门章节突出强调,要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活化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扬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从这3个层次深入理解大运河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突出大运河的历史脉络和当代价值,以此统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从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河道水系治理管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创新保护传承利用机制等6个方面着手,分6个章节阐述各方面重点工作、重点任务和重要措施,并提出文化遗产保护展示、河道水系资源条件改善、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文化旅游融合提升4项工程,以及精品线路和统一品牌、运河文化高地繁荣兴盛2项行动。
图为大运河上的拱宸桥,毗邻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新华网陈麟摄
《规划纲要》提出2018-2025 年目标是,大运河文化遗产实现全面保护,主要河段基本实现有水,绿色生态廊道基本建成,文化旅游形成统一品牌。2026-2035 年目标是,大运河文化遗产实现科学保护、活态传承、合理利用,主河道全线有水,生态环境根本改善,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展望到2050 年目标是,各类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河湖安澜有序,环境优美宜居,“千年运河”文化旅游品牌享誉中外。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涉及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省市主动作为、自觉担当,加快完善规划体系,形成规划实施整体合力;加强沿河省际之间协同合作,建立上下游城市间多层次、多形式的沟通合作机制。在保护上联动、传承上联手、利用上联合,共筑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带、经济增长极。
比如,江苏省和浙江省在省际联动上发挥了带头作用,加强大运河文化带发展战略、规划、政策、项目的协同配合;北京、天津、河北建立了跨区域合作的信息共享、利益共享和利益补偿机制,巩固大运河“通州-香河-武清”段计划实现旅游观光性质通航的既有成果,争取实现2020年客货运通航的目标。京津冀三地联合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大区域外调水力度,整治水上通道,积极论证打造大清河-白洋淀水上观光带。
2019年5月24日,在北京召开的十三届全国政协第二十三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强调,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千秋工程。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树立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原则贯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全过程,使之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和民族复兴的标志性文化品牌。
(本文图片来自互联网,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公众号编辑。)
新闻拼盘 品味中国
News Collection, Experience & Taste China.
订阅:cien_offical
投稿:cien2015@163.com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产经新闻。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iPhone 接入汽车:苹果未来的勃勃野心
智能时代/阅读:11 -
特斯拉中国官网正式上线,25 万元预定 Model S/Model X
智能时代/阅读:11 -
自动驾驶汽车:安全、节省,但是难以普及
智能时代/阅读:8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