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站低至300元,新闻自媒体

科技赋能蓝色经济 海洋科创产业发展关键在“最后一公里”

编辑/2019-07-01/ 分类:智能时代/阅读:
科技赋能蓝色经济 海洋科创产业发展关键在“最后一公里” 尽管已是工业电机与风电控制方面的老牌企业, 东方电气 ( 600875 )(广州)重型机器有限公司(下称“东方重机”)在选择进入海上风电设备制造领域后,仍感受到了压力。 东方重机董事长曾先茂告诉21世 ...
  科技赋能蓝色经济 海洋科创产业发展关键在“最后一公里”

  尽管已是工业电机与风电控制方面的老牌企业,东方电气(600875)(广州)重型机器有限公司(下称“东方重机”)在选择进入海上风电设备制造领域后,仍感受到了压力。

  东方重机董事长曾先茂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最大的压力来自科技研发。“海洋工程装备研制是一项投入大、风险高的事业,而当前海洋工程研发设计与制造资源相对分散,科研与制造分离现状放缓了其产业化速度,这对企业当期经营影响非常大。”

  而这只是海洋科技研发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之一。6月28日,在广州南沙举办的第一届“海丝论坛”暨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如何促进海洋科技创新与成果高效转化”成为与会专家学者、企业关注的焦点。此次研讨会上还专门成立了南沙海洋科技产业咨询委员会。

  受访专家表示,海洋经济近年来进入了高速发展通道,增速已连续多年超过整体经济增速,但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科研压力依然难以消解。如何破题对于各地持续发挥海洋科技创新的“引擎”作用意义重大。

  从海洋大省到海洋强省

  如何破题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大省广东最先遇到了这一问题。

  2018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已接近2万亿元,比去年增长了9.0%,海洋生产总值连续24年位居全国首位,其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比重均达到了20%。

  但广东不止一次向外透露,广东虽是海洋大省,但仍未成为海洋强省。为此,广东提出部署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战略,重点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天然气水合物和海洋公共服务六大产业,甚至决定从2018年起每年投入3亿元资金,连续支持3年。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安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要实现从海洋大省向强省跨越的目标,最根本的还是要打通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这里面既有体制机制原因,又有人才支撑原因。

  曾先茂对此感同身受。他在圆桌会议环节发言中表示,广东、广州乃至南沙本身就集聚了不少科研院所与供应链企业,但由于相互之间缺少合作,很难充分利用科研资源优势。除此之外,长期以来面临的技能人才流失风险,也时刻影响着东方重机的人才储备。

  他建议引导本地企业组成海洋工程产业链联合体,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产业链集群,这样也有利于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实现高效转化。

  中集海工集团总工程师、中集国家实验室主任朱江在圆桌会议上表示,尽管广东的海工基础不错、成果颇丰,但并没有把港澳在船检、金融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利用好。她建议,由广东省厅与南沙牵头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高端海工装备的技术创新中心,把粤港澳三地资源粘合起来。

  而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党委书记、副局长温宁也认为,要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机遇,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的海洋科学仪器和设施的共享平台。

  除此之外,他还建议,完善高端人才的引进体制机制,创新科技人才收入的分配制度,以此提升科研单位薪酬市场的竞争力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在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任天阳看来,在发展海洋产业的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和发挥智库、专家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第一届“海丝论坛”暨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研讨会的正式开幕,标志着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在汇聚海洋经济专家资源、开展海洋经济研究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他表示,接下来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将配合南沙区委、区政府,将各位专家、学者的智慧成果转化为具体可行的建议措施,用于指导南沙、广东乃至全国的海洋产业发展实践。

  南沙可燃冰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在新一轮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探索和布局中,可燃冰成为一个备受关注与期待的领域,这在此次论坛暨研讨会上亦受到热议。

  一方面,可燃冰开采及其产业化具有极强创新性和突破性,被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带来能源革命,代表着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海洋经济发展新高度;另一方面更在于,这展示出地方依托区位优势,把握机遇,瞄准前沿方向,迅速汇集配置资源,并寻求通过重大科技创新带动相关高端产业发展的蓝色经济探索范式,极具样本意义。

  2017年5月,我国宣布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位于珠江出海口的南沙成为这一重大工程的战略支点,而从首次试开采成功以来,随着这项工程的持续推进,各方资源力量不断加速向南沙集结,也为其海洋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下一步准备第二次试采,目标是2030年实现产业化。”温宁介绍,由此在南沙的相关布局迅速推开,这包括在建将领先全球30年的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选址南沙龙穴岛的高标准码头,近期还将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申报国家可燃冰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围绕可燃冰勘探开发核心关键技术进行攻关。

  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已在南沙创建深海科技创新中心,设置诸多创新平台,并将引入天然气水合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机构,以及建设岩芯库,为全球科学家提供共享和研究载体,这显然直接增强了南沙海洋科创能力,“希望聚集所有海洋地质调查技术装备、核心研发力量到南沙,并希望能有一些产品孵化出来”。

  不仅如此,由此带来的联动和聚集效应已经显现。2018 年,中科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也落户南沙,该机构整合了中科院内外 24 个研究所优势资源。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院长张偲介绍,该研究院的一大重点也是针对可燃冰研究,具体是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系统大装置建设。

  这也为本土海洋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机遇。广船国际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麦荣枝说,该企业正研发生产可燃冰产业化的过程中所需的钻探船、运输船。

  更为重要的是,广东省自身亦在向南沙配置资源。2019年1月,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落户南沙,这是广东第二批省实验室,瞄准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一流。

  “相信海洋产业将成为南沙新的经济支柱。”广州市南沙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副书记谢明说,当前南沙海洋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以可燃冰钻采船为例,它将领先全球30年,意味着它不仅只是一条船,更有极大带动作用”。

  安然也分析,从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和南沙优势出发,可燃冰等海洋新能源产业必然是一大重要方向,并且这将不局限于能源产业范畴,这背后所需的海洋高端装备产业亦将创造巨大价值。

  (编辑:张星)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TAG:
阅读:
广告 330*360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广告 330*360

热门文章

HOT NEWS
  • 周榜
  • 月榜
广告 330*360
仿站低至300元,新闻自媒体
韩德科技资讯媒体
微信二维码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新闻自媒体联系QQ:327004128 邮箱:327004128@qq.com Copyright © 2015-2019 韩德科技资讯媒体 版权所有
二维码
意见反馈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