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奏起增进民生福祉交响乐
杨宜勇黄燕芬
核心观点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服务质量显著提高。
社会结构不断高级化,与经济结构的契合度不断提高。
社会功能逐步增强,公平正义进一步弘扬。
社会组织普遍发展,积极参与国家治理。
社会建设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新中国社会建设的7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并且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并驾齐驱,一路高歌,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伟大进程中,奏起增进民生福祉交响乐。
新中国70年社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服务质量显著提高
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70年来,我们党和政府特别重视发展社会事业。公众性、公用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是社会事业最主要的特征。现在社会事业的概念正在朝着公共服务的方面转变,其中既包括过去特别强调的基本公共服务,也包括强起来以后的非基本公共服务。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也是一穷二白。经过70年的努力奋斗,我们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质量在人均GDP一万美元的发展中国家里面算好的,集中表现在受教育水平偏高、平均预期寿命排位居前,实现了比较充分就业。
●社会结构不断高级化,与经济结构的契合度不断提高
结构优化是社会建设推进的重要标志。中国当代的社会结构具有公正性、合理性、开放性的重要特征。
一是劳动力的产业结构发生跃迁。在过去70年中,无论是中国的劳动力产业结构还是GDP的产业结构都经历了两个历史性大跨越,首先是工业超过了农业的比重,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跨越;其次是服务业超过了工业的比重,实现了从工业社会到服务业社会的跨越。
二是人均收入高速增长。1949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69.29元,到2018年发展到28228元,70年名义收入增长了406.4倍。
三是所有制结构持续发展,民营经济成为拉动就业增长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前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不到1%,到2018年发展到60%。2018年12月,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就业人数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7%和6.7%,增速分别高于城镇就业人员3.4和4.4个百分点。
四是空间结构不断优化,中西部地区成为就业增长的新支撑。2018年,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有力支撑了就业增长。2018年,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人数为12044万人,比上年增加378万人,增长3.2%,增速快于全国2.6个百分点。
五是在人口总量翻番的情况下,过去70年中国城市化依然大幅度向前推进。1949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只有10.64%,到201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59.58%。
●社会功能逐步增强,公平正义进一步弘扬
新中国70年的社会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保障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其中包括: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继承权、物质帮助权、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权。社会经济权利是指公民根据宪法规定享有的具有物质经济利益的权利,是公民实现基本权利的物质上的保障。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巨大发展,小康目标的实现,党和国家把维护和解决社会公平正义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全党不仅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而且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加强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建设,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社会组织普遍发展,积极参与国家治理
社会组织发展是社会建设的有效支撑。截至2019年2月9日,全国社会组织数据系统显示全国登记社会组织已超过81.6万个,其中民政部登记社会组织2300个。社会组织在过去70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一是不断规范管理社会组织,各级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持续开展,广大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扶贫济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突破100万人,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二是大力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的立法,完善社会组织管理法规政策,依法做好社会组织的管理,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新中国70年社会建设的基本经验
回顾新中国走过的70年,社会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令人骄傲的成就,与我们行之有效的好做法是分不开的,这些可以归结为社会建设的基本经验,值得高度肯定和发扬光大。
●社会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过去70年,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建设,我们都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核心地位和支部建设全面覆盖。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的第一条。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增强政治意识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首要条件,各级社会建设相关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自觉,把握政治方向这个生命线,始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牢牢站稳政治立场。新中国70年的历史证明:凡是党的领导有力的时候,社会建设就阔步前进;凡是党的领导弱化的基层,社会矛盾就比较突出。
●社会建设必须始终坚守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过去70年,在社会建设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坚守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在社会建设工作中我们一定要以服务人民为中心,既不能以有关社会建设部门为中心,也不能以社区机构为中心。我们的社会建设事业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尊重人民群众对社会政策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尊重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选择权,才能确保社会建设工作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新中国70年的历史证明,凡是社会建设脱离群众的时候,社会建设就缺乏活力。凡是社会建设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时候,社会建设总是生机勃勃。
●社会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不断深化改革
改革是不竭的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这表明改革进入深水区,要啃硬骨头、要闯险滩。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以制度创新来推动社会建设工作改革,使改革态势跃出局部进而延展到全局,使改革力度穿透表面抵达矛盾汇聚的深处,使此项改革与彼项改革建立起稳定的连接体系,考验着各级社会建设工作相关部门的改革智慧与治理水平。社会建设工作不改革没有出路,唯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方针,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开创新时代社会建设工作的新局面。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社会建设工作改革、系统设计社会建设工作改革、全面推动社会建设工作改革。因此,社会建设既要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又要善于运用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手段全面改善社会建设工作,进而不断提高社会建设工作与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新中国70年的历史证明:凡是社会建设坚持改革的时候,社会建设的功能就会不断完善;凡是社会建设脱离改革的地方,社会结构就出现僵化。
●社会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全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政府职能转变到哪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到哪一步。”2018年3月全国人大新组建了“社会建设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研究、拟订、审议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民政事务、群团组织、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有关议案、法律草案,开展有关调查研究,开展有关执法检查等。这一设计是为了适应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需要,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领域法律制度建设。新中国70年的历史证明:凡是社会建设依法推进的时候,社会建设就秩序井然;凡是社会建设没有章法的地方,社会建设总是一团乱麻。
●社会建设必须始终注重不断改善民生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的宗旨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新中国70年的历史证明,凡是社会建设注重改善民生的时候,老百姓(603883)就有幸福感;凡是社会建设不注重改善民生的地方,老百姓总是不满意。
总而言之,总结过去新中国民生发展70年的经验,就是要让人民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获得更多的实惠。“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唯有“人民有信心,国家才有未来,国家才有力量”!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通讯作者)】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